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一些资粮,分成三点来说明:第一:是过去生已经修行了许多善根福德;那就是已经植众德本,广结善缘。此外还要修除高慢。植众德本,就好像在栽种功德树一样,一棵一棵去栽种。就是前面讲的三福净业,一样一样去做,一生又一生去做。不好的远离它,好的就去做。因为植众德本所以能同时广结善缘。广结善缘从过去生就结,今生还需要结。有的人很清楚的知道:“要找一个殊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在那里已经免除生死轮回的苦难,所以叫横超三界。也借著弥陀世尊和两大菩萨的愿力,和他们各种应化身的度化,可以很稳定的修行,直到究竟解脱。《莲宗宝鉴》卷六里有一段话:“盖一切人力量有大小,机智有浅深,所以行业不等。上上根智人,直下自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弥陀,此则是如来无住无依最上乘境界,万中无一也。其未能顿悟之人,须是谛信净土,一心念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一节:观像念佛法门之经典原文节录正修行的第二个单元,我们讲「观像念佛」。这观像念佛法门是从《大宝积经》卷八十九里面节录出来。现在念一段原文,让大家了解。《尔时,有一比丘于白迭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悉皆具足,持至大精进菩萨所。大精进菩萨见此画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象妙好乃尔,况复如来正偏知身,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尔时,大精进菩萨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观想念佛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谓的十六观而言。观经的十六观,后三观说的是上、中、下九品往生的事情,前十三观讲的是有相的观想。虽然讲有相的观想,但也说到第一义的部份。理修的部份,虽然没有几句话,但是如果有利根的人,观想到某一层次后,阅读到理修的这几句,仍然有可能悟入。所以在适当的时机,加上理上的修持,是观经事理兼备的特色。十三观的第一观---日观,是释迦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个时候心量已经非常广大,很清楚的观想成就,好像在看自己的手掌一样。这样观想之后,还要观想弥陀世尊连同花座花台,祂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朵莲花与花台。这左右两边的花座上面都坐有菩萨。在弥陀世尊本身的右边(我们看是在左边),花座上面坐的是观世音菩萨,另一边的花座上面,坐的是大势至菩萨。两位菩萨跟弥陀世尊一样的放光。而当我们这样观想三尊完成的时候,我们所观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一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的系念思惟念佛法门一、一般人说念佛,是专指持名念佛。如果有的时候,你的心念去思惟、忆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功德,有什么相好、有什么随形好;未深入念佛法门的人就会责备你,说你在打妄想。其实你没错,是他错了。因为我们在系念、在思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庄严、功德,这些都属于系念思惟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无相念佛就是楞严经中所述,第二十四种圆通法门---“法以人名”,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念佛,许多人在念,也知道佛有三身:化身、报身和法身。因为佛有三身,所以念佛的法门就有所分别,有念应化身佛、有念报身佛、有念法身佛。所谓念应化身佛可分二种:1、感应示现所见的佛。譬如:持佛名号,同时忆想著佛,这时感应所见到的佛形相,就是化身佛。2、应身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跟据《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段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量寿佛来时不是从某个地方来,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某个地方去,没有生灭,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仅仅是为了实现因地所发的大愿来度众生,所以在西方世界现出报身形像。由此可见,净土经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二节奉献给修学无相念佛者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行门第六目:张眼无相忆念拜佛第五个次第修成以后,功夫已经够了,我们可以睁开眼睛来无相忆念拜佛。在第二个阶段为对治眼根之攀缘,故请各位闭上眼睛拜佛,因为那个时候,尚无法对抗心的攀缘,现在工夫已经很好了,所以回来面对以前所不能面对的状况故睁开眼睛拜佛。闭起眼睛时心里容易攀缘一切法,妄想较多,拜到这个时候,心里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究竟成佛从明实相开始,经过事修的长远过程,和得到究竟解脱而成佛度众生的目的。如果念佛人能在这个世界就修成实相念佛的境界,往生后即可得到上品上生的品位。品位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花开闻法之后,所获得的境界就和这个上品上生的人所证得境界和功德不可相提并论。故一切发大心的念佛人,应当体究念佛。体究念佛可分成三个部份来说。第一个部份:无相念佛的功夫修成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二、知见不够,不知道自性弥陀究竟是指什么?一直在相上转,以为见自性弥陀,是见一个有形有像的阿弥陀佛,其实是错了,所谓“自性弥陀”就是指真如佛性,所以在体究念佛前应该研究根本的教典,知道五蕴空、世界空、五蕴无常、世界无常、五蕴无我、世界无我、不可久住,那么有人就产生怀疑说:我们是大乘佛法,为什么还要讲南传佛法?应该知道,南传根本佛法是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参究念佛,“体验”非常的重要,经过体验得来的才会真实,因此,不应当用语言文字在那边思惟;也不可以向色身,思惟心或意识上去探求,那是虚幻的;因为这一生过完了,它们统统不存在了。我们要探究的是永不生灭的“真如佛性”,而它没有形像、没有声音和语言文字,远离一切相,这时,如果没有功夫,就会落在语言文字里,我们必须从“一念不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现在这一个阶段讲的无相念佛,是已经明白什么是自性弥陀,但是仍然还不能够眼见,所以称为果地无相念佛。这个阶段的念佛,也可以称作真实念佛,虽然还在空的一边,但是已经真实了知真如,所以能够称为果地无相念佛。一个念佛人,他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以后,一心一意来体究“念佛是谁?”,或者体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这样用思惟观的功夫,不停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这个阶段已经有前面那一段体究的经验了,所以这次驾轻就熟,要见佛性就很快。体究的时候,应当以思惟观的功夫去审究“如何是佛性?”如果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具备,那么遇到真善知识的话,一言便了;如果这善知识已经明讲了而我们还不能见,就表示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还不够,应当要同时再修集各种福德资粮和念佛定的功夫。而在体究的这个过程里面呢,方向有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深入第一义经典。*修除性障及随分修学禅定。*修证十行位阳焰观。第三阶段*学一切种智真实正理--楞伽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参究末后句。*解悟末后句。*透牢关--亲自体验所悟末后句境界,亲见实相,无得无失。*救护一切众生回向正道。护持了义。修证十回向位如梦观。*发十无尽愿,修习百法明门,亲证犹如镜像现观。*修除五盖,发起禅定。持一切善法戒。亲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包括众所周知的:持佛名号、持咒、礼佛、供养、止观、持戒、课诵、抄经、阅读、解说、忆念、思惟、参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学佛之行、入佛知见、证佛解脱、得佛功德、乃至成佛,成就四种净土。是为广义的念佛。禅与净土其实密不可分。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源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此经乃是修定学禅者必读经典,简称“楞严经”。经中二十五位菩萨各述自己的修行方法,其后由文殊师利菩萨评论,认为对于此世界众生而言,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唯时至今日,去圣日远,而社会型态亦逐渐转变为繁忙多事的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 (原标题:03第二章禅净互通,禅净双修第一节禅净互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而,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所说的各自修行圆通法门,无一不是修定的法门。每一种法门都可以使人亲见佛性,证得理一心,乃至五蕴皆空的究竟解脱境界,所以叫做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种法门,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叙述的念佛圆通法门,此一念佛圆通章的全文,无一处说到持名念佛。自始至终,皆说“忆”说“念”,而不说持佛名号,念佛洪名。乃至于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