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不能攀缘于空,因此舍离空无边处,那就要往自心里面来安住,心才不会散。往自心安住时,就要缘于自心的识,但是缘于自心的识时,你将会发觉过去的识无量无数,过去的每一个不间断引生的识,也是无量无边。现在的识也是无量无边,种子无穷无尽。过去识、现在识如此,未来识也是一样无量无边。所以安住一段时间以后,你发觉这还是不究竟,不能让我们究竟解脱,还是得要舍,那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其实明心时还不算具足,见性了也还不算具足,还得要十行位满心以后才算是具足菩萨性。所以十行位满心之前都还有可能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啊!从这里就知道佛菩提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法,因此假使有人明心之后退转到声闻法中只求解脱,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说有位佛门的上人,她在《心灵十境》里面,她这样说:所以说,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了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并且脚踏实地精进,就能恒持道心,进入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其实初地菩萨确实是欢喜地,可是所谓的初地的证得,并不是说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殷勤之心跟欢喜之心,然后不断地去修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诸佛世尊大慈大悲,不会让他入无余涅盘,所以在入涅盘前,就现身传给他「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因为佛的加持,所以他就不入涅盘而进入八地,这样次第的进修下去直至成佛。这个意思是说大乘解脱的四种涅盘: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在七住开始就已证得,初地的慧解脱可以取证无余涅盘而不取证,这叫做留惑润生--留一点点的无色界惑,也就是这个一念不生的了知心不把它断除,而润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说大海里面有十种相,所以称它为大海,而不可移夺,有哪十种相呢?第一个是次第渐深,海水它是次第渐深的;第二个、不受死尸,死尸一旦落到海水里,就会浮到水面,或者是被漂到岸边的;第三个、余水入中皆失本名,任何江水、溪水、河水一入到大海都称为海水;第四个、普同一味,一切的海水都是同一味的;第五、无量珍宝,海水中藏有种种无量的珍宝;第六、无能至底,也就是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如果有一个菩萨祂是真正的大乘的菩萨,如果祂是三地以上菩萨,祂一定不会有隔阴之迷。绝对不会有像什么所谓的,他还要由别人来帮他找出来,然后说他是谁,还要经过别人的认证;需要凡夫来认证,需要比他的证境还要低的人来帮他认证,显然那个就不是真正的有实证证量的菩萨;因为那只是由一群凡夫所认证出来的另外的一个凡夫而已,那根本不可能是真正在佛法上有所实证的贤 三摩地

2018-07-21

假使自己尚且不能自度解脱,如何能够度化他人解脱?就好比有人乘船,船只行到河流中央时,突然破损败坏即将沈没,此时,如果不会游泳而想要救度他人,让自己反而先沉入水中,则对彼此都无利益。又比如以少许的热水,泼洒在大冰池上,虽然暂时融化了一点点的冰块,但是很快地,这少许的热水反过来会被冻结成冰。菩萨若尚未进入佛法修学次第中的不退之位,尚未悟入诸法实相,此时 三摩地

2018-07-21

由此事实,亦可证知其为伪论也!龙树菩萨既是初地心,绝不可能触犯《释摩诃衍论》中极多严重之错误,绝不可能触犯这种连七住菩萨都不会误犯之过失,是故,依此论中处处违背世尊之圣教量,处处乖违理证,及依上列种种考证,可以确认此论绝非龙树菩萨所造者,初地心之龙树菩萨绝不可能造作如是荒腔走板之论著故,论中乃至亦常有前句与后句法义已经相违之处故,不须论文起始终了方 三摩地

2018-07-21

当他们继续坚持六识论时,在人间佛教中─在人间不论怎么样努力修学佛法─都必然是无法成就的,因为本质已经是断灭空,连自己都不会信受而只能假装信受;这样疑见萦绕不断,怎能实证罗汉道?当然是连初果都无法证得的。所以说,若是不承认八识论,那么在声闻道中也是无法修行成就的。因此,修学解脱道─学罗汉─若是想要成就的话,不论是想要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果,都必须要先信受 admin

2018-07-21

可是大乘菩萨他要证二乘人所证的这个三三昧以外,大乘菩萨还要亲证另外一种三三昧,仍然是称为空、无相、无愿三昧,这就是要再亲证如来藏;亲证以后观察如来藏的真如体性,看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是离见闻觉知,于一切法皆无所得;无形无相所以是空,空故无所得就是空三昧,既然空无所得,所以于一切法当中无相,既然无相,还需要再起心求愿吗?无愿而求,自然就不会起任何的希望, 三摩地

