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整个声闻菩提有一个总相;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符合法界实相的。如果要在中修学,有一个属于法界实相的基本原则,就是声闻菩提所实证的内涵是一切的生灭法!既然是一切的生灭法,凡有所说,都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时,也不能忽略还有另外一个法,就是不生不灭法;虽然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对于涅槃怎么可以说成空呢?这是在理解三法印、三三昧、三解脱门一个关键的地方!有人说,声闻法里讲的无常故空,所以认为三三昧的空三昧,就是无常故空,既然是无常故空,所以我把一切法都观空之后,就实证空三昧了。可是这样会有问题。譬如断灭见外道,当他观察蕴处界这些法最后确实是无常故空,终会灭尽,认为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三三昧里面的无相、无愿,也都是要把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什么是行阴呢?就是我们可以行来去止,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件事情做到另外一件事情,那也是我们在贪着这些事情的内容跟它的意义,所以声闻人观察到这个地方,就把身行、口行、意行所有的行阴完全灭除。因此声闻人在修学时,不只是要把人间所有的行灭除,还要把三界里所有的行都灭除,乃至要把意识里面的行都灭除,最后修证超越四禅八定的灭尽定。灭尽定,是指把身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五苦就是诸天苦、人苦、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另外也有一种五苦,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归结为五盛阴苦。这五苦,把第一个生老病死苦拆开来,细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后面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就是八苦。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三种苦,慢慢地愈来愈观察细致,最后观察到它详细的内容,就可以把三界里面的整个状况,完全用苦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是因为当实证者,实证了三法印之后,对于法界就产生一种决定性,什么样的决定性呢?他对于法界的整个相貌,能够有决定性的了解,而且会引发出智慧;这样的了解跟智慧,是不可动摇的,因为它不可动摇,而且也会引发出他的解脱正受,所以这个时候就说他有了三昧,也叫作三摩地。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三法印事实上就是三三昧,三三昧事实上就是三法印,只是因为实证三法印之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b、别相智,就是在证得真如,有了总相智以后,再从真如的各种法相上面去加以观察、现观,从自己、别人、天主、蚂蚁蟑螂乃至地狱众生来看这个真如,这就是别相智,称之为相见道。这个别相智是相见道位的菩萨所作的悟后思维修。真如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就是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智慧。c、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我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对种子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说佛菩提道,其实这个道理就是要让大家来证悟本心,也同时能够明心见性之后,按照这样子明心见性的功德,然后一路地自觉觉他,乃至于成佛。所以佛菩提道,我们说佛菩提道其实就是菩萨的修行之道,也就是菩萨道。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成就佛菩提道是什么状况呢?那就是成佛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来判断佛菩提道呢?我们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准则。第一个准则就是,佛菩提道必须要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并且我们也要特别跟大家说,最后一个涅槃寂静,这个涅槃寂静如果要精确地掌握的话,那就一定要先了解涅槃的义理。那么关于涅槃的义理有许多人都会误会,于是许多人往往都会动不动就说:我们只要看到眼前的各式各样的事物都是在无常生灭,我们只要看到无常生灭,体会到了这个生灭它有它自然的道理在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在无常生灭当中体会了不生不灭之道。那么就是,等于是契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证得时,就称为道种智,属于诸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而这三德,如果不依如来藏,就没有三德可以实证了!这已经在刚才说明过了。如果不是有法身如来藏,那您如何能证得如来藏而有法身德呢?因为连法身都不存在了,而五阴十八界又是虚妄法,是会坏灭的,那么这一世死后,下一世的五阴十八界又要从哪里生出来?当然,生灭法一定要依靠不生灭法才能存在啊!这就是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近波罗蜜多修道位初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成就道种智一分(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复由勇发十无尽愿,成通达位菩萨。