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集 归依三宝(下)
所谓自性就是指空性,因为只有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才能够称为空性。自性三宝含摄一切三宝,归依自性三宝,才是最究竟的归依处。归依自性佛宝,就是归依空性
- 第45集 归依后护持不犯
透过佛法的教导与实证,菩萨深知在三界之中,出现的种种差别的有情身,以及有情所居处的任何的境界,都是有情如来藏依别业、及众生共业种子所变现,众生有情有生
- 第46集 三宝所勤修供养
(《优婆塞戒经》卷5)所以,对于如何对三宝的供养,不但是在事相上要“恭敬礼拜如是三宝,来迎去送”,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正确的理解,并且实证如来所说的解脱智
- 第47集 归依已应求证悟
在《佛说不增不减经》中,佛陀便明白道出这个法界实相: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佛说不增不减
- 第48集 深信业果
那么我们生生世世不断地出生、死亡的生命现象,到底是用什么方式来接续的呢?过去世造作的行为,又如何成为业的因?又如何能经历长时劫的过程而不会坏失,成为后
- 第51集 邪见危害甚深(三)
”他们都不是实相,实相的如来藏一定是离开了这些相的。所以佛在宣说所谓真正的悟后的境界的时候,佛都反复地在讲这一些事情,按照离开了蕴处界,离开了一切相的
- 第52集 邪见危害甚深(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以这个《心经》的经文很直接了当告诉我们,当我们悟后去体会如来藏的自住的这个境界的时候,在这个境界里面,完完全全不生不灭、不垢
- 第58集 五蕴虚妄(二)
如果不是生往夜叉、罗刹的这个世界中继续广行贪淫,便是因为执著外道而谤大乘法,或者谤大乘真正证悟的如来藏法,把祂说为外道神我;因为谤三宝的因缘,因此下堕
- 第59集 五蕴虚妄(三)
那五蕴的制造者,是众生本有的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也就是外道喜欢否定),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在前世终时祂舍离色身后,就转到中阴身中,由于这个染污末那识与
- 第60集 五蕴虚妄(四)
如果不断我见,即使证得或者是知道第八识的如来藏密意,也会因为无法安忍而加以否定,不能安住于第七住位中。因为亲证如来藏的同时,必须要有断我见的解脱功德,
- 第61集 阿赖耶识
而此识也必须藉五蕴才能显于三界中,此识别无他心,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四阿含中尚有多处隐说阿赖耶识为生死染净之本,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也明
- 第62集 十八界运转
若对十八界有深入观察者,又从中可知众生见闻觉知一向都只在自己内相分上运作,无始以来从未接触外六尘境;而众生颠倒,不知自己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
- 第63集 四圣谛
连二乘者有学、无学亦无苦圣谛,因为彼等不回心者悉皆不知不闻如来藏自心藏识实相;回心的人虽然得闻,然而不知不证。心欲修证而不能证,是名为苦;修已得证,能
- 第64集 苦圣谛
又菩萨已证声闻菩提,已证如来藏,已知意识、意根心行,以大悲心能离行苦而不离;这样留惑润生,发受生愿,世世常在三界中自度度他乃至成佛,才可称名为已知大乘
- 第65集 苦集圣谛、烦恼与无明
而其中见惑在菩萨断我见或证悟如来藏时顿断,思惑必得在阿罗汉、辟支佛,或八地菩萨位才能断尽;其实初地菩萨就已断尽思惑,但因为十无尽愿所持故,为了继续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