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这么一来,努力学习与修行想要分别善恶、改善自己的行为,就都成为没有意义的事了。因为后来都还会因为命运注定、或神的意旨、或机运,而再去造作杀人、偷盗、邪淫、欺诈等等的恶行。既然如此,曾经犯有过失的人,想要改过向善、想要消除罪过,让自己回复清净德行,就变成完全不可能的事了。世尊说,当祂这样质问主张前面三种因果见解中任何一种的外道,那些外道们听了以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实从各个国家以及中国古代的历史以来,早就有所谓的的名称留传下来;这意思也就是说,某一个教派的教义乃至说它的所作所为,是会对善良的社会及风俗,是会有所妨碍乃至会有所伤害,所以有时候就会受到国王或国家加以明令禁止乃至消灭。就好像早期不是也有一个教派叫作鸭蛋教吗?后来不是也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而被禁止了吗?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可能是 三摩地

2018-07-22

而反观其他宗教,信上帝者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可以成为上帝吗?信母娘者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可以成为母娘吗?其信徒絶对找不到有法可以学习的。那么佛法呢?顾名思义就是成佛的法门。佛教就是佛陀教导们如何次第修学成佛的方法与方向,学佛的基础当然就是要先信佛。那如何才叫作信佛呢?我们先来看看《阿含经》文中的开示,在这一段中这么说:时,释摩男复白佛言:&lsquo 三摩地

2018-07-22

从前有一个屠夫,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作点善事,最后他决定要供养村庄里的一位出家人;为了请这位出家人来家里受供,他特去买了新锅子、新碗盘,以便确保作出来的菜是素菜。当这位出家人在用餐的时候,屠夫很激动,心里默默的想着:等法师吃完饭以后,如果他能够为我讲很好的法,我就要放弃屠宰业,改行作别的事情。可是吃完饭以后,这位出家人一句话也没说,就离开了屠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我们当下所能感知、所能想像到的一切的种种,它不离开五蕴;也就是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分割为五蕴当中的一一蕴,离开了五蕴也就没有三界了!而所谓的四大,就是构成五蕴中色蕴的四种要素,也就是大、水大、火大与风大。也就是说,色蕴它是由四大而组成的,这样的四大和合运作,就构成了色蕴。色是指物质,是指由、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除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物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些人既不相信因果,当然也不相信在唯一能够让人成就解脱道以及佛果的当中,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的话,会有无间狱、阿鼻狱长劫受苦的果报。他们非常的近视短利,所追求的只是今生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完全不愿意相信,眼前所得到的微小利益,和未来在三恶道中长劫所受的苦痛后果,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像这种以眼前的小利,换得未来长劫的大苦果,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最愚痴无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说、水、火、风这四大,各有各的体性相用;另外像是天、人、狱、饿鬼、畜生等五趣六道,也都有各自的体相,让人一听到就能够了别他们彼此之间体性特质的差别不同。除了任持自体的意思之外,法另外还有轨范、轨则的意思,譬如说大小、方圆、生住异灭、常、无常、流转、还灭等等,每一个法都代表著不同的现象或是运作的法则,让人一听到就能够了解这些现象法则的差别不同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是积极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烦恼,所以说烦恼即菩提。所以对于烦恼不应当放下,不应当不迎不拒,不应当除断烦恼,反而是要投入烦恼里面去;因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烦恼当中。乃至菩萨证得大乘菩提而入七住位之后,仍未断尽我执;悟后进修般若别相智而渐次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情、想、合、离这四个状况不断互相改变代替,以此缘故而有应受业报的有情众生,随逐于业种而不断上升善道或下堕恶道,不断变换而轮转不停;正由于这个原因与业种的所缘,所以三界中的众生就相续不断而不会灭绝。」 当欲界的人间有情开始能够受生时,也会因为业种的不同而产生了胎卵湿化等不同受生状况;而这四种不同受生状况的受生原因,当然不是随机受生的,而 三摩地

2018-07-22

夜叉他可能住在面上,其实他跟人在一起,但是因为他的色身是微细物质所造成,所以人看不见;他可能住于上或者是空中。因为夜叉有大力,他很勇健——夜叉翻成名称叫作勇健;因为他有大力,所以他会恼害人,如果他不是龙天的话,他是可能会害人的。但是因为夜叉有一部分是归依佛的,所以他就成为守护的鬼类,所以你有时候拜到的都是夜叉。再来说,夜叉他其实是四天 三摩地

