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说业报差别经》有偈: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三辑123页,善知识为我们开示:假使你来这里学禅净法门,你的眷属是专修念佛,乃至在学藏密;不管他学什么,你一定要很有耐心,只能以德伏人,不能以力伏人。你想要度人家,是要从你自己的转变开始,不是去转变别人,只有自己获得功德受用而转变了,才能转变别人。出来弘法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同样的很多胖子都是吃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吃多少了,等到意识心察觉到自己吃太多了,也已经太迟了。因为这是两个不同心的运行。这大阿罗汉都难断的自己的习气种子,我们就不要太为难那些大胖子了,把他们的【胖】当做是好吃懒惰,没有向上心。其实这都是世俗人的成见,没有这么一回事的。今天末学帮所有的胖子说说话。哈哈哈。不过话说回来,倒是可以放慢吃饭的速度,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方面就是自己在过去生曾经造过不孝顺的因,这是本因;有这个本因,未来世才会遭遇类似子媳不肖这样的境遇。再来看今生,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今生对自己的父母在孝道上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也就是说别人怎么对父母,他也大概就是那个标准,并没有超出很多,这个是这一世的缘起,已经开始酝酿后来子媳不肖的果报了。第二,就是他与子媳两人过去生有过节,一定要等到今生儿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先看一个经典的佛教故事。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前两天和爸妈聊天时又一次不欢而散,不知怎么就说到花钱的事儿,总是被指责乱花钱,但请他们指出我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也好改正,却不说,我只好故意说道,我现在学佛了,吃素,这方面开销本来就不多,已经没有省钱的余地,那只好穿的烂一些了,省钱嘛!老爸张口就来,你以为呢?你穿的还不烂吗!瞬间,心里被塞满的感觉,拥堵着说不出话来,赶紧找个理由出了门。心里那个气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个时候,您能离开父母的喂养与保护而健康成长吗?谁会承认自己是不用经过那样一个吃喝拉撒皆离不开父母的操劳,而一跃成为后来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走南闯北的才俊呢?想想儿时那个用四条腿走路的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从出生伊始,便已开始欠下父母养育的深恩。这恩情,何以为报?有一天,当我们的父母成为三条腿走路的老人时,我们终于可以有机会报父母的恩情于万一。可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我们刚才才讲过,每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开老病死;同理的,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开的时候,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经历著许多的变化。有这样变化存在的时候,哪怕是再怎么至爱的人、再怎么相亲相爱的人,其实到头来总是会发现,要不然就是彼此的关系产生了变化,要不然就是外面的环境产生了变化,以至于不能够再在一起了。所以象这样爱别离的状况,其实它也是人生必然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我们看到佛陀在经典里面就有说到,在世间里面,最有福德的人就是转轮圣王,就是国王,特别是金轮王,他可以管辖四大洲,他的福德是最为广大的,可是金轮圣王对于他的七宝,他能够永远去拥有它吗?佛陀也曾经说过,祂以前也经常作转轮圣王。在《长阿含经》里面就有一段,描述以前佛陀过去世祂的本生的情形。经典里面说:【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马、宝车(chē)、金轮、宫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学佛这件事情,从古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世间人很喜欢算命,有的小孩,他去算那个八字,虽然佛法不特别说,但是生辰八字可以应现一些世间法,也不能说它没有世间的理,它还是有世间的一些。有的小孩他看了以后,就知道说这小孩活不久。以前的方式是怎么做呢?古人他有智慧,他知道佛有大威德力,佛可以庇佑、庇护一切众生,而且在佛的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祂不会计较这个人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子】在佛经中有几则谈到「求子」的故事,小弟先与诸位分享内容后,再来细谈。第一则出自于《贤愚经》,故事大意如下:在佛世时,国中有一辅相粉有钱,但就是没有小孩。这位辅相前往恒河旁一处庙宇,对着庙神说:「我没有小孩,传闻天神功德无量,那如果能满我的愿,赐我一子,我当以金银来庄严您的雕像;反之假使没有得子,那我就用大便来涂你的雕像。」这庙神一听辅相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尽一切的能力来报答父母之恩。在《阿弥陀佛经》里面也说到:佛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集三福净业;三福之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就是世间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来就存在的人伦之道(人间的善法),例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外,佛陀在其他的诸经当中,也是不断地强调奉事父母、师长的重要。譬如,世尊为我们开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优婆塞戒经》等等。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世尊为了报答母亲因为生祂而往生的恩德,亲自到忉利天宫来为母亲以及诸大众开示地藏菩萨过去世孝亲的因缘,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地藏经》又常被称为佛门的孝经。除了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之外,世尊也在诸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原来抽烟、打麻将、那个钱省下来来护持正法;原来会挥霍的我们把它节省下来;或是我们努力去经营事业获得更多的资财来护持,这样才是正确的道理,而不应该来克扣自己的父母的这个供养--这就是孝养父母。孝养父母在我们的修行里面还有应该要注意的事情,因为父母很担心我们去修行的时候怕被人家欺骗了。我们很多人因为比较年轻就比较单纯,可是老人家经过一些世事之后,他就会发现宗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五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第十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于日晡时从禅定起,与五百比丘俱诣佛所,合掌恭敬,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尔时,世尊即告阿难及诸比丘:我有法要,初中后善,其义微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所谓入母胎藏修多罗法。应当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解说。阿难白佛言:唯然!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人们歌颂爱情、亲情、友情,甚至用尽一生的时间去经营这份情谊。我们高举着爱的名义而行走于世间时,可曾看到爱和欲的天壤之别,可曾了知这爱及欲的。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众经撰杂譬喻》卷上所记载的一则故事。的内容是这样子的:【昔有外国有一大长者大富,惟有一子爱重无比,后日得病大困,治之不瘥,遂到无常,临命终时一心念佛,佛现形其前,心安意定便得生天。父母念子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