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小乘佛法中,对于比丘是当作「声闻僧」的,事实上声闻僧是有其严格的定义,不是一般出家僧都可以称为声闻僧,经典认为比丘就是必须要正确地了解法,这样才是比丘;如果今天不了解何谓是真正的法,是不能够称之为比丘,这还只是其中的先前条件,而且清楚地宣示于《杂阿含经》之中。佛以正确的知见来教授众生,也要座下的出家人都有正确的知见,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去服膺,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迦叶后到问佛,您从哪里来?佛说,你走了之后,我去四个地方取了东西来,这些是那里的名果和美食,你尝尝吧。当时国王大臣官吏们欲供养迦叶,准备办七日斋会。迦叶想,这个大道人,形象如此端正,神力如此惊人,如果他们看见他,必定会舍我而供养于他,怎么让这个人七天都不要在这里就好了!佛马上就知道了他的想法,就去了忉利天,七天后,迦叶想,斋会已经完毕,供养还有这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说到了: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最后又说到了: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那个时间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苦苦:譬如不小心撞到了身休,很痛就是苦,本身就是苦,是很痛苦的苦,所以是苦苦;坏苦:譬如财物赚来了会损坏,色身出生了终究会坏,山河大地也会坏,一不小心被泥土活埋了也是坏,因为会坏所以是苦,这就是坏苦。行苦:就很有微细了,譬如人出生了,蹦蹦跳跳去当学生、或者后来学佛;不论是学世间法或佛法,都觉得很快乐:当学生当得很快乐!学佛也学得很快乐!法乐无穷!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众生无量无边,所以受苦也是无量无边;众生真的无边吗?用比量就知道了:从地球的现量来比量就可以晓得。小小的地球有六十亿人,想想看畜生会有多少?如果加上畜生还觉得不够多,可以想想蚂蚁有多少?如果这还不够,再想想看细菌有多少?已经无法计算了,那么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想想看有多少众生?所以众生真的无边啊!众生无边,当然众生所受的苦痛也是无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住不退转位阶十地。十波罗蜜多悉已圆满。复有众多诸大苾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复有阿僧企耶诸有情等。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于此会中而作是念。此会众中诸有情类。贫穷孤露无所依怙。流转生死沉溺爱河。欲达彼岸为闻法故。愿见世尊求一切智无有力能。尔时慈氏菩萨。为欲咨问甚深义趣。一切有情云何发菩提心求佛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宛转于地。悲哀啼泣。而作是言。苦哉苦哉。曼那吉尔池。苦哉苦哉。洗浴之池。苦哉苦哉。宝车与粗恶欢喜杂林等。如是诸园苑。不复更游戏。苦哉苦哉。跛里耶多罗迦花。永不采摘。杂宝柔软之地。永不履践。苦哉苦哉。天众妓女端严殊妙。常所侍卫。今相舍离。是时有余天子。见斯事已。往帝释所。白言天主。彼嗟袜曩法。五衰现前。命余七日。宛转在地。悲哀啼泣。作如是言。苦哉苦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附:《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若诸菩萨亲现供养如来色身。是名设利罗供养。若诸菩萨于为如来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新制多所。设诸供养。是名制多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身或制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入三摩地。斷諸煩惱。修習圓滿。增益善法。正心記念。又彼沙門、婆羅門等。斷諸惡法。而修善法。乃至證得果位。如是等法。佛悉能知。是即名為佛最勝法。無有沙門、婆羅門知此通力過於佛者。乃至成佛菩提。復次我佛世尊具最勝法。謂佛世尊善能分別十二處法。及能為他廣大宣說。無有沙門、婆羅門能了知此十二處法。及能分別十二處者。所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识者若识地大水火风大。智者识住四性无别。识者眼识色住。耳鼻舌身意识法住。智者内性寂灭外无所行。了知诸法无有忆想。识者专取所缘思惟分别。智者心无所缘不取相貌。于诸法中无所悕求。识者行有为法。智者知无为法识无所行。无为法性无有识知。识者生住灭相。智者无生住灭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于识。大般涅槃經卷第六[0402a01]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狭义的菩萨僧,只限已经入地的菩萨摩诃萨;这是由于经中说过:一切已入诸地的菩萨们,不管是在家身或出家身,都叫作生如来家、住如来家、成真佛子。所以入地以后,不管你是在家、出家,全都是胜义菩萨僧。较为广义的胜义菩萨僧,其实是如同声闻法中的证果一样,只要证悟般若而不退失的人,都算是广义的胜义菩萨僧,并不依身相来界定。这是狭义与广义的菩萨僧界定,一并说给大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好好地行善、行布施,那实际上,是比出生为畜生更加危险。畜生的福报远远的不能跟人比,怎么算,作人都比作畜生来得快乐自由的多。可是如果生为一个人,却不懂得好好地去行善,那其实会比出生为畜生更加的危险;尤其是那一些有财、有势、有福报的人,他所造下的恶业,会比畜生所造的恶业更加来的可怕。我们来看看这一则佛经中的寓言:过去有一条狗,是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的众生大多是全心全意地忙碌世间的俗务,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到解脱道,当他在有欠缺不足的情况下,没想到竟然有人会主动地提供资源以及关怀他,他感受到了这个施主是真的为他好,自然就会对施主很感恩,这时候就能够敞开心胸,听进平时听不进的善言。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的众生大多是全心全意地忙碌世间的俗务,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到解脱道,当他在有欠缺不足的情况下,没想到竟然有人会主动地提供资源以及关怀他,他感受到了这个施主是真的为他好,自然就会对施主很感恩,这时候就能够敞开心胸,听进平时听不进的善言。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来看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想要知道扭转命运的方法吗?年轻人有些迷惑地问:当然想啊,可是命运真可以重修吗?师父没有回答,却从几案的瓷盘里摘下一粒葡萄攥在手里,而后问道:你能告诉老衲,这一粒葡萄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呢?他思考了一会儿说:如果我告诉您它是完整的,您一用力它就会变成破碎的了。师父朗声笑了起来,然后说:命运就像这粒葡萄一样,它就在你的手中啊!年轻人终于明白了些师父的意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使我感到,能够互相体谅、设身处地地去做事是多么的重要。如同一面镜子,我从这位小姐身上,也看到了自己。对于工作太过严肃、紧张,当长官有新工作交办时,我不也常是一副苦瓜脸?当时自己必不自觉,只是想着旧的工作尚未完成,新的任务如何调整……,但看在别人眼中,不也是一种不愿任事的态度吗?虽然日久见人心,但是予人的初步印象总是不好,应该要改进。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贫穷的人因为要为五斗米折腰,总是要卑躬屈膝地乞求别人施舍,因此地位又下贱,常常被人看不起或欺负;因此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总之贫穷的人所受的苦恼真的比较多,不容易学佛。再看看诸大菩萨,七大菩萨都是满身珠光宝器,维摩诘居士眷属成群,百宝满箱。就连所谓砍柴出身的六祖,他在客栈听到有客人读诵金刚经发愿去五祖处修学,那客人就立刻布施了十两银子给六祖。当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陀在为众生开示的时候,都会依着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这个人能够信受了、心地柔软了,就会开始为他开示出离的法要,就是:欲为大患、不净、染污,是最上的烦恼,是妨碍着三界的出离,所以要离开欲界爱的烦恼。佛就这样依着这一个众生修学的心性发展,而次第来为他说。那什么是欲呢?欲,就是我们的眼睛在面对色尘的时候,这时候产生了眼识,耳根在触声尘的时候,产生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