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陀举例说,如果是布施给畜生,将来可以获得百倍果报;如果是布施给破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千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持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十万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外道离欲——也就是已经离了欲界爱证得初禅的人,将来可以获得百万倍报。如果是布施给向道者——也就是向须陀洹:在解脱道的修行中,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之人有八种,也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在欲界天上真的是过着五欲充足快乐的生活,因为一个欲界天人有五百天女来服侍,每一位天女又有七位侍女侍奉着;在天界中不用上班工作赚钱,来满足买房、买车、教育、饮食等等销,自然就有华丽庄严的天宫可安住,而且五通具足(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可以到处飞来飞去,四处游玩,真是乐不思蜀,哪里还可能会想到要修行!所以,菩萨不乐生天享福。《起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来看《法华经》当中有这样一段:【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二〉这个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示、悟、入。佛之所以降生到人间来教导众生修学佛法,祂的目的就是要把祂的知见 三摩地

2018-07-22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们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最后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 三摩地

2018-07-22

于是佛陀就始一条一条的跟他们说,佛陀总共说了十五条。所以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一条一条的听下去,你如果能够以其中的一条来作,那就是你的吉祥之物。因为真正的吉祥,是你内心能够真正的平等平静,你内心能够真正的无忧无恼,不再堕于三界,才是真正的吉祥。我们来看佛陀怎么跟这些外道说的。佛陀说:第一个吉祥,最吉祥的就是你能够信乐是最吉祥的。在这里我不一条一条解说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如果要净除自心和外界的恶因缘,依念佛心,佛陀示我们应当多去思惟佛陀和佛弟子们的清净庄严。佛陀示: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如来及佛威仪具足,诸根寂静,其心柔和,清净寂灭。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我们刚刚前面讲了,佛陀说了种种的因缘,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正觉同修会的平实导师示:从一个具足的凡夫要进入到见道乃至修道位,必须要有一段收摄心念的过程,如能加上至诚心则更好。所谓具足的凡夫,就是说他还没有断我见,没有断我所执以及我执,具足了种种的贪、瞋、无明,一直都在色、声、香、味、触,还有财、色、名、食、睡的各种境界上面去攀缘、去执着。这样的人要修学佛法,进入佛菩提道的菩萨五 三摩地

2018-07-22

第四说要念施,要念施必须要依着佛示悟入,然后证得实相,这样子去做种种布施,才能够三轮体空,也才能够真正具足了布施的功德。再来说念戒,戒当然是必须要佛所制的戒,佛所制的戒才能够止息我们种种恶行,才能够成就我们的道业;如果是外道的邪戒,就不是在我们所应念的这个戒的范围内。第六说要念天,刚刚讲过说有四种天,可是这四种天只有佛祂是具足的解脱天以及第一义天啊。这样说明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过去九十一劫的波罗奈国,有一尊佛出世,名号为毘婆尸佛,当祂化度后就示现般涅槃,当时有一位国王叫作梵摩达多,他收集了毘婆尸佛的舍利,然后用四种珍宝建造了佛塔,来供养佛舍利;当时有一位小孩看见了佛塔,生起了喜乐爱乐之心,于是就出家学法,但是一直到老都无法证道,他非常自责,于是买了一些须曼花,用丝线贯穿起来,然后把它覆盖在佛塔上,并且立下了证道的誓愿,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五阴魔是说,只要你的五阴存在,你就离不这个五阴魔。然而五阴魔其实不是外来的,五阴魔是我们众生大家自己身上的魔;只要你有五阴的存在,你自己的五阴魔也就存在了。所以,五阴魔并不是外来的魔,其实是我们大家自己身上的魔;只要有五受阴的存在,自己这个五阴魔就跟着存在。为什么会叫作五阴魔呢?因为众生对于五阴本身的执著烦恼,就是对于佛菩提智的遮障;也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像《毘耶娑问经》中世尊示: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毘耶娑问经》卷1)必须等到尼拘陀树种子消失,新树才显现出来。布施的福报也是一样,必须今生舍报——五蕴消失了,来生的五蕴现前之后才会受报。所以佛法中讲因果,是讲三 三摩地

2018-07-22

那如何才叫作信佛呢?我们先来看看《阿含经》文中的示,在这一段中这么说:时,释摩男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信?’佛告释摩男:‘于如来所,深生信心,安住信中,终不为彼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不信所坏,是名优婆塞信。’(《别译杂阿含经》卷8)这一段中这样说:说什么叫作优婆塞信?优婆塞信就是指说,归依三宝在家修学以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吃完饭以后,这位出家人一句话也没说,就离了屠夫家。屠夫心里很失望,于是就继续杀猪,年老死了以后,就堕入无间地狱当中受苦。几千万年过去了,有一天,地藏菩萨来到地狱救度苦难的众生。地藏菩萨问说:你们当中如果有任何一个人,记得生前还曾经作过任何一件好事,请说出来,可以以此因缘,必有得救之希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虽然有无量无数之多,但是现场却鸦雀无声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我们当下所能感知、所能想像到的一切的种种,它不离五蕴;也就是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分割为五蕴当中的一一蕴,离了五蕴也就没有三界了!而所谓的四大,就是构成五蕴中色蕴的四种要素,也就是地大、水大、火大与风大。也就是说,色蕴它是由四大而组成的,这样的四大和合运作,就构成了色蕴。色是指物质,是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除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物 三摩地

2018-07-22

上面这个说法绝对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世尊早就示过的道理。在《阿含经》当中,佛陀很清楚的示说:【如来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则灭。……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于此则没。】(《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在末法时代,佛法灭亡的原因,不是由于心性不良的恶众生,喜好贪欲又多 三摩地

2018-07-22

而像诸佛菩萨、善知识,为了破邪显正所示,以及探讨的佛法、外道法、、邪法、二乘法、大乘法等等不同的法,也都是在说明这些法彼此之间的差异不同,而让修学者能够在明了之后,作出正确的抉择。以上是对于法大略的说明,那什么又是法门呢?法门是佛法中的专用语,专指佛菩萨所示的胜妙法道;因为这些法道,能够启众生的解脱之门,能够普令有情众生超凡入圣,出离生死苦趣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就是在诸法空相里面,也就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空存在的同时,去证得真实心;证得真实心以后,就能现观蕴处界的虚妄了,就能了知法界根源的体性,佛菩提智也就是般若的智慧就始出现了。第二个意涵是说,菩萨不断除烦恼而证得菩提。菩萨想要证得佛菩提就要在一切三界中的烦恼法里面,特别是在人间的烦恼法里面才能够证得菩提。因为菩萨所要证的菩提是佛菩提,佛 三摩地

2018-07-22

」 当欲界的人间有情始能够受生时,也会因为业种的不同而产生了胎卵湿化等不同受生状况;而这四种不同受生状况的受生原因,当然不是随机受生的,而是随其心境及业种有所感应而受生的。譬如「卵唯想生」:卵生有情,父母夫妻之间的情执比较轻微,而轻想之心比较偏重,于是就由于想(阿含中说「想亦是知」)的缘故,受生为卵生有情。一般而言,卵生有情比较少情执,除了较 三摩地

2018-07-22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95集佛教崇拜鬼神吗?》正旭老师示(原标题:佛教八部:天龙八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刚始佛法传入中国的时候,因为太深了,所以不容易了解。中国原来的哲学、中国原来的学问,其实就是以老庄,还有以儒家为最主要的主流。在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墨子所传的墨学,其实还是最主要的还是其中的一个主流。但是后来因为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以后,就变成这两个是最主要的主流。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为太深了,所以佛法依附着老庄的清谈的无为之学来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