2018-07-21

那最主要是由我们说成佛那个部分最后一分的微细的烦恼障,这个主要是因为实际上菩萨的修行从六地的时候,就已经证入灭尽定,就已经可以如同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但是,就是因为菩萨有生生世世的受生愿,所以不会入无余涅槃,所以不愿意去把它断尽(而特地保留着)。但是一旦到了七地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既然要念念入灭尽定,不断尽也很难了,所以这时候又必须要把 三摩地

2018-07-21

从这里来看,众生无边誓愿度,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既然是诸佛在因地行菩萨行时所发,乃至成佛之后也永不舍弃的殊胜大愿,那么诸佛成佛当然就不会选择像经典上所说的大部分众生都不得遇佛、不闻的八难[nàn]之处。八难就是: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盲聋瘖[yīn]哑、世智辩聪以及佛前佛后。其中像地狱、畜生、饿鬼这三恶道的有情,他们是报障深重,众苦逼恼,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如来这样的修行而获得了解脱智慧与佛菩提智慧,而且都是究竟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发言开示的时候,不会有前后不同的二法,永远都是前后如一,而只是当中内容深浅有异;但是并没有自相冲突、自相矛盾,永远都不会有自相矛盾的情形发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称为如来,因为,如来就是从诸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诸佛都是发言无二,凡是通达三乘法义的人,绝对不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事实上,佛陀纯无所得,所以不会生起贪;而天人未离慢心的缘故,故有所得,有可能会生起瞋的想法;所以不可以说佛身造业,而天人身去受报。说同时有两个有情,彼此有不同的五阴身,却说甲去造业,乙来受报,这是不对的。佛身与天人身虽然都叫作色法,都叫作五阴身,但是佛身与天人身之间,其实是有差异的。例如同一个果报之法,佛所得到的是无所染着的白法,而天人所得到的 三摩地

2018-07-21

那最主要是由我们说成佛那个部分最后一分的微细的烦恼障,这个主要是因为实际上菩萨的修行从六地的时候,就已经证入灭尽定,就已经可以如同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但是,就是因为菩萨有生生世世的受生愿,所以不会入无余涅槃,所以不愿意去把它断尽(而特地保留着)。但是一旦到了七地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既然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不断尽也很难了,所以这时候又必 三摩地

2018-07-21

那最主要是由我们说成佛那个部分最后一分的微细的烦恼障,这个主要是因为实际上菩萨的修行从六地的时候,就已经证入灭尽定,就已经可以如同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但是,就是因为菩萨有生生世世的受生愿,所以不会入无余涅槃,所以不愿意去把它断尽(而特地保留着)。但是一旦到了七地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既然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不断尽也很难了,所以这时候又必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有生必有死,有净必有染,有出生就一定有老死;如果今天我们要修行的对象,是一个本来不清净,而我们修行后才转变成清净的话,那这个东西就一定还会再次的被染坏,这是世间的一个理所当然的常法,所以这个不会是究竟之法。因此,如来下生到人间,就是要透过各种教法因缘,还要作出种种方便、殊胜的行为,有的时候直指人心,畅谈妙旨,演说宗门正义;有的时候要入泥入水,广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如来这样的修行而获得了解脱智慧与佛菩提智慧,而且都是究竟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发言开示的时候,不会有前后不同的二法,永远都是前后如一,而只是当中内容深浅有异;但是并没有自相冲突、自相矛盾,永远都不会有自相矛盾的情形发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称为如来,因为,如来就是从诸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诸佛都是发言无二,凡是通达三乘法义的人,绝对不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对这十种功德名号有详细的了知,对佛就会产生殷重的恭敬心,就会生起十种随念功德,只要一想到佛,就记得有这十种功德;以后若听到有人自称什么法王、什么,您都可以用这十号去检验,看他是否有成佛的本质,这样就不会被人唬弄了!诸佛的第一个名号叫作应供,诸佛都具足获得微妙,是世间最上良福田,应该当作世间无上的恭敬供养,所以叫作应供。阿罗汉也有应供的称号,一切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对这十种功德名号有详细的了知,对佛就会产生殷重的恭敬心,就会生起十种随念功德,只要一想到佛,就记得有这十种功德;以后若听到有人自称什么法王、什么,您都可以用这十号去检验,看他是否有成佛的本质,这样就不会被人唬弄了!诸佛的第一个名号叫作应供,诸佛都具足获得微妙,是世间最上良福田,应该当作世间无上的恭敬供养,所以叫作应供。阿罗汉也有应供的称号,一切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