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1集 广论四圣谛十六行的错谬(一)
二乘的四圣谛是依于观行现象界蕴处界之苦集谛而来修道证灭谛;但是,大乘是依著背后有一万法根源如来藏实相心来说四圣谛,以如来藏心体为核心,除了观行蕴处界缘
- 第72集 广论四圣谛十六行的错谬(二)
因为宗喀巴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的实存,恐怕入涅槃时,灭尽识阴全部会成为断灭空,所以无法断除我见;我见未断的缘故,所以必定会思惟著:如果将五阴中的觉知心意识
- 第73集 广论四圣谛十六行的错谬(三)
其次,就大乘菩萨证得空性心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来说,这个空性心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本来无生之法,亦永不灭,故为不生不灭之法(不同于二乘涅槃
- 第74集 《广论》自设之三昧耶戒(上)
大乘法则有依实证本心如来藏的智慧而生起的念佛三昧、一行三昧、法性三昧、金刚三昧等无量无边的三昧。至于密宗所说的三昧耶戒,是梵文samaya的音译,是誓约的意
- 第75集 《广论》自设之三昧耶戒(下)
有智慧的人应当审慎详细观察思惟,然后知所取舍,不应依止上师,而应依止佛菩提道的正修,才是依止世尊圣教,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为首要,然后依所证如来藏,而亲
- 第76集 六识论者的无明
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是组成人类的五种法;阴是遮盖的意思,因为五阴有功能可以很明显地看见或体验到它们的存在,所以众生就被这五法给遮盖住了,认为五
- 第77集 业果愚及真实义愚
由此可以看出来说,日常法师是完全不了解什么叫作真实义,因为他没有证得真实如来藏的缘故。所谓真实义指的就是自心如来,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
- 第78集 行支_福行、非福行、不动行
总相智是说菩萨证悟空性心如来藏,进入真见道位后,能现前观察阿赖耶识的真如体性,体验万法都是阿赖耶识所生、所显;得到这样的法界实相的智慧,这个就是菩萨所
- 第79集 应成派中观的错谬
因此说六处以名色为缘,这是依据二乘所观行的蕴处界的现象来说;虽然二乘人没有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但是却不能否定第八识的存在。二乘圣人,他是依据佛陀的开示而
- 第81集 十二因缘(一)
既不能使人断我见而证声闻初果,也不能使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根本没有任何佛道的内涵可言。在举证完整《广论》属于双身法邪见的同时,我们
- 第82集 十二因缘(二)
佛菩提道之修学,是先断我见并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称为开悟明心,或证空性、真如,从此踏入大乘佛门,发起般若总相智,进修别相智,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圆满
- 第84集 十二因缘(四)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7)这句话是显示宗喀巴对万法之根本实相心如来藏—瑜伽行派唯识行者所说的第八阿赖耶识—都不承认其存在;所以宗喀巴才会明确表示,弘扬
- 第85集 十二因缘(五)
所以必须依十因缘观的穷究流转法,彻尽流转门的源底,推知名色是从本识如来藏当中来出生。一切法都是依本识生住异灭,不能够超过本识,才能确立十二因缘观的还灭
- 第86集 十二因缘之 “爱”支
因为透过“诸法间”之因缘以及先后关系的观行,他会知道诸法出生与坏灭的原因,因此知道如何止息种种的流转因缘与生死烦恼;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涉及万
- 第87集 十二因缘之“取”支
如果能如实了知蕴处界及其衍生诸法的生灭虚妄性,也知道自己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就能配合定力经由观行而断我见;同时也能一分一分地远离对于这些法的执著
- 第88集 十二因缘之“有”与“生老死”
而这“五趣有”得果的因缘,在圣教中也有多处的开示,譬如受持三归五戒可以保住人身,“行于邪淫”就会与“畜生报”等相应;而如果因为落入“常见、断见、无因见
- 第89集 十二因缘之支分略摄
因此,意识心不是在六尘中如如不动的如来藏心,而是会取六尘境界之心,两者体性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可能将意识心经由修行清净而转变成如来藏心,这也是修行上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