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根据末学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起,分别于台北市某金融机构佛学社之禅修道场及石牌陈居士伉俪所设之禅堂,对三十位共修者所讲述之经验:于六周内修成者有二位。其后陆续有人修成,而以石牌共修者为多,其故在于如实修行。虽然他们学佛较晚、体会较慢,而以信心充满,虚心修持,亦于三个月期间修成。其后复有数人因听闻此念佛圆通法门解说之录音带和阅读“谈无相拜佛与无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说楞严经,目的在教人们修楞严大定而证五蕴空,得究竟解脱,是故先说究明心性的知见,七度徵心,了不可得。然后令二十五位菩萨各自叙述修持楞严大定的圆通法门,再命文殊师利菩萨评论。最后世尊再说明五蕴区宇及证空之境界。若是持名念佛,但凭修行者一心不乱的信愿行力,往生净土即可,不必从究明心性开始,不厌其烦地说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之区宇及证空之境界。而世尊不但殷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以上摘录道信禅师的话,目的在于去除或降低行者对于色身、名号、声音、妄念的执著。世间多被贪、瞋、无明等三毒所遮蔽,以致不能亲见佛性,因而贪于色、声、香、味、触,或贪于财色名食睡;常不能恭上敬下。稍不如意,即大发雷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载:“……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故一切凡夫,欲修净业,往生西方极乐国者,均需具备如上三福净业。修持此一通净、通禅、通密之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二节拜佛之要领行者已经三归依,并且学会拜佛之动作后,练习纯熟。每日早晚在家中拜佛,每次十至二十分钟。拜佛时不需佛堂,不需佛像,仅需清洁处所,无人打扰即可;诸如书房,无人的客厅,乃至收拾整洁的工作房、卧房均可。若家中设有佛堂、供有佛像则更佳,每日早晚上香后,便可礼拜十至二十分钟。无相拜佛:拜佛时,动作极缓慢,不贪多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初心学佛者若不经由此种拜佛方法的锻炼,欲成就无相念佛法门,相当不易。亦不可排斥礼拜佛菩萨之修行法门,当知世尊与诸大菩萨之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至诚顶礼,必有大利。又:学佛人最忌慢心,礼拜佛菩萨,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间礼拜,最能消除慢心,于道有益。一般人往往执著佛菩萨的形像和圣号。若无形像和圣号,就不知如何念佛了。末学在前面已经引述过道信禅师的话:&l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此每日不断练习,努力不辍,经过一段时间,佛号渐渐地不再出现。但有时稍失注意,仍会出现佛号的第一个字。行者应当在每天早晚拜佛时全神贯注,才能去除它。至于攀缘心强而又固执的人,在拜佛时虽未出现佛号,却常常会出现一个“佛”字。这是一种根深柢固的习气,必须常常思惟“佛号不是佛”,“佛”字不是佛;乃至必须于中深入思惟,才能去除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并于日常生活中及修学佛法、阅读经典、及解脱境界,得到许多功德受用。此即禅净双修,由念佛而入理。此德受用,说之不尽,已非本书所欲叙述之范围。仅此略示,欲冀行者欣求之心尔。此时便知道信禅师为何说道:“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眠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徵,即看此等心,既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注释<<<注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示:下品三生系摄受不谤大乘而造众恶之下劣凡夫,以佛之方便力,使入大乘菩萨位。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下,以凡夫贤圣杂处故,名凡圣同居土,此是下辈生想。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这个阶段已经有前面那一段体究的经验了,所以这次驾轻就熟,要见佛性就很快。体究的时候,应当以思惟观的功夫去审究“如何是佛性?”如果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具备,那么遇到真善知识的话,一言便了;如果这善知识已经明讲了而我们还不能见,就表示自己的福德因缘和功夫还不够,应当要同时再修集各种福德资粮和念佛定的功夫。而在体究的这个过程里面呢,方向有一 | admin 2018-07-20 |
![]() |
第一目见地正受见地的正受,我们要引用《大宝积经》卷二十一:“已离身见,是则名为,被大甲胄,乘于大乘。于彼际门则无所执。过三际已,以安乐乘,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实相念佛的人,他已经离开了身见,不以色身为我,不以五蕴为我,离开五蕴身,这就比如他身上已经穿著大甲胄[zhòu],也就是他不被一切魔、外道来坏他的见地。因为真如佛 | admin 2018-07-20 |
![]() |
现在这一个阶段讲的无相念佛,是已经明白什么是自性弥陀,但是仍然还不能够眼见,所以称为果地无相念佛。这个阶段的念佛,也可以称作真实念佛,虽然还在空的一边,但是已经真实了知真如,所以能够称为果地无相念佛。一个念佛人,他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以后,一心一意来体究“念佛是谁?”,或者体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这样用思惟观的功夫,不停的 | admin 2018-07-20 |
![]() |
九品往生一览表依《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整理 修学资粮往生瑞相见佛闻法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 | admin 2018-07-20 |
![]() |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一云:【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今见有百岁者,皆故世宿命不杀所致。乐死不如苦生,如是分明,慎莫犯杀。】(《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世间,如果能够慈心不杀的话,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为什么说是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面说的非常。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生灭的,从头到尾学的都是生灭,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事情,从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统统都是生灭的法。生灭的法是不是呢?生灭的法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弥陀世尊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将来还要住世无量无数劫,才会入灭,所以叫无量寿佛。4、信弥陀有四十八个大愿相信了弥陀四愿的话,才能够接受有九品往生。不相信四愿,就不会相信九品往生。如果相信九品往生,就知道弥陀世尊摄取一切众生,只要众生有信、有愿、有行、愿意去,祂一定会接引;就会相信:「念阿弥陀佛,必定可以生极乐世界。」在大宝积经里面,世尊这样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就像说我们这个世界,因为并不是非常的殊胜,所以有人就很难想像净土五经里面所说的这些境界到底是不是真的。譬如说有人看到净土五经里面说:西方极乐世界常常三时会降下天花,然后遍满大地而且非常柔软,而且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自然这些天花又会消散掉,都不需要人工人力去打扫它,有人对这个境界也觉得说这样的境界确实可能吗?事实上在我们这个世界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为什么说是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经典里面说的非常。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生灭的,从头到尾学的都是生灭,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事情,从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统统都是生灭的法。生灭的法是不是呢?生灭的法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具足众戒,我们已经说了三归依戒,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的戒法。譬如首先要跟各位介绍的就是五戒,这五戒可以让我们保得人身,而且这个五戒,虽然我们不学佛也同样要持守,因为这个五戒它是属于世间、人间里面,建立人间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五戒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首先我们要说不杀。因为我们人间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和乐相处,不应该互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