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26集 智者布施的心态(二)
第四种就是:菩萨在开悟以后,所证的自心如来藏是无我,真如无我的、本来解脱的。既然是真如无我,所以没有一个我就没有所求,所以这个自心如来本身是无我无所求
- 第027集 智者布施的心态(三)
因为这种不会疼痛,在舍报以后,只有在每一位有情的自心如来藏舍离以后,大约在舍报八小时以后,才会没有疼痛,因为那时候已经是尸体。可是在即将舍报的时候,他
- 第028集 智者布施的心态(四)
可是乐于布施者,他绝对不是落在六识论里面,乐于布施有智慧者,他一定是如法地去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如法地接受贤圣的教导,知道一切众生只有八个识;一切法的根
- 第030集 智者布施的心态(六)
成佛的道理,就是因为众生皆有这个不生不灭的金刚心如来藏,以这样一个实相的道理来熏习,让自己能够建立正知正见,知道行菩萨道这条路,是应该要怎么样来累积自
- 第031集 智者布施的心态(七)
而能够出生五阴的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本来就是自在解脱、无我与我所;虽然与所出生的五阴和合运行而成就布施的善业,乃至去未来世再出生新的五阴,来受可爱的异
- 第032集 智者布施的心态(八)
五阴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这个过去世的五阴,造作了人道的业种,死了以后由同一个如来藏运作人道的五阴的业种,出生了中阴身,就再投胎这一世,接续出生为人。虽
- 第033集 作者与受者的关系(一)
无作无受,这个意思是说:我们今生造业的这个五阴身是真实有的吗?色蕴不是真实有,受蕴、想蕴、行蕴不是真实有,识蕴也不是真实有,它们不但是和合变化而有,并
- 第035集 作者与受者的关系(三)
以上的经文,意思就是说此世与后世的五阴身,如果从两者相续,也就是同一个如来藏相续的业缘果报来看,那就是即作即受,因为是同一个如来藏的延续。但是如果从此
- 第036集 作者与受者的关系(四)
以此说明:恒河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的,哪一个部分都不能够代表整个恒河,它只是恒河所表现出来的一部分罢了,但是它们都代表了恒河的一部分;象征了众法都汇归于真
- 第037集 作者与受者的关系(五)
说它是即作即受,那是因为前后世的五阴身都是同一个如来藏业果的现行;如果说它是异作异受,那是因为前后两个五阴身它不是同一个五阴身。又譬如有一个富有的人,
- 第038集 作者与受者的关系(六)
”从这个故事当中,各位看到了吗?毁谤佛所说的正法,那个果报不是任何的人所承受得了的;不管今天我们相不相信佛所说的如来藏妙法,那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如来藏
- 第039集 作者与受者的关系(七)
所以我们有时只是在无意之间对正法作了布施,其实就已经成就了未来证悟大乘如来藏的因缘。平实导师常常在禅三的时候会说:“这一个人过去对正法布施过,在正法中
- 第042集 法施胜于财施
大乘佛菩提道,是依万法的本源—本心如来藏—为根本的,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本是寂灭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出三界法,本无一法可得;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
- 第044集 祀祠之理、一切施及不思议施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有些人听了佛陀有关布施的开示以后,明了了由于有如来藏异熟性的缘故,所以今生所造的善业,在来世会得到百千万倍不等的果报;但是却认为,
- 第046集 如何欢喜布施而不生悔心?
所以第一种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指的就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像是号称为佛教的某个功德会,虽然在寺院当中有佛像,但是却从来不曾谈到不生灭的如来藏第一义谛。所有
- 第047集 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不然到时候息脉停止,医生宣称已经脑死了,可是其实如来藏还没有完全舍身,意识觉知心也还在的时候,虽然那时候色身以及大脑都无法动作,也无法表示意见,但是
- 第051集 杂品之余
意思是说,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习见道、修道、入地乃至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资粮;如果福德不具足,就不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如果无法在大乘法中找到实相
- 第052集 净三归品(一)
然而这个常住世间的法,到底是什么法呢?这个常住的法就是指佛菩提道的大法,也就是万法根源的真实心如来藏;祂是常住的,是世间常有的法,不是无常的法,所以不
- 第055集 净三归品(四)
只有常住而从来不曾暂断的如来藏,才可以说是真实我,虽然祂从来没有五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的我性。这种把虚假的意识当作是真实不坏的自内我,就是第二倒:
- 第056集 净三归品(五)
所以如果有僧破坏正法、否定如来藏或意根,那我们就不应当归依于他,何况是去护持呢?所以僧若是破坏正法则不应该归依,僧若是弘扬正法则当努力护持,这才是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