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20集 二乘解脱道的修证原理(二)
除了前面所讲的这七个识以外,另外还有一个识──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祂掌控前七识所能够作的,除了前七识所能够作的,所有的这些事情以外,祂另外
- 第022集 十二因缘是假号法
所以既然《杂阿含经》是总纲,我们来看看《杂阿含经》的内容︰《杂阿含经》有一部叫作《央掘魔罗经》,《央掘魔罗经》这一部里面,它里面直接就提到了有情众生都
- 第031集 无余涅槃界
越往上面的层次,对于七转识的灭除就越彻底,而无为法如来藏本来不生,所以就不会灭,事实上也不可能被灭除,没有任何一位众生的如来藏是可以被灭除的。在《杂阿
- 第033集 二乘灭谛与大乘灭谛
)因此,我们是可以从两个面向,来说明这个无生的法义:第一种蕴处界灭尽之无生,就是说要让这个生灭法寂灭而不再出生;也就是说原来有生之法,就是蕴处界在某种
- 第034集 涅槃为上首
这十法里面的第一个称为信实有性,也就是说要先确认所要达成的法,它是确实存在的;譬如说上面所谈的这四种涅槃,它一定要真实存在,才是我们所证的一个目标,为
- 第037集 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那什么是无余依涅槃界呢?是说诸比丘证得阿罗汉果后,这样的阿罗汉对于今时一切所受无有牵引的缘因,不再存有任何希望,一切烦恼都永远断尽除灭,究竟寂灭宁静,
- 第038集 灭尽十八界方是无余涅槃
”因为本际如来藏不与六尘相应,无有见闻觉知,故名寂灭;又世间一切法皆灭尽无余,无有一法可当情,故说无尽灭;如来藏无形无相,不是三界内的法,故无有
- 第039集 五出要界(上)
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则是从六度波罗蜜的熏习开始,也就是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再由四加行来断我见,双证能取与所取都是空,再进一步参禅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
- 第040集 五出要界(下)
换句话说,定性的四果阿罗汉舍寿之后,不再入胎受生,不再受生于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也就是不再有任何五阴或四阴存在了,一切自我都全部灭尽了,只剩下第
- 第042集 二乘顶忍(下)
因为菩萨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回入大乘佛菩提道来修学,进一步来求证外识、住胎识,也就是亲证本识如来藏,然后发起般若实相的中道智慧,进入大乘内门来修
- 第043集 戒是解脱之依凭
所以说曾经谤法的人,不论是谤二乘法或谤大乘法,特别是曾经毁谤如来藏胜法及大乘贤圣,若想要在这一世取证解脱果乃至菩萨果,都应该先作公开大力的忏悔。除非曾
- 第044集 离心意识故名涅槃(一)
一般大乘经论中所说的心、意、识是说第八识如来藏为心、第七识意根为意、第六识或前六识为识。在唯识学派中,心是第一能变识,是指第八识如来藏;意是第二能变识
- 第046集 离心意识故名涅槃(三)
”您看看啊!佛能神准预记,这些外道都是以现在意识境界认作是现前涅槃境界;菩萨也证现前涅槃,却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本来涅槃、现在涅槃,迥异于、不同于五
- 第050集 无余涅槃不是断灭境界
因此,某些法师很崇尚南传佛法的二乘解脱道,但是对二乘解脱道其实并没有理解和实证,当大乘行者证悟般若以后,对六识论凡夫提出“涅槃后有、涅槃后无&rdqu
- 第051集 略说“界”的意涵(一)
一切种智尚未圆满之前,菩萨在诸地之中所修的种智,这是属于菩萨在成佛之道中的增上慧学,而“种智”也就是佛菩提道修道过程中,所证得如来藏种子的智
- 第052集 略说“界”的意涵(二)
】(《中阿含经》卷21)然而,世尊要阿难尊者为年少比丘开示六界的目的,不会是只要他们只有那一世的“终身行梵行”,然后就入了无余涅槃,而入了无余
- 第054集 略说“界”的意涵(四)
因为佛法之中,菩萨修证的最后阶段,是要成就一切种智的;也就是说,如来藏之中所有诸法的功能界限,都要完全不漏地如实亲证。然而一般而言,我们观察、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