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近年每有佛门外道说言︰「悟后应另有一个清净所依,否则死后要到哪里去?」此种人所悟不真,不明佛法,乃外道见也。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境界也。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有所依,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定法有为法境界,是有所得法,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大宝积经》卷85佛云:「亦无蕴界处,生于 | admin 2020-06-08 |
|
这就是众生进入大乘佛教,开始修学大乘法,想要证知般若实相的时候,这才是正式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时候。在这之前,是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所以经中称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就是这个意思。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编案:这是圣严法师所说的话)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 | admin 2020-06-08 |
|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 | admin 2020-06-08 |
|
但这只是一种状态、只是一个过程,我不主张大家去追求这种境界和过程,但也不能反对,因为这是参禅明心悟道、特别是眼见佛性十分清楚者,所必然会遇到的状况和过程,不是故意去追求和证取的,这在我们来说,叫做觉明现前,是由证悟的禅悦所产生的。这个境界并不须要故意去保持它,因为对于修行而言,它只是一个现象;但是如果要藉它来修定的话,这就有大用处了。通常觉明现前的 | admin 2020-06-08 |
|
真常唯心就是明心的人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渐渐了知佛菩提道之二主要道,他就开始悟后起修,去断除烦恼障的现行,成就解脱果而不取证;另一方面则是跟随善知识修学般若的别相智及一切种智,一分一分断除所知障的随眠;在进入初地通达位的时候开始,在修除「修所断的所知障随眠」时,也同时作意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第八地起,任意除断烦恼障习气种子。直到最后身菩萨位,断尽最 | admin 2020-06-08 |
|
断尽烦恼障的习气和现行,也断尽所知障的一切随眠,这样也就是佛地的常乐我净,因为真如种子已经不再熏习变异了,是常;常所以是乐,真正的乐、才能够说是「我」。有变异就是无常的法,无常的法当然是无我;无常当然是苦,苦怎么会是「我」?苦当然不愿意是「我」,谁愿意是苦的「我」呢?然后,这样断尽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和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第八识究竟清净,前七识当然也就永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你所有的总持都能够念不忘失:佛告诉你的总持都在你心中,不会忘了;这样你就完成了法无碍的修学。法无碍的修学之后,你还要知道这些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真实的内容是什么?如实的证解,如实的了知,这样就是义无碍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你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词无碍——你能够用很多 | admin 2020-06-08 |
|
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漏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 | admin 2020-06-08 |
|
三归依一定要具足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三归的话,又如何会有四不坏信呢?所谓四不坏信,就是指归依于三宝的同时也要归依于戒,对于佛、法、僧、戒四个法能信受不疑、奉行修持的人,就是具足四不坏信者。这四不坏信,如果有一法信不具足,就无法成就佛道。既然有四不坏信,当然必定要具足三归,否则四不坏信就不能成就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52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在佛法中,也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而了解八相成道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知道,最后身菩萨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一些法相,因此可以远离,凡夫可以即身成佛的错误知见与躁进,以及衍生的种种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能够即身成佛的,就只有最后身之妙觉菩萨;因此希望大家,也要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法义。首先我们来看,在《大乘起信论》卷2中,圣马鸣菩萨开示的论文:【菩萨如是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在佛法中,也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而了解八相成道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知道,最后身菩萨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一些法相,因此可以远离,凡夫可以即身成佛的错误知见与躁进,以及衍生的种种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能够即身成佛的,就只有最后身之妙觉菩萨;因此希望大家,也要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法义。首先我们来看,在《大乘起信论》卷2中,圣马鸣菩萨开示的论文:【菩萨如是 | admin 2020-06-08 |
|
那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些共业,为什么会有这些别业呢?这个就是来自于众生的同分妄见,这个是《楞严经》里面佛所开示的,这个是来自于众生的同分妄见。那这个众生的同分妄见,就会有众生的同生基。什么叫作同生基?就是众生能够出生共同的浮尘,或是说众生能够出生自己各自业果的同生基。譬如说我们人类,有人类共同的一个同生基,这个是人类的众同分。那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地球的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正法。进入正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一个好学 | admin 2020-06-08 |
|
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是说:得百倍报至无量报。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如以寿命色力安辩 | admin 2020-06-08 |
|
在部派佛教时期之后所兴起的大乘(不是从声闻部派佛教中兴起,而是外于声闻部派佛教的菩萨们所复兴的大乘佛教),事实上它不是第一次的兴起,那个已经是第二次的大乘佛法的兴起。第一次佛法的兴起,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宣讲前面的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之后,有说这个大乘。当佛陀说了大乘法之后,就是大乘佛法的第一次兴盛!由于修学佛法,最后要成就佛道的目标太高远,所以 | admin 2020-06-08 |
|
等觉菩萨等到百劫累积广大、广大的福德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妙觉位,就是(准备)成佛了。成佛的阶段我们一般来讲,按照《起信论》的说法,有所谓的八相成道,这个八相是哪八相呢?也就是生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入涅槃,一共有八相,显现出八相。这个八相如果是成佛选择跟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五浊恶世成佛的话,那么这个成佛刚好就是具足这个八相,可 | admin 2020-06-08 |
|
刚开始进入佛法中修行的时候,因为烦恼粗重,妄心攀缘不断,所以无法克制去造作恶业的冲动,而难以止息烦恼。因此,佛陀有施设了一些方便法,让修行者的攀缘性能够安忍下来;例如在小乘法中的初步施设有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等五停心观,来作为入道的初门。如果是贪欲重的人,无法断除对男女色身强烈的染着,那么就应该要修不净观来作为对治;就是要去观想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