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极乐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摄受已证悟的菩萨或者是淳善的大心菩萨。西方三圣接引阿弥陀佛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说,如果有人用这种五雷轰顶的这种恶愿,事实上有人会因为说:我曾发过这样的恶愿,那我是不是离开会被五雷轰死呢?,事实上这是不会的。因为我们知道在所有的天神里面,有所谓的雷神,雷神也是天神,他是欲界的天神。欲界天的天神他是修十善业道啊!十善业道他是不杀人的。你说那为什么有些人他是会被雷击而死呢?那是他过去的业,而不是因为那个雷神生气!不是这样子。 三摩地

2018-07-20

佛陀曾对弟子们一再的告诫:五欲它会破坏种种修行上的事情,所以佛说这五欲就像五支箭;对于五欲的比喻也有许多,例如说贪着五欲,就好像用火来炙烧身上长的疮,只有让疮口越来越大;又如同鸟兽为了肉食会同类彼此相残;那五欲会烧人,就如同我们逆着风拿着火把;会害人,就好像我们的脚踩着毒蛇。而且要享受五欲之前,一定要花许多的心力和体力去追寻筹谋,得到的时候,时间 三摩地

2018-07-20

西方人对动作与运动、体操伤害有相当研究,如法国人布琅丁卡莱雪曼(BlandineCalais-Germain)、安德蕊拉摩特(AndreeLamotte)在她们的书中指出常弓背前弯的负担对骨盘可能的伤害如下:●骨盘退化干涸。●骨盘出现裂缝使减少防水性。●液体从核心由裂缝漏出。她们并言及腰痛(lumbago)、压迫到股神(sciaticnerves)及骨盘脱位(herniateddisc)等严重后果。(BlandineCa 三摩地

2018-07-20

不过无记这一个名词,现在已被引用来形容说,一般人打坐进入一种不清不楚而不自了知的境界。而原来所说的无记,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这样说来可能有一些笼统,举个例子来说一下。譬如说:杀生,这是恶法,因为它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正在杀的时候,有时候是因为仇恨心而起瞋,有时候是因为贪着众生的肉而起贪,那正在杀的同时,就让自己陷于贪与瞋的境界而有所违损;然后到了 三摩地

2018-07-20

那么为什么他会要念佛呢?当然不是因为无聊的缘故,而是过去世已修学佛法一段时劫了,今世听闻到了弥陀圣号,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只是再引起他念佛的一个因缘。换句话说,也许藉这个缘分再生起来求生西方的一个愿,进一步希望能够付诸实行而念佛的。这也表示说,某甲今世的福报是很殊胜的,才能够听闻到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可不要说,讲这个福报是很殊胜会不会太夸 三摩地

2018-07-20

乃至一个人商失败,他原来所拥有的财富也会离他而去,这就是娑婆世界。有时候你不愿意碰到的人他每天会出现,你又躲闪不掉,你不论是如何压抑自己的情绪,可是你看到他,心里面就产生厌恶、或是沮丧、或是失望。这些焦躁等等的心情,这些失落的心情会不断的产生,会让我们处在不喜欢的境界相里面,这就是怨憎会苦。你愈不想要遇到的人,愈不想要遇到的事物,愈想要躲避的境界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典上还有记载,有的时候乃是妙觉菩萨在兜率天宫,将要下生来人间示现成佛的时候,会先示现八种瑞相;那也有的典记载说,这个当来下生的妙觉菩萨,他在于处胎中满足十月将要出生的时候,会示现了三十二种瑞相。所以示现瑞相的情形是非常多种的。也就是说,佛陀八相成道的时候都有示现种种的瑞相,乃至说法的时候也有。八相成道的时候,从兜率陀天退下而下生人间,或者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看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里面有这样的开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来看看上品中生在典上是怎么说的,典是这样讲:【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佛说观无量寿佛》卷一我们看到这个,我们就知道:在上品中生的这个阶段,它主要是在摄受大乘种性的大心菩萨这些念佛人。虽然他不用证悟实相而转依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也受持、持守证悟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卷一我们进入到了上品下生的部分,上品下生的菩萨他的条件又比上品中生的菩萨简单了一些:他不必受持读诵大乘方等典,他也不必深解第一义谛的旨趣。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受持方等典,不需要证悟实相、亲见自性弥陀,也不需要深解,只要了解部分的第一义谛的旨趣;他不像上品中生菩萨要在知见上闻熏具足,他这个上品下生的菩萨,并不需要具足,可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念一下中品生的菩萨,佛在典上怎么说呢:【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 三摩地

2018-07-20

在宝池中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卷一我们看中品中生的菩萨,他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就是说他在娑婆世界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者声闻具足戒而不违犯。也就是说,虽然他是一日一夜,可是他是精勤的持戒,一日一夜执持出家戒律,是非常精进 三摩地

2018-07-20

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卷一所以我们知道中品下生的菩萨乃是这个众生,他虽然不持戒、闻法,但是他在世间的时候,做人该有的道理他能做到----他是孝养父母、行仁义,在这个世界做人基本的福德他有做到;如果不孝养父母,不行仁义的话,他是无法成就这个条件的。而且临命终时他是遇到善知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接下来,再进入下品生的菩萨,我们来看一下怎么说:【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毁谤方等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佛说观无量寿佛》卷一我们看这个下品生的菩萨,下品上生的菩萨乃是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看下品中生的菩萨在典怎么说:【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 三摩地

2018-07-20

典是这样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佛说观无量寿佛》卷一我们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要跟大家谈这个最主要是因为,有许多人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都会起一个疑问: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念佛一声罪灭河沙,那是不是代表著,念佛我只要念个一声,然后我把所有的罪业消除了,那是不是就代表了,我们今生所作的这些修行都已成办了,并且这一生所有的罪业都消灭了呢?乃至于我们就因此而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呢?正因为有这些质疑,所以我们觉得 三摩地

2018-07-20

更何况参加共修可得到别人‘他山之石’的验,及同修们互相的鼓励与劝勉。想突破您目前的状况,,建议您,排除困难参加共修吧。阿弥陀佛!末学jade99合十2、enis6699菩萨问:末学觉得自己障碍不少,每日的回向都会忏悔罪业,以期能减少自己的障碍,早日能与同修会共修。末学最近有在念宝箧印陀罗尼,(因其可以消业障)导师的书中只提到建议念的咒语有:大悲咒、楞严咒 三摩地

2018-07-20

成就定力之后,则应亲近真善知识或阅读论,学习正确的知见和参禅的方法,方有明心见性的可能。6、问:如果拜佛拜到想睡觉,可不可以加快速度?答:可以的。拜佛并不一定要非常慢,初学者可以每拜四十五秒钟,想作无相念佛深厚功夫的人,可以拉长每一拜的时间。看话头功夫很好的人,而求明心的人,每拜约四、五分钟;求见性的人内摄的功夫若是很强,会自然拉长每拜的时间。无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