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提到: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起一嗔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嗔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识障。(《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佛开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处经》卷60里面提到说:能舍嗔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若人能离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念处经》卷60)那你看看,因为离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嗔恚的法有四个过程,叫作嗔、恨、怨、恼;嗔,是说在心中生起了不悦的念头;恨,是说心中进一步起了记恨的念头,譬如说,有人常常起嗔以后,心里面会这么想,然后乃至口头上会加一句说:你给我记住!这样子就是已经达到恨的地歩了,当然记恨的时间长短,也表示出说这个人恨的程度的深与浅;怨呢?讲的是嗔与恨的缘故,然后进一步想要设计来报复对方;乃至于说,已经开始进行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生到三十三天,都是因为持五戒又修十善,福报已经相当高了,但是他们还是会起嗔心。所以世尊在上开示:释提桓因能够成为三十三天众的自在王,是因为他总是能随时随喜赞叹一切不嗔的功德。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释提桓因不仅有方便善巧,而且也教导如果碰到别人造恶时,要以慈心、悲心来破除自己内心的憍心和慢心,也教导如何去对治嗔恚的方法,还赞叹善于调伏嗔恚的行为,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则佛典故事是出自于《杂阿含经》卷40。这则的大意是:如同我阿难亲自听闻,在某一个时节因缘,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旁边的重阁讲堂。那个时候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在过去世有一个长得很丑陋、面色很难看的夜叉鬼,有一天,他突然间来到天帝释的宝座上坐下来,也就是坐在玉皇上帝的宝座上。天帝释所管辖的三十三天的天众们,看见了这个夜叉鬼长得既丑陋又难看,竟然毫无忌讳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这净念相续不绝的功夫,不正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种种妄想、妄念,都回归到意识、意根的忆佛念佛的念来,这就是都摄六根。这时候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因此,佛教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教导学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念佛,是以无相念佛来锻炼动夫,礼佛的过程中色身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原标题:修禅定的过程,要经历9种心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四种禅定,【大乘入楞伽经】说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大意是:这是二乘修观行的人,知人无我,见自己和他人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皆是无常、苦、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忍品》(卷44)云:佛子!何为菩萨摩诃萨如梦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没;非染、非净,而有示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世间,悉同于梦,无有变异故。如梦自性故。如梦执着故。如梦性离故。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如梦无差别故。如梦想分别故。如梦觉时故。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于何种戒的施设是与解脱道有关的,已经能够知其一二,不会再迷于外道的非戒取戒,你才会初步的真正知道什么叫作净戒;也才能够明白说,为什么它可以让众生迈向解脱的原因。这个时候,你的持戒就会渐渐远离以前那种受束缚、被约束的状况,而更能够欢喜而轻松的持戒。从此之后,于净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当然,这样一世一世的恶因缘就会越来越少。这难道不是说因为这样而使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你初步分证出家法以后,比如说初果向或是初果,虽然你在解脱果上的证量还不具足,甚至于说还仍然有贪、嗔、痴——那当然这是相对于二果的薄贪嗔痴而言,假如比起一般人的贪嗔痴,当然就已经少了很多了——可是,你毕竟真正的已经看到解脱生死的路是要怎么走了,而且也心得决定不会怀疑。当然,这样迈向具足解脱的果证是可以思量的。这要看说,每一个人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581,c10-11)以下关于转依如来藏的法语都是平实导师的在书中或讲经中的开示:【转依就是转变觉知心与意根自己的执我性、不净性,依止于常住如来藏的无我性、清净性、涅槃性。悟前都是依止于处处做主的我,依止于见闻觉知的我,现在开始转变自己而依止常住不坏的如来藏为真实法,认定自己虚妄不实,我见与我执渐次消灭了,烦恼渐次减少了,转而依止从来都无所得的常住心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到了周一快乐上班日!今天天气很好!所以我们要快快乐乐去上班!当一个菩萨如果福德不够,可能日子就会过得不顺利!而如果定力不够,那在事业或生活中不顺利时就容易退转!因此定力和福德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之前也常常强调证悟的条件,请看这一篇:今生能信受,都是往世多劫修行的结果【洞山•禪師】开悟证般若注意事项记得平实导师曾经说过,开悟菩萨退转的原因有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葛格我在正觉讲堂上课已经超过九年半了,明年四月就要满十年!这十年来我认识很多很多的证悟菩萨,应该有三、四百位以上(主要都是北部),当然很多是看过人但忘记名字,因为大家常常都会见到面!三四百位的证悟菩萨中,年轻人很少!当年二十几岁就证悟的那几位,现在超过三十岁以上了!最年轻证悟的就是《我的菩提路》第一辑的林明佳师姐,她大学时就证悟,现在应该也三十三岁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由此可知,听经闻法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听闻!所以我们应该要想尽办法空出时间来听平实导师的周二讲经4,就算您赚几百亿美元的生意也比不过遍满四天下的金银财宝吧!因此听闻平实导师讲经比较重要!几百亿美元对地球来说,不过只是一点点的财富!(全球一年的GDP—生产总值─是50兆美元左右)而且只能暂时享用一世。-----《次法-施论,戒论,之论,张善思居士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华严经》说:「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菩萨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罗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摄众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障碍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除恶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离憍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灭烦恼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舍诸见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拔一切恶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于善知识处,得一切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如来藏」实有之经典引证摘录【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阿含部《央掘魔罗经》【谓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如来藏不可得。】——阿含部《央掘魔罗经》【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解深密经》的中,世尊已经强调菩萨六度的六波罗蜜多,就必定得依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的次第来修习。也就是说,修习第五度禅那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第六度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这当然不是以修证四禅八定、次第禅观为修证内涵的外道凡夫们所能获致。他们所证的四禅八定境界,是不离色界、无色界的世间境界,本来就与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无涉,想要以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证得如来藏时,就是佛菩提的真见道,就是经中说的觉,就是证菩提、证真如。这时是真见道,算是真的进入内门修学佛法。以后就是相见道位的修学,直到通达了以后才能入地。可是证得真如以后,还要眼见佛性,那可是个特大号的瓶颈,这个瓶颈比明心的瓶颈更难通过,因为它很坚固,也很细小。想要通过这个瓶颈条件要很多,而且这个佛性是要凭眼见。所以大慧宗杲禅师讲眼见佛性时说: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