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信有四种及修五门行能成此信前言论文:〖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讲解:从这里开始,就是进入第四分(信分)的法义了。什么是修习信分呢?这就是说明:要怎么样修学才能满足十信位?十信满足以后,才能够进入菩萨的正修行位中。《起信论》中所讲的修习信分,就是从初发心开始,要次第修学佛菩提道;换句话说:修习信分是为那些还没有生起正定的人来说的;是为那一 三摩地

2018-07-22

《三称三拜》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每句一拜》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三称三拜》回向归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一拜》礼成 (原标题:自皈依) 三摩地

2018-07-22

皈依三宝每一众生的第八识如来藏都是无始以来就已经存在,故经论中说为「无始时来界」,乃是本自具足不是经由修行或造作才出生;因第八识如来藏的常住不坏,才能有世、出世间一切法之出生,也因此才有利根众生随佛修学而悟得出世间佛法,再经久劫修行而成佛。当佛依于悲愿慈愍而出现于世间,应世间众生之根器而有四种悉檀的三乘法要开示;也因为法雨普润的畅演,就会有众多有情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这个十方薄伽梵,功德难思议,就是讲佛陀的智慧跟祂的愿力乃至祂能够教导众生的这种功能德用是非常广大、难以思议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宝里面的第一个佛宝。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为什么说是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面说的非常。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 三摩地

2018-07-22

不可因为诸多在家身相之地上菩萨为令众生崇隆三宝而故意贬抑自身,为诸阿罗汉顶礼作揖,故意令众生忽略自己之圣僧身分,便只见表相而轻慢于在家相之等觉菩萨维摩诘、弥勒……等。当知大乘诸地菩萨往往以最尊贵之身,而行最下贱人所不愿为之事;是故为度二乘定性声闻得入大乘法中,维摩诘居士乃以等觉位之尊贵身份,头顶礼拜诸阿罗汉,令世人不敢轻视二乘罗汉,藉以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如来藏祂完全清楚知道杀害人的、或是陷害人的、或是欺骗人的,他是如何的欺骗、他是如何的害人,他也知道受害的众生他是如何的痛苦,因为他们彼此的如来藏都是互相通透的。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说即使有人在这一世里面,他可以伤害他人、欺骗他人,乃至让很多的众生产生极重大的损失跟损害,而即使这样子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而能够欺瞒一世,可是如来藏的 三摩地

2018-07-22

不修证圣法,又毁谤三宝的众生,名为一阐提。对于学术界喜欢着墨批评大乘佛法,实在是不知如何置评;以众生心性贪染五欲,不受诸圣教诲,于五蕴中起诸我见,更生我所见解,如是生诸我执,我慢不离;即使善知识在前,亦是无法生受。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 三摩地

2018-07-22

佛以正确的知见来教授众生,也要座下的出家人都有正确的知见,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去服膺,遵守戒行,而能够真正地证果,这样才是符合「僧」的说法。照《杂阿含经》的佛语,没有证果的小乘人,是很难有资格称之为比丘,以名实不符的缘故,如来认为如实地理解「正确知见」,是一切比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如实理解,进而审慎观察,而断除了对于三宝以及四圣谛的疑惑,仍然是属 三摩地

2018-07-22

于是带着五百弟子溯流而上,结果看见哥哥和哥哥的门徒都成了佛弟子,非常奇怪,想哥哥这样的响当当的人物难道还有人可以做他的师父吗?迦叶说,是的,佛道乃无上大法,我从未见过神通道力超过佛的人,佛能以三事教化众生,一者道力神通变化。二者智能知他人心。三者善知烦恼应病授药。两个弟弟听了,心生仰慕,问五百弟子,我们一起皈依佛如何?五百弟子同声发愿:愿做佛门比丘 三摩地

2018-07-22

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最后又说到了: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那个时间所限,我们这里要直接引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菩萨们如果经常、曾经观赏过正觉讲堂所提供的这一些弘法的影片,应该都耳熟能详的一部相关的经文。在《大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一切法是常,一切世间人都不会喜欢的,譬如他快乐的吃著红豆汤:我现在吃红豆汤,好好吃喔!真享受!但如果叫他舌头永远都是红豆汤的甜乐受,他可就不想要了!一定要在吃甜时,吃过了不会仍然是甜味,就可以再吃不同口味的冰或咸汤,这样子无常的变来变去,才会觉得快乐,所以众生都是要无常的快乐。如果是常,不管吃什么都是红豆汤的味道,他一定不喜欢的,当舌头上的味道 三摩地

2018-07-22

若人至心信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优婆塞戒亦复如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以是因缘,身口意恶即是我怨。设三业恶不得恶报,现在之恶 三摩地

2018-07-22

其中众生遇斯光者。身病心病皆得除愈。心火灭已身得清凉。偻者能申跛者能行。盲者得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言。其心乱者便复本心。鬼魅癫狂魍魉所持悉皆除愈。裸者得衣憍慢心者而得谦下。忧恼者心安隐失道者得正路。饥渴者得饮食囚系者得解脱恐怖者得无畏。丘陵坑坎山涧堆阜。皆悉平正犹如抵掌。门第卑小自然高大。衢路隘狭并皆宽广。市肆廛里自然开豁。秽恶不净应时香洁。荆棘毒刺瓦 三摩地

2018-07-22

未来世想要长得漂亮就可以供花!我们要常常教导众生供佛,让他们累积福德。大善知识说每天供佛就能够有三乘菩提实证的资粮!因为每天供佛的人,自然听到别人在说佛法就会有欢喜心,这样久了心性转变,实证大乘菩提的资粮就会逐渐!大善知识教导我们说连新衣服都可以供养,新的西装甚至新的洋装都可以供养,因为说不定有冥界的众生需要,佛菩萨为了要度他们也可以给他们使用。所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等名佛依世谛为化众生故作是说。若有摄取如是见者。是谓依人。如来为化摄人见者故。说依法不依于人。是法性者。不变不易无作非作无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复平等。无思无缘得正决定。于一切法无别无异。性相无碍犹如虚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终不复离一相之法。入是门者观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说言依一切法不依于人。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四依无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我们来先看这一段,这段佛说,一切的布施里面,无畏施是第一;因此佛说,这个五种最大的布施就是五戒。这五戒指的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那这五戒持了这五戒,能令众生远离五种怖 三摩地

2018-07-22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行布施,他是为了怜悯众生;是为了想要使他人得到安隐快乐;是为了让他人也能跟自己一样,生起布施的心;是因为布施本来就是圣人修行之道;是为了破坏自己种种的烦恼的缘故;是为了证入涅槃,断三界有的缘故而行布施。在世间法上,我们能够生为一个人是非常幸福的!其他的众生,像是一条狗或者一只牛,当然不能和人类相比;无论在任何一方面而言,畜生都比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继续开示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行所用的种种资生之具。第二种有智慧的布施, 三摩地

2018-07-22

那什么是有智慧的布施?怎么样作布施,才能够称为是大施主?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了解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原来佛叫我布施的目的,是希望我未来世广有资财,那是好事。原来佛不是要从我口袋里掏钱,是要我未来世越来越富有。财富要用累积、滚雪球的方式才会越来越快,单靠劳力去赚,会很辛苦,而且常常不能有余钱。如果这一世很穷,每个月去布施一百块钱救济贫穷,来世都会富饶;或者每个月一百块钱供养中的三宝、护持正法,下一辈子可就很有钱了,因为这都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