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问:1、在《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淫戒第三中有这样的:【若优婆塞共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这段让产生极大的困惑:受戒后同卖身小姐行淫,若给钱就不算犯戒吗?另有:【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疑问:若未婚的男女朋友中有一人受过邪淫戒(受戒方只是单独求受了邪淫戒和杀生戒),然后二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以前我们曾经讲过说十二因缘,说有十种十二因缘,譬如三世十二因缘、一世十二因缘、二念十二因缘等,如今讲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似乎以前没有人讲过这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我们把它讲出来。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最后生缘老、病、死、忧悲、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优婆塞戒经》卷六说:「唯三天下有邪淫罪,欝单曰无。」因为北欝单曰的人没有家庭制度,随遇之人,只要双方合意,可以随时淫合,又因为没有人受不淫戒,所以没有犯邪淫的问题。但是,北欝单曰的人,其实也可能犯有娠(怀孕时的性行为)、非道(口交和肛交)的邪淫,经典说北欝单曰没有邪淫的现象,显然是指他们所有人都没有婚姻关系与系属,所以就没有重大的邪淫罪可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见道后所住的四种未到地定、四种禅定,都有无漏戒相应,是由于先有见地,而他的心经由禅定的修证过程被转变了。还有一种是无作戒,是获得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或单凭见地而去受戒,一生遵行戒法不犯。他舍身后,在来世自然不会再作恶业,这就是无作戒。你们未来世证量到达某一层次以后就会体验到:虽然还没有受戒,也不懂戒,但若遇到会违戒的事情,你会当机立断而舍弃;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过去我看平实导师的书,曾多次在书中看到平实导师提起“同修会曾经发生过三次法难”;当时的我,认为那是同修会的事,与我的关系不大。这次在学戒的课程中,张老师说:“平实导师为了复兴佛教的大业,以及彰显世尊正法的威德力,所以这一世预计要在世间住世到95岁左右。”这时,张老师就问大家:“平实导师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不辞辛劳、不畏艰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pí)尼经律,大宅舍中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只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物,所谓僧只物招提僧物为出家人的东西,或佛寺之物;就菩萨戒而言,窃盗佛教四方常住共有之物或盗取四方行脚僧宝之物为重罪,此戒不能舍。若某地认为此戒应当要舍,我们也当明舍暗持。若某地认为某些轻戒为干犯国家法律、违背善良风俗,若不舍弃,将立即为害佛教之存在与佛法之弘扬,这就应当要舍了。所以具足众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正觉同修各位大德:你们好!在此,致以新年最美好的问候!我与我的同修们有若干困扰的问题,希望各位大德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1)吃素的人可以吃鸡蛋吗?(2)修习萧老师这个法门是否不能吃鸡蛋?(3)机械化养鸡场的蛋(蛋内没有受精卵)也不能吃吗?答:《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下〉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一般的菩萨戒,譬如《梵网经》、《地持经》、《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是违犯了十重戒以后,戒体就失去了,戒罪存在,也失去菩萨身份;但可以重新受戒,重新保有菩萨身份。在戒体上,声闻出家戒也一样,违犯了重戒以后戒体就失去了,就不再是僧宝了!但是殷重忏悔而见好相以后可以重新受戒,再重新获得一世的戒体。但是这个优婆塞菩萨戒,犯戒之后不会失掉戒体,只有舍寿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从这一小段圣教的开示内容我们就知道:有的众生生命乃是短命的,有的却是长命的;有的众生生来就是庄严端正,有的众生生命乃是丑陋难看的;有的众生乃是威德势力渺小,而有的众生乃是威德势力很大;有的众生却是生在高贵的族姓之家,有的众生却是出生在贫穷的家族之中;有的人生命乃是生活资粮缺乏,有的人则是非常富裕的生命;有的人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优婆离)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受三归),白羯磨得具戒不?(世尊)答曰:一切不得。】这段所说的五戒,就是我们说的杀、盗、淫、妄、酒。所谓的八戒就是指八关斋戒,这是八戒。或者是说十戒,这个十戒指的就是要成为比丘、比丘尼之前,所要受的沙弥戒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贤愚经卷三》★佛说聚会者,必当有离别。一切有为法,悉皆是无常。无常火炽然,烧灭于三有。爱我者极多,我爱亦不少。我今皆能舍,如此爱着等。生死黑暗处,轮回险阻中。亲亲更相恋,恶见于乖离。无常无悲愍,破坏使别离。恩爱无别离,不应求解脱。展转相亲爱,相恋转善厚。毕竟必别离,以是因缘故。智者求解脱,都无所遗恋。——《大庄严论经卷十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这个部分说来容易,作起来并不是那麽简单;因为众生刚强浊重,但这不也是我们磨练自己心性将嗔断得更彻底的好机会吗?因为我们是要当上品菩萨,不是下品菩萨呀!如同佛在经典上的教导,请见《优婆塞戒经》卷2〈自利利他品第10〉: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著。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著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须菩提恶性缘《撰集百缘经》卷10〈诸缘品〉第10:尔时世尊,初始成佛,便欲教化诸龙王故,即便往至须弥山下,现比丘形,端坐思惟。时有金翅鸟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龙,还须弥顶,规欲食噉。时彼小龙命故未断,遥见比丘端坐思惟,至心求哀,寻即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名曰负梨。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须菩提。年渐长大,智慧聪明,无有及者;唯甚恶性,凡所眼见人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上是纯依经论的文字所作的推算,然而圣意难知,不敢说绝对正确。)一大阿僧祇劫通常又称一大无量数劫,光是一大劫的时间就已经难以想象,更何况无量数劫?只能说是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虽然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难以想象,但还是可以过得完的,否则过去无量无数诸佛又如何在无量无边的世界成佛?只是有的人是以一年为一年、一劫为一劫在过三大无量数劫;精进的人则有可能是以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他们只作经论考据分析,全无实修实证的结果,就会主张佛教只在人间,否定天界佛教及他方世界佛教的存在;而将佛教局限在娑婆世界的人间,不承认极乐世界等他方佛世界真实存在。可是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诸佛,也有无量无数佛世界,确实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有诸多大乘经典可为凭证,尤其《阿弥陀经》更是世尊不请自说。他们这种人间佛教的说法,与佛陀宣示佛教以人间弘传为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学研究者是佛弟子吗?佛学就是佛法之学,口语说就是研究佛法的学问,是把佛陀开示的经典或菩萨演义的论典,拿来加以研究、探讨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说,就是从事佛法的学术研究,是把佛法当作一门专门的知识,来进行探讨与研究。而研究探讨的方向或许各有侧重,总之,在于就佛法的思想体系、源流及发展等方面加以阐述;尤其强调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以学术的方法,加以比对、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答:《优婆塞戒经》卷六:若自刑者不得杀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无嗔恚心故,非他自因缘故。意思是说,自杀的人,并没有犯杀人罪,因为杀人罪所加害的对象必须是他人而不是自己,而且必须有恶意、存有杀害他人的心,才构成杀人罪,所以和杀人罪是不相当的。以世间法律来说,自杀也是不处罚的,只有帮助、教唆自杀才会被追诉处罚。自杀虽然不犯杀罪,但是自杀的人仍然要自行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第四卷里面曾经提到说:【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楞严经》卷四)世尊要阿难尊者于六根中,先选择一个根门,固定一个根门深入去观察,目的是要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因为知道说,这个六个根门的运作道理是相类似的,而又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