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的確人生是苦的,所以我們要不停修行累積福德、智慧,要往解脫和成佛之道邁進。而如果當我們覺得很辛苦或很不順的時候,也不必氣餒!因為世間上還有比我們更辛苦更可憐的人,比我們福報更差的眾生,例如非洲或偏遠窮困的帶,也有許多難民非常可憐!還有許多眾生在三惡道受苦,所以我們在人間所受的苦就沒那麼可憐了。另外當我們福報很好的時候一定也要努力積極行布施和 三摩地

2018-07-22

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菩萨戒有一生受者,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之六重二十八轻戒。余皆尽未来际受,生生世世随于学人乃至成佛,不失戒体,故一受永受,无有舍法,非如出家声闻戒之有舍法。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一 三摩地

2018-07-22

修这六波罗蜜满足了,发起增上意乐就可以让你成为初的入心。从初就开始修十波罗蜜了,始从初的精修法布施波罗蜜,到六的精修般若波罗蜜完成六满心,七再加修善巧方便波罗蜜,八加愿波罗蜜,九加修力波罗蜜,一直到十满足智波罗蜜。但这些对你们来讲,那是很遥远的事,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六波罗蜜;因为这从明心前就要修,到明心后还要再修,一直到十回向满心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会有四种未到禅?因为初襌前有未到定,二禅、三禅、四禅前也都有未到定,这四种未到禅的定境都是未到禅。可是证得四种未到定及四种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为什么称为根本四禅?为什么不是外道四禅?因为见道后证得的初禅到第四禅都与见道的见相应,有见相应才能称为根本禅,若没有见相应,就是外道禅。同样是四禅,但是意境不同,心境不同。明心者证得禅定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菩萨道的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的六度万行,或初至十的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了还是要做布施:左手进来,右手出去。也要把自己证道的法传给徒弟,这也是法布施。布施是一切人行菩萨道的资粮,因为成佛必须是福慧两足的。福德资粮不够,见道就不可能,修道就更不可能;修道的福德不足,就无法往上进修,福德不足也无法成佛。所以身 三摩地

2018-07-22

一旦生病了,就怪天、怪、怪佛、怪菩萨,这就是求内果报。求外果报就是布施时心中期望三年、五年后可以发大财,买大别墅、买劳斯莱斯,这叫作求外果报。但是菩萨布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也不观被布施的对象是福田或者非福田。在这里,福田被作比较狭隘的定义,只讲功德田、报恩田,众生中的贫穷田就暂时不函盖在里面。譬如畜生,你到野外时看见一只猕猴肚子饿,叽叽呱呱的叫着乞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山河大岁月最长远,但也会坏;乃至最顽强的意根照样可以坏:在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时都会坏灭而不再出现。所以都叫作非实法,菩萨必须要为众生解说非真实法有哪些?为什么都非真实?才是为坏邪见而说。若有人提出问题:意根如何能坏?你说:可以!入无余涅槃后就坏掉了!所以祂非实。意识为什么能坏?你说:后脑杓打你一棒就间断了,这就是坏。死后永断,不能去到未来世, 三摩地

2018-07-22

摩诃萨不一定是指初以上,有许多经中说证悟如来藏而生起般若智慧的人就是摩诃萨),你证悟而成为摩诃萨了,以后布施时应当如法求物,不可以再像以前在凡夫位时,以克扣父母的供养来布施,否则就是不如法求物来布施。若能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就称为一切施。永远都以清净心来布施给接受的人,也叫作一切施。布施时不计较所施财物的多寡,即使身边正好财物不多,也能拿出来布施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布施就是把钱财分散到很多方收藏起来,来世就一一收回来。有智慧者应当这样想:今天布施了食物给一条狗,未来世会回收一百倍。佛在前面有说过:为什么布施以后来世得财?因为受施者是田,因为布施者是施主,因为布施的是财物,所以未来世就一定有福德果报。把财物抓在手里,死时全部不情不愿的交给子孙,或者欢欢喜喜的交给子孙,结果是子孙一世很好过,但下辈子的你很难 三摩地

