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想要扮演一位成功的父母,除了从书刊、报章、杂志上不断吸收教养子女的原理、原则以外,更必须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经验,并且随时的审视、检讨、修正、调整,使理论与实际能够紧密的配合,建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态度,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从佛法三世流转、因缘果报的角度来了解,家庭眷属互相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想想看:在这无尽的生死轮回过程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这个过程,无形之中已经滋长了慈悲心、孝顺心,因为这些虫儿,可能是我累劫的父母师长呢!每天早上浇花时,就会注意花草枝叶吃光了没?是不是该让虫儿搬家了?关心它们食物是否缺乏?就像关心父母或儿女有没有正常用餐一样。杀生与吃素一般人视「杀生」为当然,以「当然」故不觉杀生为「恶」末学某日与友人等,顺路到深坑的素食店用餐。就在进入老街前的桥上,看到有人在桥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实如来藏(4)──从取精生子和自由主义谈起栗子鼠在这一系列的文章里,谈到的虽是佛家,但是第一义谛因为是宇宙人生究竟的实相,因此当然也与世间法相通,举凡有关生命科学,神通,命运等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其实在了悟第一义谛--真实如来藏後,都会升起殊胜的般若智能,去慢慢了解这些原属世间法上的学问,到底可以发展到什麽程度?或是如何进修神通,如何改变命运等,是故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慈童女就对母亲说;『既然父亲能够入海采集宝物,那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入海采集宝物呢?』母亲看到儿子这么慈悲仁爱且孝顺,认为他不会离开老母出远门,因此就开玩笑说:『你也可以去啊!』慈童女听到母亲的回答,以为母亲已经同意让他离开,于是就纠集伙伴准备入海。当一切入海所需的器具都准备好了,在向母亲辞行要出发时,这时候母亲才说:『我就只有你一个孩子,应当等待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的朋友以及她已经上大学的女儿一起去看望她的妈妈,看到祖孙三代依偎在一起,心中温暖感动。我劝她母亲好好念佛,别的就不用担心记挂了,相信佛菩萨自会冥佑,将自己全部交给佛菩萨就好。同时心中一直念佛,祈请佛陀慈悲护佑加持她母亲早日康复。晚间吃饭时,朋友告诉我,她的母亲一直挂念她和几位兄弟,虽然大家早就成家立业,自己的孩子都上了大学,但母亲还是将自己当做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一天,慈童女经过一座山,遥见一座琉璃城,有四玉女,拿四如意珠前来欢迎。后来又经过一座颇梨城,有八玉女拿八如意珠前来欢迎。又经过一座白银城,有十六玉女,拿十六如意珠前来欢迎。之后,又经过一座黄金城,有三十二玉女,拿三十二如意珠前来欢迎。最后来到一座铁城,并无玉女来迎,待慈童女入城后铁门便关上,城中有一人,将自己头上所戴的铁火轮,放在慈童女头上,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便替先生解释,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母亲摇头,外面哪儿有家里好,外面饭菜贵不说,也不卫生。再说了,哪儿能不来家呢?来家才显得亲。然后,母亲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同学们带回家来聚一聚。我们拗不过她,答应了。先生分别给同学中几个关系最亲近的老乡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周末来我们家。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下午,先生的同学陆续过来了,象征性地提了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不仅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已,佛陀在《阿含经》中教导众生的次法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开始的。世间人行善布施、造桥铺路、救济贫病、少欲知足……等内容,也都是次法所摄的内涵之一。闻法的人对佛陀演说的这些次法若能听受,信而不疑,才会继续为他传授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而出三界的法。但真实的佛法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说身为子女孝养父母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身为佛所应为的事,菩萨不应该推卸这个责任。如果菩萨推卸这个责任,表示他是不孝之人,也不配当菩萨;如果菩萨不孝养父母,不供养父母,乃至杀害父母,将受极大苦难。譬如佛在《杂宝藏经》曾开示:只要对父母所作稍微不善,便获得大苦报,如果对父母稍作供养,得福不可计量。