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开始学佛时常思考生命与命运的问题。例如一只海星被切成两半而变成二只,那么到底它是一只海星还是二只海星?它们的命运应该相同还是不同?增加一只海星,在世界中真的增加一个生命了吗?我们可以如此随意就创造出生命吗?当然还有其他有关因果如何成立的相关疑问。我年轻时随着所遇到的因缘,询问佛门大师与同修道友这些问题,但无人能答,甚至还有人听不懂我的问题。 三摩地

2018-07-23

从《阿含》中发掘出生命解剖学的原理,其实要归功于萧平实老师在2006年出版的《阿含正义》。萧平实老师在《阿含正义》中正式提出十因缘观,解开无师独觉的菩萨辟支佛如何观察生命结构的逻辑与方法,同时也指出《阿含》中有禅宗公案的事实。在《阿含》的研究里,《阿含正义》至少创造二项历史性的研究成果,使得笔者对本书的撰写成为可能:一是十因缘观的解读,二是阿含禅 三摩地

2018-07-23

小偷小盗无伤大雅?会遭此恶报!偷盗就是不与取,就是没有过所有人的同意,擅自偷走或抢走他人的财物。譬如顺手牵羊,偷摘他人果树上的水果,乃至偷拔一枝草、一朵花都算是偷盗的行为。有句俚语(河洛话发音)说:细汉偷挽匏,大汉偷牵牛!意思是说:小时偷摘别人家的胡瓜,长大了就会偷牵别人的牛。也就是说,如果小时候偷小的东西我们不去制止导正他,那他长大了以后可能就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三大阿僧祇劫里面,第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从初发心,然后受菩萨戒开始这样行走,然后第二大阿僧祇劫,才是入地,第三大阿僧祇劫有八地、九地,那第十地呢,这时候他就要眉间放光,刚刚从一切菩萨,他就是面门放光,然后要用这样的光明来施作佛事、来照耀诸众生,因为九地祂已要离开了,所以祂也一起照,然后十地的菩萨,祂就要从眉间来放光。所以没有这样的功德,还想要说自 三摩地

2018-07-23

但曾从一些书本看过有人死后的灵魂投生到别人身上,并仍保持前生的记忆与习气的记载,这可使我迷惑了!(25-4)答:若有人死后投生到别人身上,并仍保持前生记忆的事情,通常都是在那个人死后十年、二十年才传扬出来的;如同密宗的们显现神通的事情,在生时都不曾有,都是死后数年、数十年才开始传说,都不是生前有神通,所以传说并不可靠。古时智者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这个世间的「所依」,我们从无始以来就都已深深地误会了。都误会有一个「我」,以这个「我」来作为所依。因此现在就要转过来,知道我们真正的所依是这个如来藏,而非是无始以来所认为的「我」。可是要谈论到所依——如来藏的话呢,那如来藏祂有没有祂的体性呢?有!如来藏确实是有祂的体性。但是祂的体性呢,如果真要说的话,就是祂对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听到这里,你可先不要说,这样我已看破红尘了。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刚才讲的六尘只是什么?只是滚滚红尘中的一部分,既然是红尘滚滚,那么到底是谁随着它而变动,而有滚滚?当然就是要有心去领纳这些尘境,这个心相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识,也就是所谓的六识;领纳尘境之时,同时随之而变动,所以才叫作滚滚。可是六识生起的过程又是如何呢?佛开示说根、尘为缘 三摩地

2018-07-23

这四个字能说明你会不会修福平实导师在《金刚宗通》第三辑第66—68页开示说:另外一种福德叫作随喜赞叹。譬如某甲菩萨努力来作义工,有的人心里面酸溜溜地,开口就说:哎呀!我就是没时间啦!不像你那么好命啦!我都没办法啦!酸溜溜地说出口,就削减了自己的福德。为什么不改一个方式说:你真的有福报,有时间不必去赚钱,可以来作义工,功德无量!你在说别人功德无量 三摩地

2018-07-23

从信佛到成佛,要历怎样的过程呢?信仰佛教的佛受了三归依,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后,通常会自称为佛;如果更努力些,比起一般单纯信仰上的佛,更用心修学佛陀的法教,精进在道业上修持,例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菩萨戒者,就会向别人表示自己是在学佛。学佛二字的意思,当然就是学着怎样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过程要过三大阿僧祇劫佛菩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们的根器小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大乘典《大般涅槃》可以看到,看到什么呢?就是说,初果人他过八万大劫,那就有机会怎样呢?——发起菩提心。这个典你大概要会通一下,因为它这个地方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说成佛,一个是发菩提心。那我们知道小乘人,他是不可能八万大劫马上就成佛了,除非他还像佛陀那种特殊的这种示现的,这样的才有可能。不过那些示现的 三摩地

