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知道他有善根,就向他开示;开示完了,他证得了初果!给孤独长老当场就向佛禀白说:“请您也来我们的国度,受我供养!”佛就问:“你那边有精舍园林吗?不然你怎么供养我呢?”给孤独长老说:“我现在虽然没有,等您去时就一定有了!”然后就请佛派阿难尊者与他一起回去,回到他的国家以后就到处去看地;假使有哪一块地看中意了,就买下来供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在从事这些供佛、礼佛、拜忏、超度等这些佛事的时候,除了要有信心、要有愿力之外,当然要心无旁骛,一心恭敬;这样不仅能够将福德确实地回向给亲属跟往生者,也能够累积自己的福德,增进自己值遇真善知识的因缘。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有了功夫,有了知见,就能够一念相应慧,与实相相应,能够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原标题:法会、朝山、劝募、联谊等等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正道的第四个是正精进,就是要不断不间夹地修种种的道行:已生的恶法要赶快让它断除,未生的恶法要让它不生起;未生的善法要让它赶快生起,已生的善法就要让它增长。第五项是正业,就是不造作杀、盗、淫的恶业,远离身的三恶业,修习洁白清净的善业。第六是正命,就是以正当而且如法的职业来营生活命、安身立命,过正当如法的生活。第七是正念,就是专心忆念善法,比如说要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通常作这样主张的人,他是说不出来大乘跟小乘具体的修证差别,只有可能含糊笼统地说:哎呀!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就说解脱生死的法门啊!然后这样就叫作声闻的小乘。然后对于根器深厚而又悲愿化世的听众,那这样就是菩萨的大乘。可能他又转着又会说:事实上佛法又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人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人生人,然后把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其实分宗立派对真正的佛法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对于菩萨而言,应当是要依照佛的施设,依六度万行乃至是十度万行,全面地来修证佛法或者是说修学佛法。再加上说,毕竟各个宗派它主要的法义其实都只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已。可是刚刚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心性、环境,所以就选择了某一个宗派。当然除了自我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说假如当世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说长阿含》所以会有[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有[佛知树神无住处。以天眼观见树无主者.......伤草木戒广说竟]《善见律毗婆沙》中的[伤草木戒]的种种犯或不犯。 但是....[若有说言,听着摩诃楞伽(经律)。一切种子,悉听贮畜。草木之属,皆有寿命。佛说是已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是先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一段时间,至少100遍。然后专诵〈无量寿经〉,十斋日加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即可。(这个方案是根据地藏经和其他经典的提示有的。)《占察善恶业报经》: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或者其他经典,念佛菩萨名号后出现了一些逆缘,或者不如意的事情。于是对于佛经中讲的修行的种种殊胜利益起了疑心,甚至退却。又有人在行行了一些善事后好像没有的到好的结果,于是认为行善并无什么益处。等等情况。那么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知道,三十二大人相的修持,是绝对不能离开白毫光相跟无见顶相两个法的修集。而这两个法的修集,就是要如实的宣说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存在;只有这样子如理的宣说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而利益一切众生,才能够使得三十二大人相能够的修集。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修集,是不能离开第八识如来藏的宣说与实证,如果离开了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离开宣说第八识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说百种福德它的庄严的时候,它要有修心五十,就是在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时候,先要有五十种心来修这个大人相,那是叫作修心五十;在修了之后还要去检讨:我之前所实践、所修的三十二大人相是不是有啊!是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呢?经过检讨之后,让所修的三十二大人相的业能够越来越,那个叫作具心五十。好!那我们说,什么是修心五十的内容呢?这个修心五十事实上也就是说,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一定要兼得这两种定,他的三十二大人相的业才能够逐渐地稳固,才能够逐渐地坚固的。如果没有这两种定,那他所修就不能真正的成就菩萨的身力。