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大方等无想卷第二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云初分大众健度余善男子。有大云总持大海三昧大海。如来法印诸佛法城。法界甚深常住不变。不可思议常乐我净。善男子。若有受持书写读诵解说之者。则能破坏众生烦恼。断除一切贫穷困苦。若遭饥荒谷米勇贵。读诵是则得丰壤。若时焰旱天则降雨。若有饥虚渴仰法食。读诵是则得总持甘露法味。若欲具足大神通者。当受是。欲雨法雨润 三摩地

2018-07-21

大方等无想卷第三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云初分陀罗尼健度第三尔时大云密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未入如是方等者。当知是辈犹如盲聋此中有三十六种不退智宝。无边心行意入陀罗尼门。即是一切诸法初门。唯愿如来。为是等故广宣分别。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分别解说。此中有诸佛菩萨不退宝轮藏陀罗尼门。此复有诸佛菩萨大云不退清净 三摩地

2018-07-21

大方等无想卷第四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云初分如来涅槃健度第三十六于是众中有大梵王名曰健行。持诸供具供养于佛。合掌恭敬右绕三匝。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白佛言。世尊。大乘典凡有几种三昧总持。所修行道秘蜜之藏。乐说无碍如来境界。国土世间复有几种。如来大慈怜愍一切。故我今日敢生此问。愿二足尊哀矜宣说。说已我当顶戴受持。时有天子名无尽意在大众中承佛威神。即 三摩地

2018-07-21

大方等无想卷第五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云初分增长健度第三十七之一尔时南方有诸天子其数无量。从黑山中来至佛所。以诸香华幡盖伎乐供养于佛。头面作礼右绕三匝白佛言。世尊。如来今日说是典。南方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尊亦说是。世尊。如是典名字何等。善男子。如是典凡有三名。一名大云。二名大般涅槃。三名无想。大云密藏菩萨所问故名大云。如来常住无有毕 三摩地

2018-07-21

大方等无想卷第六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云初分增长健度第三十七之余佛言。善男子。勿作是语。如来常所化众生身。是名化身。世尊。其义云何。世尊。如佛所说住是三昧则得法身。云何复言是变化身。如来法身。若为教化作杂食身。云何此身非虚妄耶。真法身者。云何复作杂食之身。若作食身是义不然。佛言。止止勿作是语。住是三昧菩萨摩诃萨。若有化身是名幻身。世尊。何故颠倒以 三摩地

2018-07-21

大般涅槃序后秦释道朗撰大般涅槃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易虑。教弥天下。而情不在已。厕流尘蚁而弗下。弥盖群圣而不高。功济万化而不恃。明踰万日而不居。浑然与太虚 三摩地

2018-07-21

大般涅槃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中。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是四种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云何名为具烦恼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仪具足建立正法。从佛所闻解其文 三摩地

2018-07-21

大般涅槃卷第十一 现病品第六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已免一切疾病。患苦悉除无复怖畏。世尊。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贪欲嗔恚愚痴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病-丙+习][病-丙+习]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背满腹胀。颠狂干消鬼魅所著。如是种种身心诸病。诸佛世尊悉无复有。今日如来何缘顾命文殊师利而作是 三摩地

2018-07-21

《般若波罗蜜多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shè]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三摩地

2018-07-21

前面已说明《心》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心》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心,也称为空性心;第二个重点:空性心借着种种缘而出生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第三个重点: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也解释《心》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指:破参明心的菩萨,现前双照真心本来自在以及五蕴皆空,并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因而度了一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谈《心》下一段: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解释如下:舍利子!诸法是空性心所出生的法相,它从本以来不生,所以未来也不会灭;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有污垢;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有很多佛弟子们对于这段产生疑惑,因为他们知道诸法本来就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怎么会是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谈《心》下一段: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色蕴存在,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存在;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存在;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存在;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 三摩地

2018-07-21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今天继续《心》下一段: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说明如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心》才会开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今天继续《心》下一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心》)说明如下:菩萨依所亲证的真心,及转依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来修行,心里不会有种种罣碍。因为没有罣碍的缘故,心里不会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原始佛教的四阿含诸中,固然说无我法,可是又处处说我;把这个我有时候说为涅槃的本际,或者说为诸法的实际,说为如,说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或者说为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或者说为有分识,乃至于《阿含》中也有直接称之为我的。而大乘般若诸中,则称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并且说这个心是实相心,说这个心从无 三摩地

2018-07-21

一个人究竟有几个心?现代科学家把人类的心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层次,您可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吗?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我们每个人都有八个心,在佛里,这八个心通常被称为『八识』。『识』是指能够认知的功能:眼识是视觉功能,能分辨色彩。耳识是听觉功能,能分辨声音。鼻识是嗅觉功能,能分辨气味。舌识是味觉功能,能分辨味道。身识是触觉功能,能分辨身体的各 三摩地

2018-07-21

比方说,五阴十八界就已函盖了一个有情众生他所面对所有的一切法,都函盖在五阴十八界里面,所以我们把它叫作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呢,就是从这个咒语里面可以衍生出无量的义理;比方说,五阴十八界接下来谈到的涅槃如来藏,那这个五阴十八界里面跟涅槃如来藏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从这个咒里面如果能够适当地持诵并且了解之后,也就能够对佛法的义理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我们说〈正 三摩地

2018-07-21

其实您只是今生没有体验过,过去世也许曾在别的世界体验过了;也许是在极为进步的科技世界,甚至发明一种让您处于无重力状态科技,让您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真的很难想象的啊!那就是说,无量世以前,每一个人都曾历过很多的高科技的享受,或者是曾遭受过科技后遗症的荼毒,都曾亲自历过。不然的话,人怎么可能发明出科技用品来呢?发明一切科技生活用品 三摩地

2018-07-21

马鸣菩萨说:【是故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大乘起信论》卷1)而所谓的妄念之相,其实所说的就是我们众生的虚妄想,这个妄念的无相,指的就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虚妄想,完全灭除了。也就是说,众生对于法界实相到底是如何?为什么会有我们这个器世间?为什么会有我们众生?为什么会有我们这样的生命现象?其实这是法界里面最大的一个秘密, 三摩地

2018-07-21

复次,如彼所言:【【但《成唯识论》中却明示初地菩萨方才「见道」,而斯六、七二识方才「转识成智」,与萧老师建立实有极大出入!】】然而成论所说六七二识之转识成智者,其实始从「前真见道」之时,已开始转生,已开始出现,非不现行运转也!但却要待通达位之初地入地心中,方才下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未到通达位时,皆犹尚未满足下品二智,是故论说「前真见道位得根本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