2018-07-23

像《毘耶娑问》中世尊开示:【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毘耶娑问》卷一)必须等到尼拘陀树种子消失,新树才显现出来。布施的福报也是一样,必须今生舍报五蕴消失了,来生的五蕴现前之后才会受报。所以,佛法中讲因果,是讲三世因果的 三摩地

2018-07-23

举出这些论的目的,主要就是在说菩萨成佛就是要摄受众生,希望众生也能走向佛道。菩萨道有四摄法,除了布施之外还要爱语、利行和跟众生同事。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讲记》第二辑第229--230页中开示:四摄法是依佛世时天竺的状况来说。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要利益众生,首先是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所以我们出来弘法,是法施;从来不收人家钱财纳 三摩地

2018-07-23

乃至等到这个人说话以后,更惨了!因为什么?奇怪!他的声音怎么会这样?好像不是这样啊?那为什么?你实际上已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心识的力量,所以使它浮现了另外一种景像。包括他的声音,相貌等等,实际上都出现了,只是说它没有那么清晰,然后你也没有特别的一直在那里钻研,因为你被文字相所拘束了嘛!可是并不代表说你没有出现图画。所以你就可以知道意识心祂多么伶俐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还是凡夫的时候,曾布施饮食给辟支佛(解脱的圣者),所得果报就是无量劫都当转轮圣王。又譬如,佛世「天眼第一」的大阿罗汉阿那律尊者亦复如是,过去生也曾因供养辟支佛而于九十一劫中受诸快乐,在天上当天王,或在人间当大国王乃至转轮圣王,这个故事我们在第二节中曾说过。还有一个是施主胜——就是布施的人他自己的修行越好,布施所得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典有说过:在《法华》说,当你一举手一投足恭敬于佛的时候。这样呢,以佛眼来观,你就已成就未来的佛果了。也就是说,你那样虔诚的心,就已成就佛果。乃至你以散乱心一合掌,这样都已成就佛果。所以说,你的每一行都会影响到未来的果,实际上它们都是一起的。因为你的如来藏与三世没有间隔,你的末那与三世也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平等施也是大福德与大功德,佛陀在《优婆塞戒》卷4〈杂品第19〉也有说: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样的有情名为大菩萨呢?是说已证得第一义的这一些有情之中,他有能力来断除众生界的种种邪见,就可以称为大菩萨。请问,于第一义——也就是证悟如来藏而生起实相智慧之后——他若还没有办法断除众生界的邪见,算不算是摩诃萨?很显然不算!因为这段中说的摩诃萨的条件有两个,是把第一义证了得了以后,还有能力断众生界的种种邪见,才能称为菩萨摩诃 三摩地

2018-07-23

当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我们会去哪里?在《中阿含》卷39:【尔时,世尊告比丘曰:婆私咤!有时此世皆悉败坏。此世坏时,若有众生生晃昱天,彼于其中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自身光明,升于虚空,净色久住。】(《中阿含》卷39)佛陀告诉梵志婆私咤说,在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欲界损坏;欲界损坏的时候,欲界的人间乃至畜生道有情、饿 三摩地

2018-07-23

还有的人,是唸诵、课诵《阿弥陀》,或是课诵的时候,再加上唸阿弥陀佛这一类人。一般而言,他们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有可能是正好是去参加助唸,乃至于说,有人是要用这个方式来压制自己的烦恼,有种种地状况。我们回头说,这一类人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去唸佛、去唸《阿弥陀》的;假如他没有这个愿望,你觉得他课诵、唸佛会持久吗?或者是说,假如求 三摩地

2018-07-23

他们已看破红尘?现在回过头来说,世间人为什么会看破红尘?有人说:因为某甲曾受用过这些世间的荣华富贵,虽然曾是一般世间人所欣乐的,但是他现在已不再眷恋这些荣华的景象,反而羡慕田园的恬静生活。又有人说:因为某乙历了世间种种的酸甜苦辣,然后受尽了种种的苦雨风霜,当然这部个分是世间人一般所不喜欢的;所以因为往事不堪回首,他决定要离开现在的环境。当然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