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么一念无明的内容又包括哪些呢?一念无明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其中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叫作有爱住地烦恼。简单的来说,就是众生爱乐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被这个爱乐所绑住,所以就会在三界当中轮回;这三界住地烦恼的背后,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才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比方说我爱这个东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欲界讲的就是有五欲的众生所居住的处所,这些众生贪着于五欲,它的范围包括:欲界六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由于有男女欲,所以有男女相。接下来就要谈色界,指的这些众生色身高广,声音微妙,有微细的乐触;由于他们已经离开了欲界,所以没有男女欲,他们只有中性身(没有男女的性别)。接下来讲的就是无色界,顾名思义他们没有色身,可是他们却有微细的觉知心住于四空定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整个声闻菩提,事实上它是有一个总相的;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符合法界的实相。如果要在中修学的话,它有一个属于法界实相的基本原则,就像我们现在要跟各位解说,声闻菩提所实证的内涵,就是一切的生灭法!既然它是一切的生灭法,所以凡是所说,都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整个声闻菩提,事实上它是有一个总相的;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符合法界的实相。如果要在中修学的话,它有一个属于法界实相的基本原则,就像我们现在要跟各位解说,声闻菩提所实证的内涵,就是一切的生灭法!既然它是一切的生灭法,所以凡是所说,都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为生苦,大意有两种;一种是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承受种种痛苦,从一开始你在妈妈的肚子里三个月后刚刚对外部环境有了知觉,就不得不忍受种种苦受;一会儿热(妈妈穿多了),一会儿冷(妈妈喜欢吹空调),一会儿饱一会儿饥,一会儿被挤压(妈妈睡眠时翻身),万一再遇到妈妈生病吃药,那就更惨了,住胎十月如同被关在黑暗中的地狱一般备受煎熬。有数不清的凶险在等着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在阿含部的经中有很多地方这么说:「眼、色因缘生眼识,耳、声因缘生耳识……乃至意、法因缘生意识。」这很显然是在告诉我们:要有意根与法尘作为助缘,意识才能生起;不论是有念的意识或者离念的意识(不论是有念的灵知或离念的灵知),都是要以意根及法尘为助缘才能出生的。佛又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换句话说:「不论是什么状况下的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婬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他们心志很小,他们就是之前的第二种人:他们只希望解决掉自己的困扰,他们对于这世间到底会怎么样?这世界会不会毁灭?这世界会不会出生?这世界有没有地狱?有没有种种种?他们一开始都是没有兴趣;而且不只没有兴趣而已,他连自己的父母、子女到底以后会如何?以后会怎么样生死流转?他是漠不在意的,也就是说他只关心他自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为他是一个自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诽谤大乘经典的结果是什么?《大乘妙法莲花经》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若狗野干其影[乞*页]瘦黧黮疥癞人所触娆又复为人之所恶贱常困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此不怀疑世间有佛,不怀疑世间有佛法,不怀疑世间有出家、在家的四向五果十地菩萨。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修佛法,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成就佛道,永离断常二见,因此戒禁取见随后跟着也断了。从此这位菩萨初果,依道共戒而住,他从此不会受到世尊以及世间所施设的各种有相的戒所束缚。他的见地,也不受世间的各种人为的施设所束缚,也不随世间所施设的法则来进行他的心行。但是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一条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也曾讲到,不分对象谈论大乘甚深佛法,听与说者俱获大罪。讲说佛法要看对象如何,他的目的志向何在,想人天法,我们就随顺开导其人天中最殊胜的方法。想求声闻辟支佛乘,就帮助其成就声闻乘,志向大乘,就为其解说大乘经典。然后等其善根成熟再逐渐深入,万不可一刀切,以一种方便法门为手段。)善男子。又有初发心菩萨犯根本罪畏堕恶趣。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复有人说:平实居士判定玄奘菩萨是三地心,但是玄奘菩萨却在解说未入地的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三十颂。从来只有下地菩萨解说上地菩萨的论颂,哪有上地菩萨来解说下地菩萨论颂的?这是不合正理的。可见平实居士的判定是错误的,可见玄奘菩萨不是三地菩萨,由此可见平实居士所说的诸地菩萨证量的法,也是不正确的。平实答云:玄奘菩萨是否为三地菩萨?不可以从这个表相上作这样的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罗汉是依照佛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他在蕴、处、界里面去作观行;他去观一切法苦、空、无我、无常,渐渐地、慢慢地去断尽三界贪爱;从断我见断掉我见烦恼,再来断掉我执烦恼,所以在这一生捨寿的时候,他愿意将自己、自我把他灭尽;所以当自我灭尽以后,他就不在三界中出生,所以就脱离生死轮迴的苦,就直接入无余涅槃,这样的一位圣者,我们就称他叫作阿罗汉。所以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不停地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杂念不再出生了就是涅槃境界。误以为如此保持无念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生死。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并不是由于禅定功夫而出三界,而是由于断尽我见与我执的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譬如外道之中,也有修学四禅八定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者,而结果却仍然还在三界轮回之中。最主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讲记:最后,平实再为大家特别叮咛的是:人间佛教的正修行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即是诸位常常在经中读到的四个字:趣法次法──平等地趣向法与次法。大家进入佛门以后,都希望修行能有成绩,而成绩就是您所亲证的法;可是在准备证法之前,得要先具足次法;次法若是不具足,您就无法得到法。不论是声闻道的法,或者是菩萨道的法,实证时都一样要趣‘法、次法’。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之人以「性空唯名」遮遣般若深义,更以「虚妄唯识」破坏唯识正理;前以隐喻「有名无实」,后而直说「虚妄不真」,如是正式于千载后,指责佛陀所说不为正理;除非立论之人士为盲眼于中文,否则如何不晓得如此即是谤佛!所以坦然无畏众说,乃至大众噤若寒蝉,仰伏拜读,所以可以坐丧道场,沦为邪见异说;任由外人法主,不敢有语;宁将见弃如来,呜呼哀哉,岂能佛门遭辱而视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无三乘差别者,何故如来为诸众生说三乘法?而言此是声闻学乘?而言此是缘觉学乘?而言此是菩萨学乘?」佛告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法相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人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后,您一定会在此世确实断除我见——不再承认离念灵知心等意识变相是常住不坏心——不但是欲界中的离念灵知心、未到地定中的外道神我离念灵知心、初禅中的梵我离念灵知心,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您都会确认是虚妄法,您的我见就确实断除了,那时一定可以自我检查而确定身见结使已经真的断除了,那么您已经证得初果解脱了。接着,疑见也会跟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者,声闻戒待缘而制——先有犯戒之事实,然后逐一制戒;菩萨戒不待缘而制,是佛于某一时某一地对菩萨的开示。二者,声闻戒的受戒有的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不是有情都能受的,比如黄门不能受具足戒;菩萨戒受戒条件则要宽泛得多,菩萨戒除了地狱有情以外,天人、人、阿修罗、饿鬼,乃至畜生都可以受。三者,声闻戒是别戒,七众各别而受,所受的戒律也有所不同;菩萨戒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