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往往有人淊淊不绝地倾诉着一己的想法,轮到别人说话,却没耐心「听闻其详」;常打断他人的叙述,让人无法将事情讲完,或者挿话表示意见,抢回发言机会,叙述自己的想法,不知不觉引到别的主题,让主述者根本无法再说话,故而在莫名的情况下,被别的话题取代而作罢了!探讨这种情形发生的一些因素约略有:1.缺乏人际互动最基本的EQ修养功夫:自己讲完了,对其他人的观点、感觉 三摩地

2018-07-22

(若得本心,狂心即歇的故事)而我们要怎么面对和解决爱别离苦呢?葛格我记得以前在看正觉电视弘法有提到一个故事是在「三乘菩提学佛正见一第43集─大乘是佛说-三乘同闻大乘典」连结网址请看:这个故事在《杂阿含》卷四十四,大意是在说一位婆罗门女她六个孩子都往生了,她因此而发疯狂走,披头散发、不穿衣服,有一天她走着走着看到世尊在说法,她远远的看到世尊就「即得本 三摩地

2018-07-22

回到家我把文蛤们装到大碗里,对它们说:你们已被放到了超市,被人吃掉是迟早的事,所幸的是在被吃掉之前你们遇到了我,让我给你们做三皈依吧,愿你们永离恶道,增长福慧,归命三宝,早证菩提。接着给它们做了三皈依,然后到地藏菩萨像前,如实禀告,祈请菩萨超拔它们。老公如愿以偿,看到他的满足,心里升起一股不能释怀的情绪。第二天在自家的佛堂早课,拜佛时,那股情绪喷 三摩地

2018-07-22

[注4]一切种智,是由十地修道而将如来藏一切种子具足了知而了,是佛地之智慧。至于三界有为之法,如人乘之五戒及天乘之十善法,以及二乘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虽都是三藏十二部所摄,但都只是大乘菩萨法之支分。人、天善法,是教导众生持五戒、行十善业,譬如慈济之布施、行善,未来世可得人天善报,然此皆为欲界轮回生死之法,并非究竟,故非第一义法;二乘相空之法,乃是 三摩地

2018-07-22

生活中的佛法-面子在人生学习过程中,现在可是听到最多的为他人设想、成就他人的名言,诸如「四摄法」、「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行菩萨道」、「入廛垂手」…等等,这是在人生中心存「以真实的生命智慧服务人们」的智能型过客所「无限甘愿」付出的心行;然而身为服务人群的「无限甘愿」这类智慧行者,深知骄慢的过患,所以在修学过程中,向来看 三摩地

2018-07-22

生活中的佛法~人生的探讨我们不妨试着这样推敲,若这世界上都是假的,佛家不是说有轮回吗?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也有某些特异功能或利用摧眠确实知道自己所历的前生往事?所以说轮回是被证明不可推翻的,那表示在众生轮回的循环里必然是有一个可以将有情生命相接续的东西存在,才会有众生轮回的现象存在了?不是这样吗?那众生无始来轮回的生命如何相续呢?相续不断的生命是以 三摩地

2018-07-22

所要说的,已几乎都说了。为了的未来,有些事情还是要说个清楚。导师讲了这个要永续,因为许多的师兄菩萨们都发愿生生世世来到娑婆世界弘护,乃至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再回到娑婆世界的菩萨也是很多,所以这个可能比以前想的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可望有机会可以达到两千年,乃至三千年。而对于此土众生的情分,有感于法运艰难,但是许多菩萨心性甚为调柔,所以仍应勉励,相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杂阿含》中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而众生恋爱的感觉不离触食、思食、识食。简单讲,抟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吃食物,以此来滋养身体,而后三种食,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眼睛看见美丽的面容,而心生愉悦。因为能看,不断的看,这个不断生起看的过程就是识食,而眼光接触美丽容颜的 三摩地

2018-07-22

前言:未法常有修学佛法者,对酒戒之认识甚少,又被外道不如法之言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所误导,或被嗜酒之藏密所误导,认为以酒供佛菩萨是甘露,认为只要以无分别心去喝酒,即不犯戒,并批评那些显宗严持酒戒之人,是小乘小根器,如是外道藏密,大肆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正是佛于《法灭尽》预记说:【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 三摩地

