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扉页
大乘般若之见道,即是禅宗之破初参明心──亲证本来离念、本性清净之自心如来藏。欲求亲证如来藏者,应依真正之善知识修学。真善知识之助人见道,所言所授之法,
- 弘法篇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辖下的宗教文化出版社,相较于川大出版社的大陆版《禅—悟前与悟后》一书的超过一年时间,可以算是以很短的时间而出版了大陆版的《真实如
- 法义篇
◎《真实如来藏》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复有不可知执受,譬如有人死已,或生人间或生鬼道,其意识对前世尸骨毫无所知,亦无执受。然有另一不可知执受之心,因前世
- 行门篇
而且,长期精神不济,又如何能悟得真实心如来藏呢?所以您应该维持著话头,轻轻挂著疑情来参,但是您既不在同修会中,身处于大陆,就必须有长期参究的打算,所以
- 戒律篇
如来藏更不受邪见所欺,永远都在忠实的酬偿因果。道德观如此,审美观也是“诸法如幻化”,没有绝对的标准。虽然如此,却不妨害人们在相对的观点下,去判别美丑,
- 净土篇
同理,极乐世界更不会排斥声闻人,但是会为他们宣讲佛地的大功德,会劝使他们发起菩萨性,渐渐走向成佛之道而不是入无余涅槃;因为他们听受弥陀世尊宣讲大乘法而
- 因果篇
但是后世相遇时,因为如来藏中所执持的种子现行了,就会有很多的纠葛产生,所以在堕胎以前,应当慎思谨行才是。至于您的遮障,可能是往世随信人言而作了谤法或者
- 其他
这就如同梦里的六尘相分一样,都是从如来藏中生出来的;如来藏会配合意根的需要而出生这些相分,意根则被意识所引导而出现了这种思心所,因此而有如来藏出生了观
- 弘法篇
如来藏遍一切处,不一定要以佛学名相来宣说,有时候只是闲话家常,像赵州茶、云门饼一般的平淡,其实也是在宣说第一义谛。同样的道理,明心的人也可以藉散文、新
- 法义篇
所以明心证得如来藏时,判定为第七住位,是正确的判教。虽然有些经典谈到,初地名之为见道,这是指通达位的见道。因为明心是菩萨道中很重要的关键点,特别是明心
- 行门篇
但明心以后永远都会知道自己的真心如来藏所在,与定力的退或不退无关,所以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读到范晓雯师姐的《毕业感言》真是感触很多,故而提起这样的话
- 戒律篇
假使是因为智慧不够,所以被人误导而造作了谤法的恶业,就不小心谤了正法而堕入恶道,只要他谤的不是如来藏,将来仍然可以很快的回到人间而修习正法、重新悟入。
- 净土篇
如果不谤贤圣、不否定如来藏阿赖耶识正法,弥勒尊佛成佛时,即可亲证阿罗汉果,远比中品下生人证得解脱果的时间快过极多倍;因为极乐世界是长劫,中品下生人花开
- 因果篇
这就像是千年来的中国佛教一直都是藏密邪法的天下,佛菩萨就派人生到西藏而弘传如来藏正法,想要从密教的根本去改变;可惜敌不过业力,还是被藏密消灭了。然而,
- 其他
是否曾薰习第一义如来藏知见?或其它再决定开示内容之深浅。二、若亡者死于非命,被谋害等,于中阴阶段是否具有他心通,能知被谁所杀?及得宿命通,知为酬过去生
- 01 自序
佛又说二乘圣人依第八识而有无余涅槃可证,不堕断灭境界中;又说大乘菩萨依第八识而成佛道,又说第八识心即是空性、实相、涅槃、万法,亦名如来藏、阿赖耶识。由
- 02 第一章 钝鸟与灵龟
亦谓如净禅师其实至死仍然真妄不分,全然不知真心如来藏所在,完全落在六识心臆想之禅法上,故蓝先生举其临死之偈作结,似欲以之而上于大慧禅师,似欲以之表达他
- 04 第三章 雍正等人大力诋毁大慧宗杲
第三章雍正等人大力诋毁大慧宗杲公然而且大力抵制大慧及如来藏妙义者,始于晚明及清初,而于雍正时期达于颠峰。譬如明末崇祯三年梓行之《辟妄救略说》卷一,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