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开示:每一位有情都有一个唯我独尊的真心,祂可以让众生智慧到彼岸的一部经。这部经可以让学人成就三乘菩提,那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声闻菩提,乃是声闻人所觉悟的法道。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般若经是依如来藏而说,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只认为般若经讲的就是空,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所以你不要执着这个世间法。其实不是!般若经讲的空是在讲如来藏,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等一下我们就举一些来说。般若经大家听过的经,或者是说平常你在作课诵的过程当中,你会去把它拿来课诵的经,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一个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须摩提长者经:佛云︰……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4意思是说:还没有证得唯识真如法性的人,在修学增上慧学时,应该先在心中建立一个好像存在的东西,名为真如,假名为真实唯识之自性,然后求证之;但因求证之时仍未实证真如而不能现观万法唯识的实相境界,所以仍然未离开有所得的境界,以此缘故而说不是真的已经住在唯识性中。这就是说,大乘见道的实证者,在见道前应该先作加行位的修行,先在心中建立真如心真实有的正见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楞伽经》疏:佛子欲出三界,但断一念无明即足;欲求成佛,则必须加修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例如,当热恋中的少年男女看到心仪的对方时,为何不待意识思惟,内心早已小鹿乱撞?当这对男女看到与双方感情有关的事物时,心律为何会加快?当双方将赖以传情的通话时间,相约固定于每天的某一时段时,为何每天时间一到,不待电话铃声响起,已是千头万绪、心中澎湃不已?这一切都在说明:「你已经被爱情制约了。」说明白一点就是:「你已经成为爱情的俘虏了。」当一切与双方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经论中说,第七识内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恒以第八识为境。而第六识以六尘一切法为境,既然各有所缘之境,而第七识如何将第六识分别之境加以思惟决定?此只是第六识相应之思、慧等心所于第六同缘之境上,另起思惟抉择之心所而已,称不上是第八识之作用,以第六识与第七识所缘之境不同故。另第76页谓有谓第六识分别六尘境界,第七识于中取舍作主,此乃不知第七识之所缘境者。末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除了过去世已经开悟的菩萨之外,一般部分是起贪而入胎的,他们贪这一世的父亲或是这一世的母亲而入胎。而如果是因为起瞋而入胎的,那就会到阿修罗道去。可是阿修罗道中也是不离贪的;阿修罗道遍于其他五道,所以有时候不讲六道,而说五趣众生。也就是说,他们受生到五趣中而成为心地凶猛的众生。再回过头来说,这些已经入胎将开始下一世的有情众生,他们刚入胎的时候,有没有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你看开善道谦禅师,在奉大慧之命送书之路途中悟得,不是在时以一念不生为悟;元侍者助道谦证悟后,半途折回寺中,也不曾先向大慧禅师禀告(因为那是侵犯和尚职权的重大违规事情,不宜言之),然而开善道谦方才回到寺中,初见之时,妙喜一见就知他已经开悟了,就说他这次回来不同于以前了;何尝须要入室三、五遍而长时间检视一念不生境界之稳定与否?当知宗门之悟,绝非离念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日七夜勇猛精进没有睡眠,因此就导致了双眼失明;世尊哀悯他,于是教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很快的尊者就得到了天眼,观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由于睡眠心所能令心识昏昧,会障碍修行者修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经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科学家说,经过我们人脑的解剖之后,发觉其实我们觉知心没有存在什么相貌。因为我们的头脑里面的这些功能的运作,其实都是要靠胜义根,就是头脑的存在而运作。如果有人帮我们上了药,一,其实我们的觉知心完全灭了。譬如有人去手术,只要师帮我们上了麻药,我们一下子马上都无所觉知,那个时候还有什么心相可言呢?同样啊,我们的觉知心,也是因为大脑的各个区域的功能的运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依《华严经》五十二阶位次第修行之戒慧直往菩萨,未入三地前皆不修禅定及五神通,乃至三地满心中,悉无菩萨摩诃萨意生身,亦无轮宝,须至三地即将满心时方有;唯除曾于初地满心时得佛加持者。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九地满心菩萨于此三种意生身,得同时俱现,各行其用;或从佛受法,或度有情。八地住地心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眼识上一秒钟所看到的东西,已经和这一秒不同了,这一秒看到的又和下一秒看到的不同了。不信的话现在我们还看得到东西,下一秒钟把灯关掉,是不是我们看到的影像就完全不同了?在每个剎那进入我们眼球的光其实都不同,所以当然所生起眼识的内容,也会跟着一直在变化,所以眼识的本身也还是像这样子蕴集而来的。这样讲可以了解了吗?所以佛法中,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识叫作识蕴,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经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说,三果以下之圣者,仍须多分或少分以意识心压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烦恼不现行,有时也仍有部分会现行;这样用压抑的方法而使烦恼不现行者,就称为择灭无为。意思是说,仍需有所简择方能灭除三界有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的修行,由于进断烦恼障,已经能够使身口意之恶业自然不再现行,也能使七转识之现行能够清净;不像有学圣人必须经由意识心之简择,而后才能灭除轮回之身口意因,所以名为非择灭无为。这样的非择灭无为,实际上是依自心如来藏而施设,因为其体即是自心如来藏,不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建立非择灭无为法;然而这个第八识之清净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