复又永伏性障而不具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由大愿故留惑润生。此地主修法施波罗蜜多及百法明门。证“犹如镜像”现观,故满初地心。入地前的四加行令烦恼障现行悉断,成四果解脱。分段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为什么不能称为佛呢?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差别无量无边,本章根据佛陀开示的原典,详细的阐述了声闻圣人、缘觉圣人(辟支佛)和佛的十八种差别。一、证悟菩提方式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说: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是亲证法界的实相的人无我,因为所亲证的祂是无我性的,因而发起了般若实相的智慧;但这个时候只是总相智,悟后还得要继续修学,进而再得别相智;别相智之后,再得道种智,证了法无我,然后进入初地;继续修证一切种智,断所知障,然后迈向佛地。这个中间将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可是这种种地修学无不依靠最初亲证如来藏所得的人无我而为基础。那么,要先明白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392,a11)所以唯有实际得到大涅槃者之如来,可以说有真正解脱境界,这解脱究竟境界根本不是小乘人所能够知道于万一的,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解脱实义,是不能够离开涅槃而有他说,所以如来世尊才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毕竟解脱即是如来!」因此为了安慰二乘人,所以便将非如实的二乘解脱,如是灰身泯智的修证,当作解脱而说!只有不清楚如来实义的人,才有可能在小乘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这个名义是否符合,它当中我们要了解哪里,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去检查。我们可以从所说的内涵以及所讲述的道次第,是否符合三量的标准,举例来讲,看是否符合佛陀至教量圣教量的说法,是否符合现量实证的内容,也是否符合比量逻辑推论的这个道理。所以必须要符合三量。我们相信每个人都不愿意被人家误导,可是众生被误导的情形还是非常非常的多。所以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5、法华涅槃时:再后八年,说《法华经》,会三乘于唯一佛乘;将入灭时,于一日一夜,说《涅槃经》,显佛地究竟涅槃之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三转法轮:和三会说法类似,表示释迦牟尼佛说法,有三个大的时期,所说佛法,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度化对象。1、初转法轮:也叫初会说法,以弘演声闻、缘觉所修的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道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五苦就是诸天苦、人苦、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另外也有一种五苦,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归结为五盛阴苦。这五苦,把第一个生老病死苦拆开来,细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后面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就是八苦。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三种苦,慢慢地愈来愈观察细致,最后观察到它详细的内容,就可以把三界里面的整个状况,完全用苦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人;必须等到断尽欲界爱而发起初禅了,才能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所以,解脱道中的行者,有种种差异存在;其余的信解脱、法行、信行者等人,在解脱道中,他们是否都属於具足解脱功德的人呢?其实是有种种不同的!除了俱解脱、慧解脱的圣者以外,其余都是还没有获得解脱证境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部经典的菩萨戒既是为将来出家而作准备的戒法,属于声闻性质的在家戒,当然不同于梵网、地持、瑜伽、璎珞等经的尽未来际受的成佛之道菩萨戒,也不同于正统的声闻出家戒,所以就摄属别解脱戒,故名波罗提木叉戒。-----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原标题:佛教以成佛之道为中心,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菩萨,初地满心位可以得到前三种涅槃,而不会思求证有余、无余涅槃;三地满心一定能够证前三种涅槃,但是仍不取证有余、无余涅槃;而明心七住位必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但是,只有佛才能够具足四种涅槃。而一切凡夫异生有情以及二乘无学圣人,同样都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中,却不觉不证;但这却不是未证如来藏这个藏识的人能够臆想揣测的,只有证悟如来藏的人才能够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大乘法当中不以苦为圣谛,这是为什么呢?譬如说,牛啊、羊啊、人类乃至于地狱的有情,都在受种种的苦,他们也都知道无常、苦、空的道理,照道理说他们也都应该有苦圣谛才对啊?然而事实不然。这些各类有情虽然都在受苦,也都知道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离苦,如何才能断苦,所以说他们都没有苦圣谛。甚至于二乘的有学无学,也没有苦圣谛。说到这里您可能心中早已打了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