第一个就叫作菩提定,什么叫作菩提定呢?菩提定的意思就是对于三乘菩提所实证的内涵,他能够心得决定,能够决定于三乘菩提,他所修的真正的内涵,都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建立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上一集有提到佛陀在《长阿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一个人他不能保得他的人身,那他如何能够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修行呢?所以显然要能够修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一定是要能满足十信位;满足了十信位之后,这个时候他开始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智慧等等菩萨万行,他才能够逐渐地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业行。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事实上就是在成就菩萨的身力。所以菩萨的身力什么时候成就呢?佛陀就说是初修三十二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弥勒菩萨已经很清楚开示,出家仅是表相而已,不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出家就是在佛法有所实证,并且以实证所得的智慧,不断地在三界里度化众生。此外,佛门也不是以他有没有出家,来认定他就是出家人、在家人;而是以他有没有明心见性来衡量。如果他已经出家,于佛法没有实证,在证悟祖师眼里仍然不是出家人,是白衣。如果他是在家人,已经证悟,在证悟祖师的眼里,他就是出家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又如何供养三藏十二部经呢?如果菩萨能够以至诚心相信佛说,而且欢喜地受持、读诵、解说三藏十二部经,如实去修行,不仅自己这样作而且也劝别人这样作,是名为菩萨真正供养三藏十二部经;唯除经典脏了,不能清洗外。此外菩萨还要书写三藏十二部经并且作种种供养,如果能够像上面所说供养、受持、读诵、书写三藏十二部经,就是供养法。供养法宝时,就如同在供养佛一样,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佛对一切地方、一切处,到底哪一个地方是有道理,哪一个地方是没有道理,佛一切是了知的;这个地方有道理,这个地方没有道理,佛一切都能够知道;而且佛知道一切众生种种的业报,能够用天眼观察、佛眼观察、种种观察,知道过去生乃至于未来,这个菩萨乃至于这个众生、这位有情的过去是怎么样,曾经在哪里出世,曾经在哪里的村庄居住,曾经和哪些人作为眷属等等。菩萨都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众生不知自己所见闻觉知的种种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所生所显,因而执外境为真实有,以为真实有外境为自己所见闻觉知,因而妄造种种善恶业,不断地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二乘人知道自己的种种的见闻觉知境界都是虚妄的,不知道这些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藉缘而生而显,害怕被这些境界所转而下堕,所以赶快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而入无余涅槃;愿意将一切法、一切行全部灭尽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僧宝当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功德,譬如从未获得暖法的凡夫僧开始,经历了顶、忍、世第一法的初果,乃至已得四向、五果,甚至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地上菩萨摩诃萨与究竟佛都是,以在这些僧宝种福田,就是在功德田种福田。又譬如僧宝不经营任何营生事业,他们修道所需要的种种物资,都是由众生供给,也就是说僧宝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之四事都是由众生供养,他们无法赚钱来回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者,在思惟考虑的过程中,也许进一步又观察到:打是因缘法,到底是谁打、谁受?虽然现前免不了一番苦受,毕竟也是变异无常之法;骂也如空声,是因为幻执、幻取,都无实义!所以才能够进一步地安忍下来而不加以报复。这难道不也是因为智慧庄严的缘故吗?当然就说:忍辱度是有智慧庄严的。其次,行者为什么可以次第而得禅定,难道不是因为在因地以智慧的观察之后,知道五盖的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同样是菩萨应该要随分修学的,因为菩萨必须以此福业为基础,作为来世生而为人天的依凭,一者,可以自受用而能五欲自恣,才可以有空闲的时间进一步去修学更胜妙的法;二者,还可以用来再去利乐有情,再为下一世植福,而且是如雪球般地越滚越大,福业越来越深厚,才能够作为在佛菩提道中一阶一阶向上迈进的依凭。然而,若是于佛菩提道法是有所亲证的话,在不违反法毘奈耶的状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我们就应该要好好的自我检讨,不应该只是一昧地羡慕,或者是甚至于是嫉妒人家。这里某甲所称的福报是什么呢?一般人可能会指的说是那个人的外貌、生活资财、人缘的好坏、头脑的聪明等等,用这样来加以判断。所以你看看,一个人的福报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显示出来;换句话就是说,一般福报函盖面就已经是很广,然而与某乙相处的人,因为从他的容貌庄严、衣食丰腴、人见人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