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这样的开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佛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佛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以贯通三世而又永不间断,使有情可以透过一世又一世的熏习和修行,渐渐净化如来藏中所含藏的染污种子,乃至究竟清净而成就佛道。接下来,我们就依三种波罗蜜多,为大家介绍佛菩提道的阶段差别。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叫作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二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证得神足通,能离开色身飞来飞去的心。(12).神通之心。(13).十方唯一虚空,是吾人共有之真心,是常,祂有殊胜之体性及能量,能生吾人之知觉心等变易作用。(14).无相念佛之心。(15).能看见话的前头的心。(以上诸心皆常见外道之常,其实非常。)(16).没有如来藏真如,一切皆空,一切法缘起缘灭,无佛无法无僧,亦无解脱。(此乃断见,依常见之心而有。)二、辨正:三、唯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禅师说:你正要离开朝鲜,准备上船的时候,我就该给你一棒了!那并不是说禅不可说,而是说禅是个密意,不能明说,因为明说会害人。这意思是说,禅并不是在语言上,也不是在文字上,当然更不在刚刚这一则公案的这一个指头上。可见要会禅呀,真是难。那么禅究竟是什么?禅,它的本质并不是一般人所想的,很玄很妙的东西。实际上禅是很现成的,很平凡的,很实在的。但是从这个平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起信论》中说证此本觉者方名始觉(初次证悟)之菩萨,由此证知:亲证如来藏者方可名为真实开悟者,除此绝无般若之开悟。则未证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法身-真如)者,既无本觉智,必非真实开悟者。佛于诸多经典皆向佛子开示唯有证此(第八识)如来藏心才是开悟,才能引发般若,才是悟入佛知见。举证如下:一,先引《楞伽经》三译本如下:《楞伽阿跋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要讲解这个主题?因为一个学佛人,如果说他修学的方式是要把妄心变成真心,或者是说他直接把妄心当成真心,用这样的修学方式不要说修上三大阿僧祇劫,即使修上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也不可能开悟,更不要说是成佛!但是很多学佛人,他其实是落入这样的状态,但事实上他并不知道,因此努力修学了一辈子,但是却一无所获。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这个主题。那么其实想要把妄心变成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克勤圜悟禅师所说之悟后起修开示中,很明显的告诉天下的禅和们:悟后若意识觉知心不能长时期的现前转依根本无分别智,习气必定导致意识觉知心仍然纷乱而不能堪忍所悟无生之自心如来无所得境界,意识与意根之我执习气未断除故,意识心之心行现起必定随习气而不得自在,剎那剎那的了别皆随于我执习气而分别故;不但是真悟之后不肯用功进修者都是如此,探听明心内容而不是自己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外道也有很多人可以不贪,所以他们也有少数人能离开欲界地而证得初禅,所以称为离生喜乐地,死后不再生于欲界中,可是他仍然会再轮转下来人间继续受苦;所以显然不是断贪,只是藉禅定来伏贪。所以想要远离无量世的大苦恼,就得要断我见,才能渐渐离开无量世的大苦恼。只要一断我见,犹如《阿含经》讲的,最迟钝的初果人,最多也只不过是七次的人天往返受生,最后生也可以远离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试观一切众生的意识--离念灵知心--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现见不能也!因为离念灵知心一旦现前,就一定和六尘相应,只要和六尘相应,就必定有所住;就算是打坐入定,坐入二禅等至位中,离开欲界的五尘,但还是有定境中的法尘相应,既有定境法尘相应,就是有所住,因为仍然有意识觉知心能觉知及分别定境;既能觉知分别定境法尘、所以能住在定境中,那就是有所住的心,不是无住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证悟之后,我见断了,才开始修除我执与我所执着的烦恼,一步步向上地菩萨位前进,永不入无余涅盘,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如果只是把我所(财、色、名、食、睡、权力、健康、长寿……)的烦恼断了,都不贪着了,也只是外道法中的圣人,如同外教的德蕾沙修女一般,只是断我所烦恼而已,我见烦恼还是没有断,不但证不了初果,尚且不是二乘菩提道中的凡夫,只是一般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虚云老和尚,是清末民初奇僧,是开悟者。然而祖师们对于见地上的不同,更以去开悟者日遥,不免有多少方便语句,这些方便语句固然可以利益入门者,但是却是不免留下弊病。所以方便语句,实在是很麻烦。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实在是不方便恭维。因此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只好说,真悟者,不当如是说,或是说,不方便如是说,因为证悟者一开口,就是动见观瞻,惹人注意,如果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受正藏师兄附嘱,勉力为文,希望能够利益大众佛法一分!一二三在开悟前将导师的七本公案几乎都翻阅过,虽明白哪些作略,可从来不认为这样叫做开悟,因自知只有真正开悟者可以坦然说自己开悟而无过,想自己不过于书籍文字纸张上熏习导师法义,往世喜爱读书的种子现行,以思辩分析而断其一二,以是如此,何须张扬,以为开悟!真正开悟,一念相应,才能肯定无疑,才能发起受用!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观行断三缚结》——实证初果自从正觉同修会开始弘法以来,各大道场口头上的说法是:萧平实弘扬的法义很奇怪,与各大道场都不一样。暗示说正觉同修会的法义有问题,因为他们不敢公然毁谤正觉的法义是外道法──恐怕承担谤法的大因果,心中又很想正觉。然而正觉弘法将近二十年来,经过三次严重的法义质疑、检验,也经过各大道场十余年来私下不断的寻找法义过失而不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楞严经说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了不起了,但是下一句话,「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还是意识心所感受的法尘境界,不论是这法尘境界都么殊胜,有光有影,有宁静,有自在,有不执着,有平等慈悲,有菩萨,有空,有虚空,有念,无念,这些都还是法尘,还是在意识心的分别所知境里面,所以只是这三界中的相貌是认取,这还是境界相,不能算是实际理地!真心是从本以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悟前,虽说有八万四千法门,然八万四千法门所指向的目标都是同一个——开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开悟的方式有多种,譬如阅读经典或善知识的开示也可以悟入,称之为藉教悟宗。诸种悟入的方法,以禅宗参禅的方式最为迅捷。学人欲参禅开悟,需先行建立禅法的知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学人在参禅以前,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才容易悟入。(一)要有信心,自信参禅能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信的话,诸位出去外面,随便找个佛弟子说:“你这一世有没有把握证初果?”他一定向你说:“你别跟我开玩笑!”他连初果都没有把握的!换句话说,他没有把握能断我见、三缚结。光是最基本的初果圣道都很难得,所以生死对他们的影响力量是非常大的。那你说:“明心了就没有生死了。”我说:“不!于没有生死中无妨有生死。”可是打閞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就了不可得。我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起的万法中去体究,才有开悟的因缘。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叫我们除烦恼,不是叫我们不起爱憎心,反而要我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领受病痛的觉知心既是虚妄的,那到底是谁在受痛?谁在接受病苦的果报?这样一想,心中也就开朗了一些,病苦不是好一些了吗?如果这也没有办法思惟,再教你一个最简单的:这个病也是无常。如果生命无常,你说不好;那么病也无常,好不好?当然好啊:原来病也会过去。万一病不会过去,死了怎么办?死了也是过去了!总是会过去的。如果没死,病也过去了,也就没病了。所以无常还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见道明心是打开成佛之道之大门,必须精进求证成佛之道,诸经论依唯识五位而作分别,唯识五位略述于下: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信不退故,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观无量寿佛经》世尊向阿难及韦提希开示说:「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