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切菩萨成佛后,应身示有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然其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永不入灭,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所度众生其数无量,故称为大乘菩提。(-----)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然也有吃得饱的鬼道众生啊!譬如说城隍、土地公,这种有福报的众生,当然不能够称他为饿鬼,但是这样有福报的鬼道众生,他还是极少数;大部分的人堕入了鬼道,都是饿鬼,永远吃不饱,这是鬼道的苦。再来说地狱,地狱道的众生虽然不必找食物,但是他却为他所吃下的食物所苦。也就是说,他吃下的东西,会让他很苦很苦;最苦的当然是无间地狱,当一个人堕入了无间地狱以后,他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在阿含部的经中有很多地方这么说:眼、色因缘生眼识,耳、声因缘生耳识„„乃至意、法因缘生意识。这很显然是在告诉我们:要有意根与法尘作为助缘,意识才能生起;不论是有念的意识或者离念的意识(不论是有念的灵知或离念的灵知),都是要以意根及法尘为助缘才能出生的。佛又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换句话说:不论是什么状况下的意识觉知心,譬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地方有道理,那个地方没有道理,这地方这个处所有道理,那个地方处所没有道理,佛一切统统知道。所以法界的究竟理,就是由佛陀能够亲证,所以能够亲证下,于大众之中无有恐惧,因为任何人问祂所有一切问题,佛叫作一切遍知。当时候也曾经有一些外道,他们在想:被问到问题以后要怎么回答?因为他们对这世间发生一些现象,他不清楚、不能理解,他们心目中竟然发生了一件很令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例如,大乘有「了义法、究竟法」之亲证:除了三界生死的解脱,还有断二种无明的不思议解脱,这些是不共二乘的「究竟出离法」;尚有大乘菩提的「了义实相之理」之亲证,此亦不共二乘;更有佛菩提道不共凡愚的三德所摄万德庄严之特色,如佛地究竟极果证得「一切种智」的究竟,十号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殊胜功德的显发,都是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已实证三德者,即是以如来藏为中心而成为菩萨僧;由如来藏的进修而延伸成道种智──一切种智的分证,方是入地菩萨。【讲义纲要】一、略说佛菩提道所证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二、三德只有二主要道:三德皆摄属佛菩提道,其中之解脱德具足含摄二乘解脱道,谓断烦恼障之现行;亦断二乘圣人所不断之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非仅断见惑与思惑。三、藏传佛教密宗(函盖天竺坦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地所具足的四种涅槃,诸位熟知的是阿罗汉所得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这两种涅槃,菩萨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一样要实证,但是另外两种涅槃呢?却是只有菩萨与佛才能证的。譬如说菩萨明心了,他刚刚进入见道位了,就可以现前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有情众生的如来藏,是能出生五阴的如来藏,是能出生十二处、十八界的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心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有生的心,而是本来就在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菩萨成佛后,应身示有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然其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永不入灭,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所度众生其数无量,故称为大乘菩提。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慧能祖师很清楚地在《六祖坛经》说他所悟的这个自性能够出生万法,叫作含藏识──也就是第八识。那这些错误,不管是佛门内、佛门外的错误,我们在这个单元,我们要依于一个方法而来作这样子的一个破斥,包括对于外道的破斥,乃至佛教当中错误的执著于小乘法,对于小乘法没有真正正确的认识这样子的一些邪说,我们要作一个很清楚的简择邪正。这个简择邪正依于什么?就是依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证佛菩提道者,在于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此而起般若总相智;复由此般若之总相智,进修般若之别相智;由通达般若之别相智故,即可据以进修一切种智;未具足一切种智之前,名为道种智,即是地上菩萨之般若慧也;若得具足般若之一切种智,即成究竟佛道。如是能得三身具足,如是进修次第之内涵,方是真正成佛之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一辑,页91,正智出版社。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菩萨成佛后,应身示有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然其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永不入灭,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所度众生辗转无穷、其数无量,故名大乘菩提。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声闻菩提之一切智容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然不能触及法界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整个声闻菩提,事实上它是有一个总相的;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符合法界的实相。如果要在中修学的话,它有一个属于法界实相的基本原则,就像我们现在要跟各位解说,声闻菩提所实证的内涵,就是一切的生灭法!既然它是一切的生灭法,所以凡是所说,都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修道之人若未解了定中定外能知之心剎那生灭,复未了知作主之心剎那异缘、念念无常,将此二心内执为我;复以此二妄心无形无相,矫辩为无我空性,不信善知识语,恒执不舍,亦是苦集,名为集有爱住地烦恼苦,若不断此恶见,永劫不出轮回。若能了知,名为知苦集圣谛。三、苦集灭谛:知苦集之理后,应知苦灭相。苦灭者,贪爱灭故苦灭。有情贪求五尘境及其所生诸法者,实因贪爱内六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是钝根人,必须要经过佛或是圣说法完以后,因为没有办法如实了解佛或是圣所说的这样子的义理,所以必须要在听闻佛或圣所说的法以后,在静处思惟,乃至于详细地思惟,详细地分析辨正;这样子的理解,这样子的确认佛所说的蕴处界空,才有办法断除我见跟我执,来证声闻菩提。另外一种是五盖深重的人。什么是五盖呢?五盖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还有疑盖。五盖深重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佛从初证道以后说四圣谛,从初证道对憍陈如五比丘等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一直到佛化缘将圆的时候,都谆谆的教诲,三度的对大众,对四众三度地问,对于苦、集、灭、道四圣谛如果有疑问的人,可以赶快的发问。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来,四圣谛在佛法中它的重要性了。那什么是四圣谛呢?那为什么又称为谛呢?所谓的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所以苦、集、灭、道,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瑜伽师地论》里面这么说: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弥勒菩萨在这边就讲得非常清楚了,说只有圣者在诸谛当中,只有诸圣者——诸修行的圣者,在四圣谛苦集灭道诸谛当中,如实的观见,如实的了知,这样子才能够同样成为是谛。是诸圣者在苦集灭道的修行过程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要去探讨苦集圣谛呢?苦集圣谛在四圣谛里面,它是占着怎么样的一个地位呢?因为苦集圣谛它是前面所说的八种苦的原因,也就是说,苦集圣谛它是在探讨前面八种苦生起的原因。我们前面已经叙述了众生存活在世间有八种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总括而言为五阴炽盛苦,这包含起来有身心二苦;这个苦其实是后果,也就是说这个苦是果,它并不是原因。 | admin 2018-07-21 |
![]() |
这个涅槃我们后面会再跟各位详细的说明,涅槃之意是在什么地方,何谓涅槃,依大乘来说有哪四种涅槃,依二乘来说,二乘所依止的是哪几种涅槃。从这边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所谓的灭,其实就是在灭除烦恼,就是在灭除烦恼。烦恼灭了以后,这样子就是涅槃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我们来看一下,灭圣谛的这样子的灭,它指的是在灭除烦恼。《瑜伽师地论》里面又如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四念住为什么称为住呢?四念住为什么又称为住,这个道理是在什么地方?苦灭道圣谛的这个道,佛因为这样子开示了三十七道品还有八正道的正理,就是为了要帮助佛弟子们修行。遵循着这些法要,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渐渐的趣向于涅槃解脱。所以,苦灭道圣谛的这个道,其实就是趣向于涅槃解脱之道。上一集也说到,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四念处,四念处又叫作四念住,也就是所谓的身念处、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