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这在菩萨道里面是很不好的行为,完全与菩萨道的精神违背,因此故悭在菩萨戒里面,是属于十重戒之一。因为如果故悭而一毛不拔,那反而不如一般世间人,如何称为菩萨呢?世间人或一般慈善团体,也多普遍地在帮助众生,这也是大家平常都很容易看得到的。有悭心的人,必须逐渐透过修学布施之行,而远离悭贪之心;因此在经典里面的开示说:“檀施为刀,破悭吝贼。”这就是 | admin 2021-05-14 | |
| 又譬如坦特罗佛教(喇嘛教)行者主张:透过鬼神的诛法4来杀害众生不算犯戒;可是这样的主张,与释迦世尊所制定的菩萨十重戒之戒杀完全颠倒。又譬如有人冒用佛菩萨的名义而伪造施设所谓的百字明5,诳称能用来消除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饮酒等重罪,然而百字明乃是坦特罗佛教(喇嘛教)所施设的咒语,与释迦世尊所开示的忏悔灭罪的方法无关,却是与男女邪淫大有关系。由于菩 | admin 2020-07-27 | |
| 这样一来,舍报之后「三位十地一切皆失」,因为这是菩萨戒中的十重戒之一,不通忏悔、必下地狱,那么明心了又有什么用处?即使见性了又有什么用处?所以在那个状况一出现时,要在第二剎那立即断离,一定要当机立断而转为道情。明心之后所产生的智慧,要同时用来防心离过,这就是择灭无为。」----《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正智出版社,2011年11月初版 | admin 2020-07-15 | |
| 我们受完菩萨戒,在学戒的时候,只要掌握一个重点,就是十重戒不能去犯,其他的轻垢罪就不用担心了,即使偶尔不小心犯一下,也是可以通忏悔的,因为所有轻垢罪都是通忏悔。其实真正在学戒的人,要犯到十重戒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十重戒,要真正犯到这个重罪,一定要根本、方便、成已同时具足,这个重罪才成立。既然十重戒要犯到,实在不容易,所以一些轻垢罪那就没什么,反正都是 | admin 2020-07-06 | |
| 请问:若某乙供出某甲之恶行,则某乙即犯“不说四众过戒”;若某乙未供出某甲之恶行,则某乙毁犯“不妄语戒”,而此两戒皆为十重戒,某乙该如何是好?某乙面对警方及检察官之调查时,是否有更圆满的解决办法?(14-6)答:十重戒和五戒中的“不妄语”主要是指大妄语──未证言证──而言。未证解脱果而言自己已证初果、二果乃至阿罗汉果;或未开悟 | admin 2020-06-16 | |
| 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长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hǎo)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 | admin 2020-06-14 | |
|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 admin 2020-06-08 | |
|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 admin 2020-06-08 | |
|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 admin 2020-06-08 | |
| 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戒相虽因依据经论而有小别,然依精神主旨而论则无差别,故可归纳为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尽未来际受持十重戒,永无违犯;二、摄善法戒——尽未来际修学一切善法,于一切深经及所未闻法,无所畏惧,无有一善法不修学者;三、饶益有情戒——以四摄法饶益有情,救度有情置于佛法之中。若有佛子欲求成佛而 | admin 2020-06-08 | |
| 如果所犯是七逆罪,当然就遮止不许他受戒,如果只是犯了戒罪,则让他如法忏摩,就是要行忏悔法,向四位已受戒而不曾犯十重戒、戒体未失的菩萨戒子忏悔,以求灭除障戒之恶,发起感戒之善;这样作法成就,受戒才得戒,这就是受戒前的羯磨。受戒以后也有羯磨,主要是指受戒后的定期诵戒,因为在诵戒的时候,如果有戒子违犯所受戒律的话,诵戒之前就必须要先进行羯磨,好让犯戒者忏 | admin 2020-06-08 | |
