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地→圣种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等觉等觉性十回向→道种性妙觉妙觉性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种性以及等觉性与妙觉性,总共六种菩萨性的修证过程。这样的菩萨道修证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学的修证次第而来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才称之为别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尔时十方无极佛刹一切大众,闻佛说璎珞中六入法门,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还归本国……所举中,佛已经讲得很明白,一切信位菩萨无不是要于十千劫中行十戒法,才能进入六入法门中之初心十住心,而此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之六入法门,是十方诸佛自性清净能够完全显露、无有遮覆之佛道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次则加行位,外门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般若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入极喜地,及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瑜伽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不入别教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入地心,正修佛道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明心之后的菩萨,依循著别教法门,修证如来藏的人无我智,并且转修《楞伽经》、《解深密经》当中的法无我智,就会渐渐经由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而进入初地;再依如来藏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诸地的无生法忍,以及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次第再由二地、三地地地增上,一直到十地,乃至等觉位、锚点妙觉位。在最后身菩萨位的时候降生人间,成究竟佛的时候,在如来藏当中所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类智,成位不退菩萨。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后闻佛说大菩提道,乃又回心大乘、进修佛菩提道,经由明心之七住位证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不起自满之心,进修诸地所学之一切种智而起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能断尽思惑而不断之,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向诸地进修。从此以往,开始进断分段生死之习气种子,并进修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地地增上:至初地满心时能取慧解脱果而不取证,至三地满心时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既然佛所认定的菩萨至少是明心见性的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探讨:菩萨到底有几个阶位?明心的菩萨在佛菩提道上究竟属哪一个阶位?佛曾开示,菩萨有五十二阶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谓十信位,就是十种长养佛法信心的阶位,也就是听闻佛法的开示能够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的阶位;这样的阶位要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对佛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云:苦谛苦义,乃至道谛道义;是如是实,非不如实;是无颠倒,非是颠倒;故名为谛。又彼自相,无有虚诳;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所谓四圣谛,即是圣者所见真理义。《瑜伽师地论》又云: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佛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及四圣谛的部分,共有一百五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四则实际理地,无有骂者受者,在此众生与共之大梦中,一切随缘,岂不妙哉!书末附录有二:其一是就由念佛入实相,亲见自性弥陀者中,选取过程不同而具代表性之见道报告三则,以供体究念佛者参考。此三则念佛心得报告系初见道时所写,已非凡夫外道境界,更何况距今已年余或二年余,与彼三人今日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古德所谓悟后起修,日进千里。读者万勿以二年前所写见道报告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一次讲的范围就扩大了一些,要从最基本的、有相的持名念佛开始,然后讲到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系念思惟念佛,因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还要谈到实相念佛及后续的修行。然后有一些针对学佛人或者念佛人的一些错误的观念知见,提出说明。此外,有些念佛人在念佛过程中,或者转折升进的过程里面所产生的许多种的疑问,也要加以说明。因此,预计要讲二十个钟头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有一点音乐细胞,教他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大家都会嘛二三岁孩子也会啊!另外,念佛不拘处所;打坐呢,要清静的地方,要没有声音,没有人干扰。(其实那是初学打坐的人,真正会坐的人是没有妨碍的)。话说回来,念佛随处可念;吃饭的时候可以心里面默念,去共修的时候放开喉咙唱,一样念。然后呢?坐在车上心里面默念,人家也不知道,所以念佛法门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亲证和感觉到祂的存在,接著又看到了佛性,此时称之为“证信”。佛法的修行过程,如果没有“信”的支持,一般人不可能舍弃世间的享乐,不可能使用许多时间,声嘶力竭称念佛号,或忍受盘腿的痛苦在那儿与妄心挣扎---打坐参禅。华严经上说十信是成佛的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有一天升进到此地步,他又发愿:“愿我以念佛心,证入五蕴空的境界(从色蕴空一直到识蕴空。不是见空,而是证空),在未来生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同入菩萨道”,这愿更大了。对念佛人而言,发愿要切实际,不要发做不到的愿。初机念佛人,应从小愿开始,如“愿我得生极乐世界,受诸快乐,将来愿意回来这里帮助众生,教他们念佛,也去极乐世界受诸快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例如儒家就要求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即法天、法地、皇帝、双尊亲,以及老师。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师长不恭敬、不承侍,则对所教的学问,一定听不进去,或半信半疑。即使依照所教的法门去修,也是七折八扣,修行一定修不好。可见奉侍师长的重要。但是奉侍师长也不能迷信,假如老师说“从十楼跳下去,一定可解脱”这话当然不能听。所以师长所讲授的,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结束后,特地找她来问,果然不错;因为学佛很辛苦,始终不得力,越学越傍徨。学佛目的在求取解脱,可是越学烦恼越多;解脱越来越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逛了很多道场,见了很多善知识,可是学到后来,没有遇到一种法门能让她使得上力,因此心里面很苦恼。听到我们讲无相念佛这么好,心里又想:“我那一天才学得会?我真的能学会吗?”学佛真苦也!所以眼泪直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广结恶缘,到处看不起人,高慢到什么地方都觉得我最好,“你们学那个算什么!”到处要跟人家辩论,要降服别人。如此就没有人会告诉他了。这种慢人,跟他介绍好的法门,他一定不相信,所以人家若有好的因缘也不会跟他讲,那他永远就停在那个层次。所以第三部份讲“修除高慢”。慢心最难除。慢不只是高慢,还有卑劣慢。当一个人很自卑时,也会表现出傲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一章:持名念佛法门正修行的部份,分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系念思惟念佛、因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及后续的修行等九章来加以说明。持名念佛是“以持念佛的名号,来忆念佛菩萨”的修行方法。这是世尊大慈大悲,特别为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而宣说的一种方便法门。在佛法即将灭尽时,世尊以祂的佛力加持,让此法门在世间多留一百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心里面欢喜,嘴巴就讲话了,他说:「如来的形像,他的微妙、相好,竟然好到这个地步,何况是如来真实的法身以及报身,应当更殊胜,称为正偏知身。」正偏知是一切智,无所不知称为正偏知,正偏知的本体更不可思议。因此又发了个大愿:「愿我来世可以成就这样的妙色之身。」所以他就去跟父母说:「我现在想要在如来的里面出家、学道。我希望父亲、母亲能够随喜。」随喜就是跟著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世尊就从灵鹫山消失,而出现在地牢之中,频婆娑罗王虽被禁闭,但是常有目连尊者、富楼那尊者飞空而至为他说法。韦提希夫人求世尊,世尊出现后,大阿罗汉亦从空而降。韦提希夫人说:“我不想在此五浊恶世再生存,希望能够到别的殊胜世界去。”世尊就以其佛力示现十方无量佛世界。韦提希夫人看过之后说:“极乐世界最好,但如何到那里去?”世尊才教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