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受声闻戒。犹如萤火。其光甚微。不可相比故。五受罪轻微胜。受菩萨戒之后。设使破戒。犹胜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戒威力故。设堕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作狱中王。 若堕畜生。作畜生王。若堕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间。作人王国王。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处。不失王位。故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无犯名外道。无戒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xù)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背大向小戒】「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不看病戒】「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不畜杀具戒】「若佛子,不得畜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家人的戒律包括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等戒;由于比丘戒、比丘尼戒是声闻戒,是一生受,而受持声闻戒,最多仅能解脱于三界生死,所以声闻人于断结证得四果,以及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在家人的戒律包括了优婆塞戒、优婆夷戒等戒在内,这些戒都是一生受,于舍寿后戒体就消失了。此外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持菩萨戒,而菩萨戒包括了十重四十八轻戒,是尽未来际受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疾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养令差。而菩萨以恶心嗔恨。不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余一切众生。若故畜一切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一般情况来说是正确的,但因为有例外,所以这种说法就不正确了!譬如我释迦牟尼佛有时说‘善来比丘!’他当时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阿罗汉,这种比丘都是菩萨比丘,不会是声闻比丘啦!你们明心了就应该听懂了,翻译成白话叫作:来得好啊!比丘!他就成为通教的阿罗汉位菩萨了!当他的我见断时,我执就跟着断了,当时就是阿罗汉了。如果你往世有般若慧,这一世又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学大乘菩提者乃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声闻戒为别解脱戒;受持过午不食之戒,主要乃是依声闻出家戒为主,而以菩萨戒为辅。对大乘菩萨来说,声闻戒乃是别解脱戒,是否该持?则需要因地因时而作调整;因为大乘菩萨心心念念、时时刻刻都在利益众生上面用心,常常因为利益众生而到了饮食的时候却没有办法准时用餐,并且菩萨也是需要维持色身道器的正常健康,才能以健康的道器于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次第再受比丘或比丘尼戒,比丘戒为声闻戒,共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亦为声闻戒,约五百戒,须持六和敬。出家戒以求取解脱果为主,又因其已厕身三宝之列,不礼不依在家人。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是像声闻戒中,只要嘴不犯、身不犯,就不算犯戒,不管心中怎样不净;而这十大愿戒却是心犯了就是犯戒,这叫作摄心为戒,这是最难的。但是她却用这一个戒法来函盖一切戒,意思就是以心为归,摄心不犯。......“我见如是无量大过,又见未来摄受正法菩萨摩诃萨无量福利故,受此大受”:胜鬘夫人说她自己因为看见这样的人有无量大过失的缘故,又因为看见未来无量劫中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因此弥勒菩萨所开示的根本大论,《瑜伽师地论》的一开始,属于声闻地的法中就开示:要相应五识的方法,不能离种子依——一切功能差别的起行、执受所依、异熟所摄的阿赖耶识,这是三乘菩提共通的法要。所以在佛世时,印度婆罗门和许多外道,都相信轮回这一件事,也知道轮回是苦无止息的,一些证有神通的人,也能看到一些三界流转的因缘果报而说出来;因此那时佛陀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刚有讲,声闻人自己只求自己了脱、解脱,他不会管佛法到底能不能延续下去,他自己解脱就好。可是菩萨的责任是要,让佛的法脉能够延续下去,第一个。第二个是什么?守护自己的法身慧命,守护大众的法身慧命,这才叫菩萨,能够观因缘、能够观根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会说太早让大家把这个法身慧命的因缘都毁掉了,这个才叫做好。所以我要请大家注意到的是,导师对大家说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弥勒出现世时,声闻三会,初会之时九十六亿比丘之众,第二之会九十四亿比丘之众,第三会九十二亿比丘之众,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亦值彼王及国土教授师。’作如是之教,无令缺漏。】对于受持八关斋戒的人,佛说应该他要发起这样的誓愿:我今天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回向不要下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中,也不要出生到无法听闻佛法的八难之处,也不要出生到佛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我们要注意,在我们后面所要说的八关斋戒或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里面所谓的出家戒都一样,是所有出家戒都是不淫的。而且在五戒里面,杀人是放第一,可是在声闻戒它是放在第一的。表示如果是出家众,他的不淫——不跟任何的异性发生这个淫欲之事——它是摆第一位。各位如果有因缘的话,可以去翻阅这个律藏(可是大家还没有法眼清净之前,不用去读它。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与声闻不一样,声闻是一切法无取着,他们要离开一切法;菩萨不是,菩萨是于一切法都无所取着,又何妨拥有一切法!所以菩萨无妨有无生法忍诸法伴随着来利益众生。阿罗汉是要把一切法都舍掉,二者是大不相同的,三乘菩提有此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要因为说:“既然于一切法心无取着,那我就把职业辞掉,不要再赚钱了,我什么都不要了。”那你就变成声闻种性了。所以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别看许多红祖衣披着,高高在座传起戒法来,你怎么晓得他没有毁破重戒呢?特别是修了双身法以后还在传声闻比丘戒呢!那你去受他的戒,你有得到戒体吗?没有啊!因为他自己的戒体都失去了,哪有能力传你的戒呢?所以那种受戒只是在演练戒仪而已!只是互相安慰,上面传戒的人欺蒙众生说:你们已经正受戒法,已经得戒了。下面受戒者欢喜的想:我已经得戒了。其实都没有得戒。《楞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我们要注意,在我们后面所要说的八关斋戒或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里面所谓的出家戒都一样,是所有出家戒都是不淫的。而且在五戒里面,杀人是放第一,可是在声闻戒它是放在第一的。表示如果是出家众,他的不淫——不跟任何的异性发生这个淫欲之事——它是摆第一位。各位如果有因缘的话,可以去翻阅这个律藏(可是大家还没有法眼清净之前,不用去读它。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当以积极的面向来对待,不可因噎废食──不要因为怕犯戒而不敢受持;那是逃避的心态,那不是菩萨道行者应有的心态,比较偏于声闻的心态。若要亲证佛菩提的根本大法——真心如来藏第八识,就得要有大勇猛心,不可因为戒律难持而退缩,当以勇猛积极的心态面对戒律;因为戒律如同前面所举《菩萨优婆塞戒经》的经文开示一样,对于众生无量世所熏习造作的染污诸恶种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我们要注意,在我们后面所要说的八关斋戒或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里面所谓的出家戒都一样,是所有出家戒都是不淫的。而且在五戒里面,杀人是放第一,可是在声闻戒它是放在第一的。表示如果是出家众,他的不淫--不跟任何的异性发生这个淫欲之事--它是摆第一位。各位如果有因缘的话,可以去翻阅这个律藏(可是大家还没有法眼清净之前,不用去读它。等你法眼清净,你断我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众生的缘故而必需照顾色身,如果饿病了,还能为众生作什么大事呢?所以大乘中的出家人和二乘中的出家是不同的,依声闻法,受供以后,钵洗过了就经行,然后洗脚打坐去了,他没什么事情了;愈打坐,精神愈好,晚上不必睡多久,精神体力都好得很,所以每日中午一食就够了;但是大乘法不同,菩萨们为众生忙碌死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当然晚餐就不能少,不然胃会坏掉,胃坏了就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