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著有禅宗“禅苑清规”十卷。却又著作更多的净土文卷,如“净土简要录”,主张“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 三摩地

2018-07-23

换言之,大乘禅宗公案即是灭六见之法,即是如来教导大乘菩萨如何实证第八识真我的大乘禅法,使得实证第八识真我的大乘实义菩萨,可以传承自如来的实相智慧对治所有外道与二乘人,因此能住持佛教广度有情。41同时,实证法界实相的大乘实义菩萨,亦可以其证量胜解佛陀所略说的圣言量,并且加以详说与广说,而有别于—切外道凡夫与二乘愚人。因此灭六见之法是大乘菩萨参究禅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我们说如果三世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话,古往今来有这么多的人,包括佛教在内,也包括非佛教在内的人,都曾经有办法,能够看到自己的前世;这些例证里面,有很多是古德、先圣大德所留下来的。那么,这些先圣大德,都以不妄语当作一个大戒。若是把他们都打成说妄语,那实在是很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其实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眼见而已。如果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讲,今天之所以愿意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我们说如果三世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话,古往今来有这么多的人,包括佛教在内,也包括非佛教在内的人,都曾经有办法,能够看到自己的前世;这些例证里面,有很多是古德、先圣大德所留下来的。那么,这些先圣大德,都以不妄语当作一个大戒。若是把他们都打成说妄语,那实在是很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其实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眼见而已。如果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讲,今天之所以愿意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菩萨的种性呢?菩萨的种性是相对于声闻种性或者缘觉种性来说的,声闻种性跟缘觉种性,它与菩萨种性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菩萨种性就是,能够为的流传,还有整体的佛教将来的永续流传,能够考虑;可是声闻种性或者是缘觉种性,他们是修解脱道,不是修佛菩提道,所以说修解脱道而不修佛菩提道的这些声闻、缘觉人,他们是以自己的解脱当作首要的目标,而不考虑佛法的永续流传。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远比明心与见性更重要;明心与见性的重要是为整体佛教,为全体众生而说的;因为如果能明心、见性,渐渐发起道种智,就能护持正法,不让任何人破坏,所以是为全体众生考虑,也为整体佛教考虑的。但是若从每一个人自身的切身利害来考虑,我告诉你: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使人流转生死的最主要烦恼——我见——诸位去禅三 三摩地

2018-07-23

若不如此,他以亲证初果见地的智慧而演说佛法时,他也将招致一贯道的道亲们猛烈攻击,因为他说的法义与老母娘所说完全不同,这会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所以佛教中的三归五戒是一切想要亲证解脱的道亲们都必须注意的重要事项。-----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五辑》第九章第四节三皈五戒是证初果解脱之基本要件(原标题:三皈五戒是证初果解脱之基本要件) 三摩地

2018-07-23

当前佛教界大师们无法证得初果的最大原因,就是对识阴的内容不如实知,往往把识阴中的某些境界(特别是意识心的变相境界),当作已经不是识阴、不是意识境界了,当作是已经亲证实相心如来藏(或名真如心)的开悟境界了。也有人错将六识心的自性(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误认为佛性,就自称已经开悟了;也以这种错误的认知而为别人印证为开悟,师徒同坠大妄语业中,其实正是坠入自性见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门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着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 三摩地

2018-07-23

再来说第六个欲界中的我见,(藏传佛教)双身法中无上瑜伽的乐空双运。在双身合修当中,享受淫乐的当下,观察觉知心跟淫乐的心都是空性,误认为觉知心跟淫乐,这样的两个法是可以常存不灭的,说这样的境界叫作乐空双运;把觉知心当成是常住不灭的心,把受阴所谓的淫乐,当成常住不灭的心,这样子也是落入五阴中,落入我见当中。简单的说完六种欲界中的身见,接下来我们来看色界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远比明心与见性更重要;明心于见性的重要是为整体佛教,为全体众生而说的;因为如果能明心、见性,渐渐发起道种智,就能护持正法,不让任何人破坏,所以是为全体众生考量,也为整体佛教考量的。但是若从每一个人自身的切身利害来考量,我告诉你: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使人流转生死的最主要烦恼――我见――诸位去禅三之前可得好好观行,先 三摩地

2018-07-23

五者专心课诵、专心做事的心,谓如是心为常不坏心,佛教界许多小有名声之法师居士,如是指示信众与徒弟,堕于常见中。六者遍满虚空而能觉知之心,月溪法师执此为常不坏灭之涅盘心,自在居士踵随之。七者遍满虚空而无见闻觉知之心;佛门中有许多人,因余引经据典叙述真如离见闻觉知及遍一切处体性,此诸人等不知不证真如,便妄想遍一切处为遍十方虚空,妄想有一不可知之离见闻觉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者何?谓二乘菩提自中国元末以来,已被广大佛弟子所普遍误会故;今时之与佛教,乃至今时南洋之南传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误会;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盘中,总以为无余涅盘之中有清净无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觉知心安住其中;而不知无余涅盘境界者实无任何境界,唯是灭尽十八界我、十二处我、五蕴我、七识我之后,全然无我、全然无境界之「无境界境界」;由是故说:「举凡 三摩地

2018-07-23

此关不破,以后的修行,再怎么苦修用功都是盲修瞎练,犹如煮沙而欲成饭,决不可能也!这本来是佛教中最简单的真理,一点也不困难,答案就写在每天早晚念诵的《心经》里:「无眼耳鼻舌身意」,前五个指肉身,第六个意就是指意根;又说无眼识界、无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意识界就是指精神、思想、妄念觉知的第六识--意识;连同前五识,这六个识在我们死亡时会跟着灭亡,在中阴身阶 三摩地

2018-07-23

证初果是永离异生性的,也就是从此世起,永绝于三恶道的受生;凡是真断我见的人,一定会断除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实证的一切圣者,也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更不会忘恩负义而不归依佛教三宝,继续奉事凡夫位的外道天神。正由于已断异生性的缘故,以后永不入三恶道中受苦,名为解脱道中已修除异生 三摩地

2018-07-23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60集略谈佛教对外道的论析--佛陀所行>何正珍老师(原标题:世间最毒的莫过于贪瞋痴)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在我们北传的大乘佛教里面,有非常多的所谓大乘的道场;因为我们北传是以大乘佛法为主,所以有非常多的佛教的大乘团体。可是对于佛法的核心的内涵,彼此的见解就不一定相同了。譬如说,真正的佛法是八识论,是要有永恒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够真正来作四加行的修行,而能够实证菩萨的初果。可是如果没有承认八识的法,而想要来作四加行的话,那也是不能够成功的。 三摩地

2018-07-23

】(《杂阿含经》卷25)也就是说,贪著利养的缘故,无法受持佛的戒律,本身已经不清净,于是大众对佛门产生负面的看法,导致众生不护持佛教;佛所说的,就会渐渐消失于无形。然而目前佛教界有很多人追求世俗第一,譬如追求徒众第一、寺庙盖得最多、学术界第一、寺庙盖得最高等等。因为追求世俗第一的结果,导致很多名闻利养也跟著来了,像这样贪著世俗第一,导致名闻利养跟著而来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道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善友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过失,因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正法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 三摩地

2018-07-23

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有的方式呢?对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