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甘愿做菩萨(二十五)——调心是正本清源的修行以前有一个因菩萨,他发过一个很大的宏愿,就是他发愿将来他成佛的时候,所有一切的人都可以成佛。那我们一般说的是,众生都可以成佛,而他说的是,斩钉截铁要每个人都成佛。后来,这位菩萨终于成佛。那有人可能要问,他发的这个愿有没有兑现呢?经典上说,有。那时候所有人道的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道的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就像是我们忏悔的人,会说永不复作,可是还是会一直作,可是你愿意这样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终于那个不良的劣行,它会减低它的势力,如果你还能作观行,然后呢,这样最后你会,慢慢你的戒行。虽然没办法达到二,但是你也自己可以终究无愧于所学,无愧于善知识所教,因为呢,善知识只能把《优婆塞戒经》,这样的戒经告诉你,只能够传你菩萨戒,可是没有办法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经】说:「因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谈到因果,我说两件故事来证明。(请看智慧加油站--有趣故事六、七)(二)严持戒律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生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行三昧,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底忧郁─思念种性尊贵底菩萨─佛难思议,我今在遥;心爱底您,多劫伴我;而今去我诚辽,祈愿路未迢。遥忆吾释尊,大慈大悲;愚鲁如我,亦取无生;多情无欲无悔,愿您常相随。佛法虽易证,无明成障;千年血脉,脚步跄踉;护法不免神伤,何时返靖康?救护无明众,十万火急;每思髮白,时不我予;诸师犹自顽愚,赤氛何时弭?菩萨道讴歌,盼除沈疴;我常思念,转侧难捨;愿您 admin

2018-07-23

呜呼!此非印度杀生祠神之外道耶?若然者,则彼喇嘛应先互相杀害以成解脱,或迷著盲从者应先请喇嘛杀而食之,何尚腼颜食息人间也?噫!长此以往,密法之真制未窥,玅果未获,而佛制祖规之尊严扫,遗害人心,深堪危惧!太虚大师当年还未能了知喇嘛教“修炼”的内涵,只能针对“饮酒食肉”破佛律仪而评论之;大师都如此了,其他学佛人被喇嘛教所蒙骗者,必 admin

2018-07-23

一路上只觉得秋高气爽天候宜人,随着愈来愈接近讲堂,次第转换到不同的车厢内,见到穿着唐装的同修们也渐渐增多,大家各自不打话,彼此心照相安而共趋相同的目的。早晨七点半之前车抵圆山捷运站,甫一出站就遥见计程车排班末尾的后巷口那一头,讲堂承租的铁皮屋伙房内外,早已有许多香积组和机动组的义工菩萨在忙碌了。台北讲堂因大楼建筑结构格局所侷,办理大型法会活动有其 admin

2018-07-23

有时候真的很想很想告诉身边的朋友,我为什么学了佛,我为什么不再像以前那样暴脾气,我为什么不再那么仇恨这个世界,我为什么不再恨那个将我抚养长大的长辈,我为什么从一个无肉不欢的人变成一个坚定的素食者,为什么那个叼着烟独自走在异街头目中无人的我会戒了十几年的烟,会戒了曾经我最爱的借以消愁的酒。可是我知道,时机不到,我能力不够,我说的,你们听不进去。就像 admin

2018-07-23

能如是则先天生不为精。后天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昏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昏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无汝孰为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 admin

2018-07-23

普通翻译版: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文艺版: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你说情丝柔肠,如 admin

2018-07-23

只靠露柱立。如丧考妣。乃得大悟坚誓省发灵源清禅师。初参黄龙心。随众问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佛前曰。当尽形寿以法为檀。愿早开解。后阅玄沙语。倦而倚壁。起经行。步促遗履。俯就之。忽大悟诸缘尽废杰峰愚禅师。初参古厓石门。佩受法语。昼夜兀坐。不契。后参止严。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愈疑乃诸缘尽废。寝食俱不觉知。如气绝者。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僧咏证道歌云。不除 admin

2018-07-23

尔六七年有甚见。某答。每日只是心下无一物。敬云。尔这一络索甚处出来。某心里似知不知。不敢开口。敬见我做处无省发。乃云。尔定中工夫不失动处便失。某被说着。心惊便问。毕竟明此大事。应作么生。敬云。尔不闻川老子道。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说了便去。某被一问直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五七日间。不提无字。倒只看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忽到净头寮。在一木上。 admin

2018-07-23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法师撰(净土宗11祖)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qǐsǎng,屈膝以额触礼拜〗,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 admin

2018-07-23

一芥堕而覆。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世。以后正法付方禅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住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寿七十有八腊三十有九。 (原标题:八十生出家) admin

2018-07-23

师谓鹊曰:“此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讫,群鹊乃迁巢他树。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复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由是四方学徒云集座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多众。师尝有安心偈,示众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真心真实菩提道场。”唐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 admin

2018-07-23

中国历史上,为了将如来真实第一义谛大乘法带回中国,高僧大德们冒著丧失生命的危险,前仆后继展开了生死渺茫的取经之路,为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取经的高僧中,最杰出的法将就是唐朝的玄奘菩萨。一千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玄奘菩萨,在印度曲女城的会上,以《制恶见论》的钜论,降伏五印度所有大乘、二乘、婆罗门教等等学人,精英中的精英,完成了旷世的创举;以强大的 三摩地

2018-07-23

《摄大乘论》是从《瑜伽师论》总共一百卷的内容简择精要而集成的,它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中心,提列了大乘佛法的纲要,因为这部论摄持了大乘佛法的义理,所以名为《摄大乘论》;也因为《摄大乘论》是用简明扼要的方式阐述佛法大意,非常符合中国人好简恶繁的性格,因此广泛受到实修者的欢迎。然而《摄大乘论》的内容非常精简,意旨又非常广大深远,导致论师们解释时各有歧异, 三摩地

2018-07-23

据说玄奘菩萨就是为了去西天求得弥勒菩萨所著的《瑜伽师论》,所以在28岁时开始西行印度取经,这段期间历经共17年的艰辛万苦,回国时已是45岁左右。玄奘菩萨一生所翻经论,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其中许多著名的经典如《大般若经》六百卷,还有弥勒菩萨所著的《瑜伽师论》一百卷...等重要经论。有一部关于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纪录片叫《玄奘之路》,这部影片中提道:【公元 三摩地

2018-07-23

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写到这里不禁想自己22岁的时候在干嘛)。那时虽然已经是隋末唐初,交通工具并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发展,去哪儿基本还是靠腿,有匹马就算是高档奢华。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失真走样。玄奘大师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印度学习和 三摩地

2018-07-23

他就把这一匹野马用一条绳子跟一根桩,就把它钉在上。但是这样子有用吗?不一定有用!因为意根还是绕著绳子一直跑,一直跑。但是有一天祂跑久了,因为意识不断的说服意根,后来意根就慢慢的认为说好像跑也没什么用,一直跑也没什么用,祂就静下来了;这时候你把绳子拉开,祂也不会乱跑。从这样的道理我们就了解到,定修不好其实跟意根对于世间法的执著有关系;因为你一直执著 三摩地

2018-07-23

有许多人在学佛一段时间之后,了解到心中生起了无明烦恼,是去造作身、口、意恶业的根源;因为已经深信因果,所以就很担心造作了恶业会下堕三恶道长劫受苦,所以就开始努力想要降伏烦恼,认为降伏烦恼是修行的首要工作。在禅修的道场中,大都会教导打坐数息的方式来去除念头以及烦恼。可是无论是数息也好、念佛也好,大多是修了十几年,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妄想不起;这是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