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名叫慈童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个月后,大儿子因脑血栓住进了镇医院,虽经抢救免除一死,却留下个半身不遂的毛病。后来竟然也能蜷着胳膊拉着腿出现在街头巷尾。在大儿子出院才一个月时,二儿子和大女婿前后几天相继住进了镇医院,诊断结果全是脑血栓。二十天后,上边两个还没出院,二女儿也以同样的疾病住进了镇医院。二女儿出院的第二天,三媳妇也来报到,不过这次不是脑血栓,换成了胃穿孔。三儿媳还在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生经》中佛陀告诉为人父母者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应当这样来抚养教育孩子。一者制子不听为恶:如果做父母的,无法约束孩子的言行,令其听从,显然是失职的。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当建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严,这种威严不是靠打骂来建立,而是靠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吉祥经》李荣熙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世尊如是答言: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孩儿现在想想,不写作文已经好几年了,早已经忘了那些写文章的规则,技巧了。还别说是写个小作文,现在就是说中国话有时还平翘舌不分。让朋友听得一愣一愣的,最后才明白我说了什么东西。所以同学也常因为这个来开玩笑。一想起来就难过,出来时间也不是很长,外面的鸟语没学好,连母语竟然都被我说成这样残不忍睹,更何况说要写个小文?虽然现在只刚刚写个开头,但是笔涩手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说盂兰盆经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经由如来藏的运作,以及经由诸佛菩萨的安排,被你摄受的众生们将会生生世世追随着你,直到你成佛时都会追随着你;当未来因缘成熟的时候,你那个佛世界就成熟了,就会成就。舍此以外,一切菩萨无由成佛。这就代表了一件事,永远追随着你的众生们,他们是帮助你成就佛土的。(二)菩萨当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夫妻之间亦然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再来看看:该如何面对夫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这些人心里潜藏着一个未经推敲的理想观点——自己抱怨一下,向对方发出警告,就可以让自己所担心的事情不发生,正是基于潜伏在自己内心的这样一个潜台词,他们就开始抱怨了。实际上,抱怨一旦发端于心、出言于口、付诸于行动,不但不会像这些人心里所期望的那样——消除所担心之事,反而会使得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变得可能了,原本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变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现在孩子马上就上高中了,家里经济本来就紧张,他还要每个月一场不落的参加活动聚会啥的,那钱哗哗的往外掏,一半的工资都要搭进去,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说他几句,他就翻脸。连家都不要,孩子都不管,眼里只有自己,做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就说这工作吧,我说你能不能用点心,拿人家薪水,好好给人办事。他还理直气壮的表示,这些不重要,糊弄糊弄就好。你说这是修行人吗?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我们大家有过发高烧的经验,那发过高烧后,我们发现:我们吃东西没有什么味道!这就可以立刻亲自的体验出来:我们是多么的习惯生活在色、声、香、味、触这五欲的觉受当中。那有了众生相、有情相,就有男女相的分别;男女相的分别只有在欲界中存在,色界以上就没有男女相了。在谈学佛人怎么来看男女欲?这个问题时,我们先来了解:这个世界的众生和男女是怎么出现的?在佛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故事虽然并非出自佛教经典,而为后人编纂。但也折射出了一些佛教看待爱情的因缘观。像这样在爱情的伤痛中,久病难愈的故事,我们又何曾少见。到底我们为什么会有爱情,为什么有的静美如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幸福美满,有的让人撕心裂肺,如命债一般叫人窒息呢?以佛法来看,爱情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什么又是五欲呢?在佛法里面,五欲有两种说法,较为广泛而全面的说法,指的是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色、声、香、味、触等这五尘境界;而这一切有情众生所见到的五尘境界,其实并不是色身之外的五尘境,而是由五扶尘根摄取了外五尘的讯号,透过神经传导到五胜义根大脑中,而由如来藏把这些电化学讯号,转变成为好像身外的五尘境一般,其实都只不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