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叫作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卷十二云:【世尊!佛法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过一切法故。世尊!如实说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一切语如实故。世尊!自然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一切法中自在故。世尊!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种智故。】这段意思是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 三摩地

2018-07-21

须摩提长者:佛云︰……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这个已是落到第二句了。如果是第一句,譬如有位禅师问云:你是那一国人?我是朝鲜人。禅师说:你正要离开朝鲜,准备上船的时候,我就该给你一棒了!那并不是说禅不可说,而是说禅是个密意,不能明说,因为明说会害人。这意思是说,禅并不是在语言上,也不是在文字上,当然更不在刚刚这一则公案的这一个指头上。可见要会禅呀,真是难。那么禅究竟是什么?禅,它的本质并不 三摩地

2018-07-21

《佛说不增不减》云:「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大乘起信论》中说证此本觉者方名始觉(初次证悟)之菩萨,由此证知:亲证如来藏者方可名为真实开悟者,除此绝无般若之开悟。则未证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法身-真如)者,既无本觉智,必非真实开悟者。佛于诸多典皆向佛子开示唯有 三摩地

2018-07-21

其实你如果看佛,你就会发现佛在说法的时候祂会问阿难啊、须菩提呀或者说舍利弗啊,那么既然祂能把祂的名字都叫出来表示祂是有分别,并不是没有分别。所以,其实触而不分别并不是要把觉知心修到触而不分别,如果想要把觉知心修到触而不分别,那么这是错误的修法。当然触而不分别的心其实也有,在五遍行当中、五别境当中都有触而不分别的心,在未到地定当中觉知心也是触而不分 三摩地

2018-07-21

古德之修行,也只是以自己所亲证现前观察所得之根本无分别智照了一切境界的虚妄无实,于历缘对境中以此根本无分别智截断五欲六尘之攀缘、贪爱与执着,就这样长养法身慧命历三十年、二十年而极为纯熟,我见、我执烦恼都不在了,想要超出生死也就不困难了。这事主要还是在于能够着力于意识觉知心如实的习行自心如来之无我真如法性,并不只是空谈高论就可以做到的。从克勤圜悟禅 三摩地

2018-07-21

悟得深的人,在悟前多半已依相似般若的观行,得到明显的解脱功德受用,悟后更形坚固,没几个月就通达般若与禅门公案。由于所悟真实,能以般若与禅门公案印证无误,任何人都无法动摇他对的证信。其悟前所修相似般若的观行,更因悟后证量分明,不须要特别作意,即可随时安住在般若正观之中,得大受用,道业一日千里,远胜悟前。如果悟前的观行功夫不很扎实,悟后应该补修观行 三摩地

2018-07-21

《优婆塞戒讲记》第五辑息恶品第十六【[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讲记(前略)......再来观察: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诸位想一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 三摩地

2018-07-21

─平实居士─----------------------------辨正3、《楞伽》云:「意识(离念灵知)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此段文句显示出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乃易起易断之法,故与分段境界相应,不离分段之境界。举凡有境界法,皆必分段生灭,而离念 三摩地

2018-07-21

」炷香点燃了,火刚熄,烟才刚升起,他就已舍报走了。但是九峰禅师却抚摸首座的背,同时说道:「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所以首座虽能坐脱立亡,看来似乎已生死自在了,但是却仍然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云:「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二乘菩提的修证者能出离三界生死,是依二乘菩提之智能而断我见与断思惑而得,与禅定并没有关系,所以有慧解脱的四果人。若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只好说,真悟者,不当如是说,或是说,不方便如是说,因为证悟者一开口,就是动见观瞻,惹人注意,如果随时随地都是方便语句,虽然能够建立当时听法者的信心,但还是会阻碍未来的如理说法,六祖和圜悟大师的方便语句不必再提,前已提过,然而实际上,祖师总是有是后再续说,只是听者不懂。如六祖说:「一悟即至佛地」,但在它处又说:「终身而不退 三摩地

2018-07-21

等到这世界继续过个几千年,这个已不是秘密的时候,机锋会被「唾弃」。甚至有的人还拼命地去猜想机锋之间的对应要如何理会,作这样的余事;实际上,以前日本便出过这种书,当然曾翻译成为中文,一二三在很年轻的时候便看过了,里面还详细地讲解每一个机锋要如何响应,当初对于禅宗不置可否,看看便不理会;如此的书籍对于只想要答案而不想要参究,只想要结果而不想要真的学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正觉弘法将近二十年来,过三次严重的法义质疑、检验,也过各大道场十余年来私下不断的寻找法义过失而不可得。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义,既已证明是依照三乘菩提诸所说的法义而实证、弘扬,各大道场都找不出本会的修证及所弘扬的法义与教不符之处,又都已承认自己的法义与正觉同修会不同,这已证明他们的修、证都是不符教的,才会与正觉的法义不同。─正觉同修会─禅 三摩地

2018-07-21

楞严说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了不起了,但是下一句话,「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还是意识心所感受的法尘境界,不论是这法尘境界都么殊胜,有光有影,有宁静,有自在,有不执着,有平等慈悲,有菩萨,有空,有虚空,有念,无念,这些都还是法尘,还是在意识心的分别所知境里面,所以只是这三界中的相貌是认取,这还是境界相,不能算是实际理地!真心是从本以来 三摩地

2018-07-21

开悟的方式有多种,譬如阅读典或善知识的开示也可以悟入,称之为藉教悟宗。诸种悟入的方法,以禅宗参禅的方式最为迅捷。学人欲参禅开悟,需先行建立禅法的知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学人在参禅以前,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才容易悟入。(一)要有信心,自信参禅能开悟很多人不相信末法时期有人开悟,这也是一种慢心——卑慢。慢心的消除至为重要,龙树菩萨云:汝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打閞天窗说亮话,明心之后更惶然:“我明心了以后,到底生要怎么了?死要怎么脱?”所以许多人想要知道生是怎么生?死是怎么死?那我们以前在《瑜伽师地论》中都已讲过了,虽然有一些深细的地方受到警告而不能讲,但毕竟也讲了很多了!悟后如何了生脱死,也讲了三、四个钟头。所以证得如来藏之后,生死就了了吗?也不尽然!理上是了了,事上还没有了! 三摩地

2018-07-21

禅就是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的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中讲烦恼即菩提。所以对恼不应当放下,不应当不迎不拒,不应当除断烦恼,反而是要投入烦恼里面去,因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于烦恼当中。参禅的人对烦恼不应当畏惧,应该在烦恼所 三摩地

2018-07-21

病是很多人都历过的,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历过,没有人不曾病过;很多人修学佛法,可是修学了佛法以后,他们在疾病当中有没有去探讨过:我这个病是从前世来的,因为前世累积了许多的烦恼,也因为种种的不如理作意,以及邪知邪见的熏习,所以产生了许多的妄想颠倒,就从往世的妄想颠倒及种种烦恼中生出了这一世而有这个病。如果不是前世的妄想颠倒与烦恼,今生不会有这个人身,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中说不住无为、不尽有为,这正是如来藏全面体性的写照──心体虽有著清净无为的体性,但却不会住在其中成为无有作用法的空无;祂还有著不尽不断种种无漏有为法的体性,只是这一切的有为法不是一定都在三界六尘世间。所以,从这里来看:菩萨明心后如果只转依如来藏的清净空寂体性,其实是有所偏的!或者说这样的明心菩萨是还有著三界六尘的执著──深层意识还执著于三界六 三摩地

2018-07-21

见道明心是打开成佛之道之大门,必须精进求证成佛之道,诸论依唯识五位而作分别,唯识五位略述于下: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信不退故,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