2018-07-22

《瑜伽师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财施者:谓以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者,谓舍财物执着;调伏积藏垢者,谓舍受用执着。无畏施者:谓济拔狮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法施者:谓无倒说法、称理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三、施主胜而获得胜果:譬如凡夫布施饮食,与初果人布施饮食,二人后世得到的果报大不相同;若是证悟的菩萨去施食与众生,那又不一样;诸菩萨布施饮食而得到的果报又大不相同,这都是因为施主胜的缘故:施主越殊胜,后世得到的果报就越殊胜。同样是凡夫,也有施主胜不胜的不同果报情形存在,譬如有人位很低,必须巴结上司,否则日子不好过;所以他虽然布施了,可是施主不 三摩地

2018-07-22

《瑜伽师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财施者:谓以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者,谓舍财物执着;调伏积藏垢者,谓舍受用执着。无畏施者:谓济拔狮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法施者:谓无倒说法、称理 三摩地

2018-07-22

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1、为什么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菩萨道的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的六度万行,或初至十的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了还是要做布施:左手进来,右手出去。也要把自己证道的法传给徒弟,这也是法布施。布施是一切人行菩萨道的资粮,因为成佛必须是福慧两足的。福德资粮不够,见道就不可能,修道就更不可能;修道的福德不足,就无法往上进修,福德不足也无法成佛。所以身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给初果人就已如此了,若是施给向斯陀含(即将进入二果)的人,也是无量报;乃至菩萨明心见性、诸,一直到成佛的各个阶位贤圣,布施给他们都是无量报。佛很具体把布施的上妙果报对大家说明了。如果布施以后,心中生悔,就不能比照这样的福报。所以大家以往在方的布施,都要用欢喜心来看待,都别再起后侮的心了。布施后是一定会具体回报的,也是确实可以观察的:若有一人 三摩地

2018-07-22

假使有人真的证得四禅四空定具足了,他说:你想要随我修四禅八定,得要持某某戒!他施设了一些戒法让你受持,你得发誓:如果不能持好就得下狱。但这种戒法仍是世间戒,因为四禅八定是有坏之法,依据会坏的法来施设的戒,当然不是金刚戒!更何况藏密所施设的金刚戒是男女交合中的乐空双运境界,是欲界中层次最低而且会坏的法,哪能称为金刚戒?更不能称为三昧耶戒,因为乐空双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财(如财富、人脉、健康、身份、位等)依附于生命,但生命只有一次,带不到未来世,都是此世果报,因为世间财起烦恼,不值得,易和鬼道相应!只有七圣财能到来世(依附于如来藏)!修行应在七圣财&上下手。七圣财依附于世间财而显现,借世间财修七圣财(清理自己的世间财)。七圣财包括:信、戒、惭、愧、闻、舍、慧一、信财信的种类:迷信(盲从)、仰信(崇仰而信 三摩地

2018-07-22

”心里不由自主心酸及感伤,也深深自我忏悔;后来出去行乞,想以行乞所得的钱财来供养世尊及众僧,然而一日行乞所得的结果,仅得一钱,所以想买油来供养世尊。难陀来到油店,卖油的老板便问:“一钱所能买到的油不是很多,不知道你买来要作什么?”难陀便将来龙去脉,告诉卖油的老板;老板怜悯难陀所买的油不多,遂多给一倍的油,来圆满难陀想要供养世尊及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以前也只帮助有发菩萨心的菩萨们明心,如果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盘,那佛陀也不会帮他们开悟;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其中有五十位是定性声闻,也就是声闻种性者,佛陀也没帮那五十位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明心,只有帮其它一千二百位菩萨阿罗汉们明心,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菩萨们也都在后来入了,并在法华经中被佛受记将来会成佛。因此开悟明心必须要很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