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我们有一天,对于生命的意义——为何要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以及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等等——我们有了疑虑,想要解开这些迷团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表示我们跟佛教有缘了。不过一般人对于佛教的印象,往往都会停留在表相。比方说,看到了一些类似寺庙的建筑,包含说在庙的前面可能有挂一些各式各样颜色的旗子,就会以为这个大概是佛教吧!又或者是,看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后他采用了常人难以想象方法,先将写在一种极细的白布上,把自己臂膊的肌肉割开,塞进写好的白布,然后将创口缝合,等刀口平复后,再行出国。这次般刺密谛法师成功度海来到中国广州。时值武则天罢政后,唐朝中宗皇帝继位的神龙元年初(公元705年)。正好当时的宰相房融在广州值事,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过菩萨戒,知道法师的来历后很重视,将般刺密谛法师请到制止寺。法师剖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后又开示说:「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这还是《金刚经》的公式。但是,这个公式,不论你将来无量世中去到十方的哪一个佛世界,全都可以讲得通。这一句「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好多大师们都依文解义,总是这么说:「如来所说的一切诸相,因为都是缘起性空,所以都是非相。」你们以前听过大师讲的《金刚经》都是这样解释底,不管你去到哪一个大山头听《金刚经》时全都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譬如:有人因为看见人生有种种的生、老、病、死痛苦,想要脱离这些痛苦而开始修行,在修行过程中他就会去探讨:我应该要如何修行才能离苦得乐呢?后来他发觉:原来人之所以受苦,是因为被贪、瞋、痴、慢、疑等错误的观念和执着所繫缚了,所以应该要离开贪、瞋、痴、慢、疑等烦恼,就可以离苦得乐。那究竟是谁离开贪、瞋、痴、慢、疑呢?原来是这个「觉知心的我」,只要觉知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来藏出生了有情的五蕴身以后,并没有离开有情的五蕴身,而是遍有情的五蕴十八界,这是以因地来说明。那到佛地的时候,当然这个如来的第八识,已经成就了佛国的庄严,那么祂所摄受的、所庄严的这个清净佛土,当然就是由如来所住持。所以一个莲华座,含摄了一切如来所摄受的世界,当然就是说,一个莲华座祂是一个如来身,同时也充满了一切世界。《华严经》这一句话为前提,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这样说你还是找不到,还有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突然拿一个石头向你丢过来,你会根本不用思索地就直接闪躲开来。让你不用思索,直接以习惯性决定要往哪个方向闪躲的心就是意根,也称为末那识,或是第七识。另外的例子:如果你手上拿着一颗宝珠,一不小心掉了下去,你会不用思考,两手自动往下一捧就捧住了,那就是意根末那识,祂是凭着习惯性去运作的,非常伶俐。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达摩见神光静立雪中良久,开口问: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心愿呢?神光回答:愿师父开甘露法门拯救我吧!达摩祖师说:三世诸佛为求真如的无上妙道,不惜花费千万劫的时间才能得到证悟,凭你这样子就想得到,恐怕是很难如愿的。于是神光就拿起刀来斩掉了自己的左臂,以证明自己求道的决心;达摩祖师也知道因缘到了。于是神光就问:心中不安,请师父为安心。达摩回答:你把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1中开示:【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这里面我们只引出一种修习悲心的方法。在这一品《优婆塞戒经》中,大慈大悲的释迦世尊,为我们开示了三十六种观众生种种痛苦与无明而修习悲心之方法,诸位菩萨有空可以恭读《优婆塞戒经》中世尊的开示;经由深入观察众生种种的惑、业、苦,可以让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来藏因缘所生之七转识妄心,以及蕴处界诸法,皆是缘起缘灭,因缘和合无常变异,无有真实不坏自性,故名缘起性空,又曰空相,但如此空相亦不能够离开真实如来藏而言。真实心虽无形无色、法相犹如虚空,但祂无始以来恒常不灭,具足真如性,能出生三界有的法种,因法相为空称为空性,也叫空性心。由于妄心与真心的合和运作,其法相都不为色法,难以区分出来,因此众生与大乘根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至说忉利天人他们在天上,他们实际上跟地狱暂时是没有缘分的,那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要说了那么多在地狱里面摄受众生的事情呢?