|   | 那什么叫作失掉戒体呢?譬如说诽谤方广正法,破菩萨十重戒。怎样叫作谤正法呢?譬如有人否定如来藏,谤为外道的神我或梵我,这个是谤菩萨藏的一阐提业;譬如有人跟着喇嘛学双身法,身为比丘却跟女弟子暗中上床合修双身法,这些都是无间地狱罪,他的比丘戒跟菩萨戒的戒体就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已经不是僧宝了;那个时候,你说他的所有不如法事,都不会有事,而且有 | admin 2020-02-21 | 
|   | 依照菩萨戒来受持的话,那么很重要的,就是不能毁谤如来藏,不能毁谤菩萨藏,而且一定要以十善、十种十重戒来重视它,不可以随便违犯。对于有受菩萨戒的出家众而言,声闻戒是他在跟出家众互相共住的时候,一定要依循的戒;对于在修学佛道以及摄众的时候,不能失去自己声闻戒的威仪,同时不能违犯菩萨戒应作以及不应作的内容。如果能够这样的话,那么就能够有上善之法,有殊胜之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菩萨戒里面讲的,这些应该守的十重里面就告诉我们说,这十种十重戒如果违犯的话是很重的,会得不好的果报;那么能够在这因果里面,有一个印象、了解,就会对因果产生了这种信受,会畏怖这些恶因,会心向往于善因;那么这样子的话,心里面的心念能够转变,能够畏怖这些恶因,那他就有福,他因为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就能够因为这样子而灭他的罪,能够生于人天上。所以我们说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菩萨戒里面讲的,这些应该守的十重里面就告诉我们说,这十种十重戒如果违犯的话是很重的,会得不好的果报;那么能够在这因果里面,有一个印象、瞭解,就会对因果产生了这种信受,会畏怖这些恶因,会心嚮往于善因;那么这样子的话,心里面的心念能够转变,能够畏怖这些恶因,那他就有福,他因为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就能够因为这样子而灭他的罪,能够生于人天上。所以我们说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佛陀说:如果造作十重戒的话,无论是修到三贤位还是十地菩萨,一切菩萨的果位都会失掉的。所以只有还未进入佛门或者是初学佛的人,对于因果轮回还没能够深信的人,才会胆敢轻易地胡乱造作恶业。所以即使是还没有证果的学佛人,也大多知道要提早规划往生之后的目标。譬如有许多的学佛人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为了要有十足的把握往生极乐,所以大多长年不断的精进念佛 | admin 2020-02-21 | 
|   | 他犯了十重戒当中的其中一戒,但是他,他受菩萨戒是在别的地方受的,但是他当时受戒以后,对于这个戒不太在意,所以他犯了戒罪。但是来到正觉同修会以后,在讲戒律的当中,有讲到这一个部分,会下地狱的这一部分,他感觉很恐慌;所以他发现说他犯了重戒以后,他可能会下地狱;所以他跟我说,他想把工作辞掉天天忏,然后要忏到好相出现。我就跟他说:你可以天天忏,但不必把工作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佛陀说:如果造作十重戒的话,无论是修到三贤位还是十地菩萨,一切菩萨的果位都会失掉的。所以只有还未进入佛门或者是初学佛的人,对于因果轮回还没能够深信的人,才会胆敢轻易地胡乱造作恶业。所以即使是还没有证果的学佛人,也大多知道要提早规划往生之后的目标。譬如有许多的学佛人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为了要有十足的把握往生极乐,所以大多长年不断的精进念佛 | admin 2020-02-20 | 
|   | 首先来讲这个戒学:一般人受戒的时候通常都是有戒相,譬如说受戒的时候向你说有十重戒----不可以杀生啊、不可以邪淫啊、不可以偷盗啊、不可以妄语啊、不可以喝酒啊……不管是这个十重戒或是五戒,这个都是有戒相的,所以它是属于“相戒”。不管是修习有相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如果能够念佛到达事一心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讲过的有相念佛三昧的状态 | admin 2020-02-20 | 
|   | 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萨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坏净,也就是佛弟子对佛法僧戒的四种坚固信心,不是四归依。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观经》所讲的观想念佛,只是一个工具,并不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