2018-07-22

问、大小乘真是「壁垒分明」吗?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初学者读先由小乘而至大乘典,是否才恰当呢?学佛者应当去选择分大小乘来修行吗?答:三乘菩提有共与不共的意涵,若不论与凡夫外道共之四禅八定,简略的说,三乘菩提都是强调「出离法」的亲证;实证三界生死的解脱,也就是解脱道的部分,这是不共凡夫外道,却是大小乘俱共者;此乃是共的部分,故以此而论大小乘是「 三摩地

2018-07-22

关于这些习气,在《大宝积》卷第七十二中有详细记载:外道谛听,彼人若从地狱终来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其声嘶破,骡声、匆急声、怖畏声、高声、浅声,小心常怖,数数战悚,其毛数竖,梦中多见大火炽然,或见山走,或见火聚,或见釜镬沸涌,或见有人执杖而走,或见己身为鉾槊所刺,或见罗刹女,或见群狗,或见群象来逐己身,或见己身驰走四方而无归处,其心少信无有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众生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异熟果报,都是从意识和意根而来,所以说一切摸画,无胜于意,为什么叫摸?又为什么称为画?我们先把《华严》中佛的开示说明了,诸位就懂得为什么叫摸与画。华严中佛有开示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是说我们的真心如来藏,就像一个很善于画工笔画的画师。中国画若大略来说有两种画法:一种画法是写意的、泼墨式的,大笔一挥一洒,山就画成了;若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两头水流一齐切开,中间就是空的,就是现空的状态,然后常把握这个空的境界,全在这个空的境界上。一切神通,一切智慧,都从空中发起。」居士说:「这叫当下即空」,「就是现在这一下现一个空灵的境界,您空住智个上面。所谓空,您能够把握住,所谓把握,并不是用心,一用心又变成现在这个念头。」事实上,居士所说的修行的方法,是以为这样再念头中间可以找到一个间隙,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说:由于这个缘故,我在十二部中说定和慧是不相同的,因此止——定——是第五度,毘婆舍那的观是智慧,所以属于第六度,因此一定有六波罗蜜,不应该把持戒和忍辱混为一度,不应该把禅定和般若混为一度,所以一定有六波罗蜜。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释迦如来最初先讲布施波罗蜜。 (原标题:对无分别智的误解)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二、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每一种宗教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公元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妙法莲花》上明白的载著: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 三摩地

2018-07-22

简单的说;凡不是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反之;凡是能过「慎思」、「明辨」的功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而现在一般人,在指责佛教为「迷信」之先,只要看到佛教一些肤浅的表面,或听到一些「先入为主」的谣言,就一口咬定佛教是「迷信」,其实他自己的脑海里存有多少智能与思想呢?没有深入探究,未明确地观察,就盲从附和别人的 三摩地

2018-07-22

自己在尚未修学佛法时,很喜欢听或唱诵一些,如:大悲咒、心,尤其以简短的六字大明咒最为喜爱,市面上也有女明星,出版唱诵且配乐优美的六字大明咒,而受到许多大众的青睐,几乎人人都会唱念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它真正的意思是甚么?生在的我们个个莫灾央,只是不断被教育,念这咒语可以避邪、消灾、求财,这种一呼百应的咒语,深得大众的爱戴,如果票选第 三摩地

2018-07-22

此师应该已舍报,就以其所说,也希望诸位大德不要犯了同样的过失。此师说:「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说一个『心』字。」这句话,说得极为笼统,只要一看到这么不精确的话,可以几乎断定如是之人不懂得佛法,因为真正能够说「心」的是凡夫的「阿赖耶识」,不是此师错认的「意识心」,这其中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1.于唯识五位之中,死亡、无想定(含无想天)、灭尽定、睡眠无梦、闷 三摩地

2018-07-22

《法华》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不但如此。学佛的人要处处不忘众生。云: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愿为众生趋走给使。负荷人生,永使解脱,这又是佛法自我牺牲的服务观点。四、不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傅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只,如:城隍爷、土地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