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地狱的法呢?就是也是要让大家能够警醒:你现在虽然在三界中的果报非常殊胜,你在天上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但你幸福快乐的日子也不会永久的啊!因为三界无安,将来你还是有沦落到这种地狱的可能啊!而且就算不是如此,难道你父母、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佛道的修证,最终成佛。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说一下,这个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行:最开始的十个阶位叫十信位。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头,最困难的是信心的建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意思是说要进入佛法的大海,信是最根本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有一些衆生,信受佛陀的教诲之后,很努力地精进;但是他想要求得自然慧,想要在无佛之世自己开悟因缘法,而成为「辟支佛」,这样的人就属于「缘觉乘」。辟支佛的智慧比声闻高一些,在他入涅槃以前,也会随缘以神通度化一些人,所以就以「鹿车」来作譬喻。另外还有一些衆生,听佛陀说法之后能够发起大心,愿意长久地精勤修学。除了声闻乘的一切智,缘觉辟支佛乘的自然智之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一)是说:诸佛世尊们,都是为了一件大事的因缘,所以出现在世间。舍利弗啊!什么是诸佛世尊为了这一件事来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腊月初八佛成道日、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三个佛教节日。佛诞日除举行浴佛外,另有一盛大的行像庆祝活动,也就是用装饰华美的车子载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众礼拜植福,所以又称行城、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昼夜六时,持菩萨戒,直至业障消除,六根清净,大开圆解,解第一义实相妙理,亦即真如佛性。四)七佛:1)毗婆尸佛;2)尸弃佛;3)毗舍浮佛;4)拘留孙佛;5)拘那含牟尼佛;6)迦叶佛;7)释迦牟尼佛。五)八福田者:1)佛、2)圣人、3)和尚、4)阿阇黎、5)僧、6)父、7)母、8)病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最为广大,因病乃为苦中之苦,故探病为福中之福。六)十发趣心: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世尊开示说:一切有情在还没有接触佛教三宝、听闻之前,可以说都称为具足各种缠缚的凡夫,对于什么是善恶完全不了解,对于因果也没有正确的知见;如果努力培植了足够的福德因缘,有机缘值遇佛教三宝,听闻了,生起了一念净信,乐于归依三宝,修学佛道,那么这就称为初发意的新学菩萨。如果十信位满足,愿意发起菩提心,修学六度万行直至成佛,那么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来说的,叫做十发趣;你们来同修会学法得法以后,应当要这样观察:观察自己在悟前是否为习种性人?也要在悟后去观察自己:是否还在习种性里面?你也要去观察其它的人:他悟了以后是不是也还在习种性中?还没有证悟以前,当然还在习种性中;悟了以后入习种性,还没有离开习种性,这也是正常的事。你也应该普遍、周遍观察,从同修们到义工菩萨、助教、亲教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原标题:法处所摄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因此心里就想我的境界远远超过他,我比他年轻,比他健康,比他有钱,比他有地位,比他有名望等等;因为是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中就生起了慢心,甚至于有时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就叫作慢。第二种是过慢。过慢中的过字是指过失的意思,也就是说,有过失的慢就叫作过慢。譬如他明明没有胜过别人,却颠倒事实而开口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禅定,能够修到四空定,已经算清净,可是呢?还不够清净,所以特别建立了所谓的净无想道给这些外道们——修禅的外道们,可以有一条解脱的道路。可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解脱,有所谓的慧解脱;慧解脱的声闻人并不需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定力,他就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解脱其实是因为智慧而解脱,而不是因为禅定力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