2018-07-22

释、儒、道的基本差异在什么方呢?道家其实是以老庄思想的清净无为之学为主,儒家是以孔孟的入世经世之学为主,佛法是函盖了一切世出世间法的这样子的一个修学解脱道,乃至于修学佛菩提道的一个方法。道家的老庄的清净无为之学,其实它是属于自然主义,也就是说,它其实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是属于自然外道,所以它清谈无为之学,就是在指说我们所有的一切法,其实都 三摩地

2018-07-22

大家对于这个事情的印象,往往都是因为在世间遭遇了没有办法克服的困难,所以在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只好选择一个方,然后到了那个方之后,可以把世间的所有的事情一概都不管;这个就是数十年前,大家对于遁入空门的理解。并且,当时的确也有不少人就以为,佛教就是所谓的遁入空门,佛教就是灰色的宗教,佛教就是消极的人生;这个当然也是一种错解。时间到了现在,大家对 三摩地

2018-07-22

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打坐,如此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都是由于声闻的菩提慧、缘觉的菩提慧而出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而出三界;这就是说,声闻佛法、缘觉佛法也是要靠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的生死轮回,仍然不晓得佛菩提是什么?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知道真如与佛 三摩地

2018-07-22

印度僧人走后,智者大师求法心切,在他所住的天台山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印度竭诚礼拜了十八年,遗憾的是一代佛门龙象智者大师在公元597年往生时,也没有见到这部经。后来,印度天竺国有一位叫般刺密谛的法师,听说东土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不畏寒暑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这令般刺密谛法师深深感动和钦敬,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又说:「须菩提啊!如果菩萨所依的真实心是住于三界有等六尘境界虚假诸法中而行于布施,就好像一个人进入闇冥之中,他就什么都看不见而成为具足无明的人了;如果菩萨所依底真实心不住于三界有等诸法中,不是住在六尘万法的境界中而能够同样行于布施,这就好比一个人有眼睛,也有太阳光明照耀底时候,他就能够清楚看见种种的色相,不会再住于闇冥之中了。」最后世尊作了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类外道所误解的「无我」--常见论者的「无我」主张这一类「无我」的法师居士们常说:当你打坐到一念不生的时候,你不要对自己起执着,也不要去对世间的一切法起执着,然后你来反观你自己的心,也就是觉知心自己是空、无相,那就是空性了,这样就是证得真如法身了,不但是证得真如法身,而且是佛的真如法身。然而他们所证得的真的是真如法身吗?当然不是。他们所证的真如法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来藏出生了有情的五蕴身以后,并没有离开有情的五蕴身,而是遍有情的五蕴十八界,这是以因来说明。那到佛的时候,当然这个如来的第八识,已经成就了佛国的庄严,那么祂所摄受的、所庄严的这个清净佛土,当然就是由如来所住持。所以一个莲华座,含摄了一切如来所摄受的世界,当然就是说,一个莲华座祂是一个如来身,同时也充满了一切世界。《华严经》这一句话为前提,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每一次遇到美丽的女人或是好吃的东西,他就会无法自拔掉入陷阱中;他对于外境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是完全无法克制的。这猪八戒就好像有情众生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每天都在五尘的中打转,无法克制一样;而观察敏锐、武功高强的孙悟空,又是那一识呢?他就是第六识的意识心。意识心随时对外境作深细的了别分析,而且醒着的时候跳来跳去,一刻都不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些过程不就是法相唯识宗所说、所修、所证的内容吗?《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内容,它不但提到了菩萨由凡夫的这个资粮位,进入真见道的见道位,也就是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中,由凡夫至七住位的修证,还包括了由真见道证悟本心,到相见道见道位的满足,也就是由七住、十住位到初前的所证;还有修道位至成佛的道种智,也就是诸菩萨修到成佛的过程。所以说《起信论》是大乘佛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在家的话,显然菩萨们跟所有的世间人一样,都会有眷属的,所以,同样也会有夫妻之间的感情,同样也会有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样,菩萨们在社会上,是不是一样能够积极进取呢?实际上的状况是,往往同样也能够积极进取。这个是为什么呢?最主要是因为说,如果选择在家修行的话,我们首先要认知的是说,我们在家修行的时候,就不是为了远离而去远离,不是为离欲而离欲;而是为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