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谓菩提即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成三乘,《金刚》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即: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的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的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位或圣位菩萨乃至成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之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 三摩地

2018-07-21

其理论必须完全符合教圣言量,其实修方法必须有次第并且可以实证,实证的结果可以依比量及现量加以检验,必须通过圣教量的检验。3.若欠缺方,所言不论如何胜妙,终将只是画饼充饥;若欠缺完整理论架构,纵有实证,亦只是入门而无法悟后胜进。讲记:最后,平实再为大家特别叮咛的是:人间佛教的正修行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即是诸位常常在中读到的四个字:趣法次法──平 三摩地

2018-07-21

然反于此者,则是有些出家人于佛智,不生信受;宁可信乎学术界之异说,互相引非义以为义,谬圣义而以为当然,于修证付之阙如,于诸典不能通达,无能晓窥如来意旨,徒以口舌论义而为盛事;若真能说然不能行处,则无可怪哉;以佛法修证,非是一生可期,如何可以娑婆恶世众生而作希求?然诸众法师既披圣衣,发心出家,当非为名闻利养,当以为有真佛法可以追求,当以为佛法真正无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令急求解脱出三界者,令其先证解脱果——二乘菩提;证解脱果已,方信佛语真实无虚、佛法真实可证,乃敢回心大乘,修学别教之佛菩提果——无生法忍一切种智,以慈悯及智慧善巧故,佛于唯一佛乘,一分为三,遂有三乘菩提之异同,然实唯一佛乘,无二无三;如此方是《法华》终教之真实义。《大萨遮尼干子所说》卷二:【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 三摩地

2018-07-21

在这部中,世尊略说了以后,舍梨子尊者详细解说四谛八正的内容,可以说是钜细靡遗了;对观行的方法也很清楚的说明了,剩下的就是读者实际上加以如理作意的观行了!这正是读者自己应该要作的事情。如果您真的想要取证解脱果,想要确实证得初果的解脱,乃至二、三、四果的解脱,那就如实观察八苦、三苦吧!那就如实观察五阴、内六处、外六处、六识、六界的虚妄吧!如果依照八正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学人发菩提心远较二乘发出离心殊胜,《称赞大乘功德》载,佛言菩萨哀愍一切有情于生死中轮转无救,初发无上菩提心时,一切天、人、阿素洛等皆应供养,已能映夺一切声闻、独觉极果。二、见道不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皆有见道、修道、成道之过程。声闻、缘觉所修解脱道的见道是断我见,二乘人见道已,复修道断除我执,即能成道。菩萨所修佛菩提道的见道是实证第八识 三摩地

2018-07-21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三摩地

2018-07-21

……尔时十方无极佛刹一切大众,闻佛说璎珞中六入法门,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还归本国……所举中,佛已讲得很明白,一切信位菩萨无不是要于十千劫中行十戒法,才能进入六入法门中之初心十住心,而此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之六入法门,是十方诸佛自性清净能够完全显露、无有遮覆之佛道修 三摩地

2018-07-21

七住真见道位起,能于三乘诸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因果分、修差别分及三学分,是此十一位中修道,即是唯识行也。五者究竟位,谓具足果地智及果地断,究竟无余,故名究竟位,即是唯识果也。此谓:若人不依别教唯识五位,修学真实唯识虚妄唯识二门满足者,不能成就究竟佛道;此二门则 三摩地

2018-07-21

而明心之后的菩萨,依循著别教法门,修证如来藏的人无我智,并且转修《楞伽》、《解深密》当中的法无我智,就会渐渐由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而进入初地;再依如来藏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诸地的无生法忍,以及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次第再由二地、三地地地增上,一直到十地,乃至等觉位、锚点妙觉位。在最后身菩萨位的时候降生人间,成究竟佛的时候,在如来藏当中所含 三摩地

2018-07-21

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楞伽、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四缘、四涅盘、二种无我、诸地地相、四智圆明等;在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菩萨如是 三摩地

2018-07-21

后闻佛说大菩提道,乃又回心大乘、进修佛菩提道,由明心之七住位证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不起自满之心,进修诸地所学之一切种智而起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能断尽思惑而不断之,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向诸地进修。从此以往,开始进断分段生死之习气种子,并进修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地地增上:至初地满心时能取慧解脱果而不取证,至三地满心时能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十信位,就是十种长养佛法信心的阶位,也就是听闻佛法的开示能够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的阶位;这样的阶位要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对佛的开示具足信心。从这里可以看出,要培养对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的人,利根的人只要一个大劫,可以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行,钝根的人则需要一万个大劫才能转入十住位。但是,不论是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都 三摩地

2018-07-21

乃至于化道既圆将入涅槃时,又于遗教中,三唱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问者,可以赶快发问,由此可以看出四圣谛在佛所说法中的重要性。所谓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云:苦谛苦义,乃至道谛道义;是如是实,非不如实;是无颠倒,非是颠倒;故名为谛。又彼自相,无有虚诳;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 三摩地

2018-07-21

战祸连年之后,承平四十余年,民众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发展济。富裕闲暇之余,开始有文化活动,追求心灵生活。若有菩萨未离隔阴之迷而再来人间,不能满足于世间文化活动,必向哲学、宗教、佛学……等领域探索,追寻宇宙之实相、生命之本源。而哲学不能补思惟之弊,科学不能济物化之失,神学不免三界轮回,佛学不免意识流转,禅学不免空谈之讥。唯有禅法(佛之, 三摩地

2018-07-20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了:“真佛不说法,住世示现的都是假佛,那我们学佛做什么?所以那个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刚》里面世尊又讲:“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为什么?如来真实法身无说无示,祂不说法,由庄严报身为诸天说法,由应身化身为人间的人来说法。净土宗的《莲宗宝鉴》所讲的“离相念佛三昧无住法门”,是讲实相念佛; 三摩地

2018-07-20

”奇怪了,怎么不会念呢?嘴里都已念出来了,还说他不会念,就有这样的人。那我们告诉他说:“你只要把‘阿弥陀佛’四个字一直讲下去,讲的时候你心里面一直想著祂,那就是念佛嘛。”“喔!那我会了,那很简单嘛!”“对嘛!很简单。”只有一种人不会念---特别聪明的人不会念。因为他认为这是那些愚痴的老婆婆和不认识字的老公 三摩地

2018-07-20

弥陀世尊成佛以来,已十劫了,将来还要住世无量无数劫,才会入灭,所以叫无量寿佛。另外我们要相信弥陀有四十八个大愿,相信了弥陀四愿的话,才能够接受有九品往生。不相信四愿,就不会相信九品往生。如果相信九品往生,就知道弥陀世尊摄取一切众生,只要众生有信、有愿、有行、愿意去,祂一定会接引;就会相信:“念阿弥陀佛,必定可以生极乐世界。”在大宝积 三摩地

2018-07-20

《观无量寿佛》说:三福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的正因。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往生极乐世界,要求品位高升也不能离开三福净业。而功夫系指定力。由定力的助益,可以让我们发起智慧,可以究竟涅乐。成佛不但要有慧力,也要有定力。有慧无定不能成佛。所以定力是成佛的舟乘、船筏或是车子。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三摩地

2018-07-20

但是念佛已念了十几年,甚至长达廿几年,到今天问他一句:“你念无量寿佛要求生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啊?”这一问,你看我,我看你,叫做“个个有希望,人人没把握”。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功夫不够,真正精进的持名念佛人,有的信心百倍;因为他念到心里面时时刻刻都有佛号在。这叫持名念佛三昧。睡觉的时候在梦中,佛号也不断;醒来第一个声音就是心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