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谓大慧非唯明心而已,复又从学于勤大师眼见性之境界,复依勤大师之指示而参究,已过牢关,并已亲受勤大师之教导而开始修习种智及华严现观境界。眼见性及修习种智、华严现观等三种境界,都是天童到老仍望尘莫及者;天童既是心性淳善之人,而又已经明心,焉有可能不知大慧证境远超自己?又焉有可能妄谤大慧之法及人?然而蓝先生于此关键都无所知,便作如上一段言语,诚有大 三摩地

2018-07-21

此谓大慧非唯明心而已,复又从学于勤大师眼见性之境界,复依勤大师之指示而参究,已过牢关,并已亲受勤大师之教导而开始修习种智及华严现观境界。眼见性及修习种智、华严现观等三种境界,都是天童到老仍望尘莫及者;天童既是心性淳善之人,而又已经明心,焉有可能不知大慧证境远超自己?又焉有可能妄谤大慧之法及人?然而蓝先生于此关键都无所知,便作如上一段言语,诚有大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真正的觉称为菩提、本觉,这个菩提具足了性、相、体、用,称为真如性。这真如性不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它是本然存在的。因为他这样一念相应的缘故,所以亲眼看见性遍满于十八界。不但眼见自己的性,也眼见一切有情众生的性。这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见十方一切诸。当他眼见性真实不灭的空性时,他便亲证了一切都无所得的境界。因为真如性虽是本然不生,永远不 三摩地

2018-07-21

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圆成究竟果。如果离开了实相心如来藏,就没有菩提道的修证可说,当然也就没有果可成了。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功德,以至达到果,其间所历过程阶位;通常以位或心称之,如十信位(称十信心)、十回向位(称十回向心)等,均为菩萨阶位之名称。然有关菩萨阶位之位次、名称,诸经论所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说,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故菩萨阶位说,亦每随教理史之发展而改变!所谓四十 三摩地

2018-07-21

因听闻华严经十地品而受到启发、回小向大的世亲菩萨:无著大师的弟弟世亲法师,也被后世视为古印度大乘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世亲菩萨撰《百法明门论》是世人所周知,已翻译成各国文字,其中部分章句已列入了正觉同修会的总持咒中。世亲年轻时表现也不俗:入小乘经量部,立志改善说一切有部之教义。曾往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地区)研究《大毘婆沙论》。回国后,为大众讲授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还要稍微强调一下,我们前面也有说到,在菩提道里面的修证,主要就是要对于意根的伏除;也就是要对意根的染污性加以对治,而让意根能够逐渐的清净,从染污的末那逐渐转变为清净的末那;而末那的对治就要经过现观的成就,才能够让意根产生对治的效果,而转变祂的染污性成为清净性。这个地方就有牵涉到说,菩萨要进入初地,乃至要从初地进入各地的增上的过程里面,他有种种 三摩地

2018-07-21

十行位又叫作十长养,十长养是世尊为我们所建立的十个层次,要让我们去长养菩萨应该具有的圣性,让我们能早日具足菩萨种性。因此,这十行位所要作的,就是努力去发起圣性。而发起圣性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把我执加以降伏,把习种性位中一些不好的习气加以修除,这就叫作长养圣性。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尊对十行位修道的开示。《楞严经》卷八云:阿难!是善男子成子已,具足无量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会举出一些现成的例子来说明三贤位的修行,因为这一些是我们会里近来发生的现成例子,也跟大家的道次第观念息息相关。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 三摩地

2018-07-21

陀也在《菩萨地持经》当中曾经这么说: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六波罗蜜多性相,让众生知道他是一位菩萨;譬如性种性的菩萨在布施波罗蜜多性相上,是本性就乐于布施不倦,无论自身的财物有多少,都能够平等的惠施给众生,心中总是欢喜而没有悔恨;如果没有财物可以布施的话呢,心中就会觉得很惭愧!看到他人布施也总是随喜赞叹;而对他人遭遇各种灾难而产生的恐惧,也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众生长夜无明,他们不能了解什么叫做众生相,所以我们应当要让众生了解;特别是已经在修学法的人,要让他们了解我相、众生相是轮回的根本,他们了解以后才能离开众生相。可是你想要救护一切众生离开众生相,在诸家大师都说意识离念灵知就是真如的时候,都在引导众生落入众生相中的时候,都不肯改变我见邪说的时候,你还能当滥好人吗?当不了的!除非你不想救护众生离开众 三摩地

2018-07-21

乃至到了第四禅舍念清净定,这种境界很多外道以及门里面,自古以来有许多人以为就是涅槃,但它不是涅槃。现代的人要修得四禅很难,但是古时候很多。他们误以为四禅就是涅槃,但这个不是涅槃,仍然在色界天之中。上去还有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所住的地方。为什么色界爱的结要舍除?因为这是虚幻的。初禅身乐、二禅的心喜和微细乐、三禅的身心俱乐,都是因为色界身 三摩地

2018-07-21

道种性的修行之一就是要广集入地所需的无量福德,但是广集福德的方式却得要心心念念回向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作,要回向众生成就道的一切愿行,也就得要有修道性的建立;菩萨修道性就是要破邪显正,但是破邪显正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作用乃是要以悲心为基准,念念回向救护众生,所以叫做十回向,是从初回向位将一切身口意行都回向救护众生远 三摩地

2018-07-21

道种性的修行之一就是要广集入地所需的无量福德,但是广集福德的方式却得要心心念念迴向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作,要迴向众生成就道的一切愿行,也就得要有修道性的建立;菩萨修道性就是要破邪显正,但是破邪显正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作用乃是要以悲心为基准,念念迴向救护众生,所以叫做十迴向,是从初迴向位将一切身口意行都迴向救护众生远 三摩地

2018-07-21

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 三摩地

2018-07-21

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6,第五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7,第五十二地之心称为寂 三摩地

2018-07-21

这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甚至也有身分卑贱至当妓女的;而这些善知识们─也就是说这些菩萨们─在世间法中的身分是随缘的,并不确定或执著一定要现哪一种身相;所以真正在修学道的时候,不可以依表相来观察。那么平实就依《六十华严》善财大士所参访的善知识,大略举出来说(只举出他们的身分与名称就好,参访请法的过程与内容就不说了)。在十信位中,善财大士初参比丘功德云、 三摩地

2018-07-21

陀说:智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庄严菩提,陀就有说,是因为修智慧而获得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所证的明心开悟的智慧是人无我,可是这个人无我不同于二乘的人无我,因为他有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他证得法界的实相:我是这个心,是这个心,三界九地通通是这个心。可是菩萨不是去观察蕴处界空,不是从蕴处界的无常空或者缘起性空现观而得,他是从证得真如,由真如再来反观蕴处界空,所以《楞伽经》告诉我们:「云何菩萨人无我?」说:「善知机发像起、咒力起尸,是名菩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从初地到十地的修道,因入于智而有差别。这里所说的智指的是:菩萨实证如来藏以后,转依真如,通达真如,而能够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无漏无为的法种,如实了知而亲证,有能力将有漏有为法的杂染给它断除究竟,这样的情况之下,你才能说这样的智慧是智。这样的智也不是二乘纯修解脱道的解脱智慧,更不是一般所谓在意识层次里面,自己的思惟想像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