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陀曾说明:如果是随顺因缘而生的法,将来就必定会随顺因缘的散坏而灭除。所以说,凡是因缘生的有为法,都是虚妄无常的。唯有能出生万法的根本心如来藏,只有祂是本不生灭的真实法,非是因缘所生,所以称为无为法;但祂又能出生万法,因此又是有为法;两边合起来看,如来藏心既非是有为法又非是无为法,所以祂是不落两边的非有为非无为的中道心。而凡夫众生所执以为实有、不 三摩地

2018-07-22

我想,也许这个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的故事,有可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一个哪怕很不意的习气和举动,会对周围的人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很多人的一生。爷爷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仕途比普通人要强很多,但是因为性格刚烈,身居高位却没能长久,酗酒,常常对家人施暴,甚至对奶奶动过斧子。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直到爷爷死去。父母也有矛 三摩地

2018-07-22

个人最近二十年的历,以及不断的学习、思考、反思、验证,让我发现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就是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不欣赏乃至讨厌的问题,在你真的沉淀多年、平心静气的反观自己时,赫然发现,原来自己身上都同样存在。这个发现让人沮丧的同时,也不由得会陷入深思: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色即见心;一切皆是你的内心。看来丝毫不错。不过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我的这个叙述,恐怕已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这时候,委屈变成了委曲——心已不再直了,变成弯弯曲曲的了。心里就会出现一个画面:原本天真无邪没心眼的孩子,因为委屈久了,然后心就变得曲曲弯弯——心眼非常多:开始善于察颜观色,开始学会虚与委蛇。所以,有一些比较耿直的朋友,不喜欢这样卑微而猥琐的自己,宁愿损失一段关系宁愿减损自己的需要,也不要活在这种委屈里。记得一个朋友活得 三摩地

2018-07-22

午后品茗,法师聊起他出家的因缘,当年还是13岁的少年,一次偶然的因缘来到一座寺院,刚进门,看见一幅佛陀画像,一下被这庄严的法相摄受,青色的肉髻、慈悲的微笑、飘逸的天衣,整个画面弥漫着那种出尘的意境,少年在佛前久久站立,此时有一位师父走上前来,向他介绍,这是伟大的佛陀,并赠送给他几本佛,他恭敬的双手将佛端在胸前,也不知为什么这样的动作,只是一切似乎 三摩地

2018-07-22

MM走在路上,云淡风清,心里什么记挂都没有,无忧无虑、坦然自若,不意间走到街巷的拐角,猛然看到一家店写着清仓减价,原本平静的内心突然被这几个字刺激的喧闹起来:减价那意味着便宜,便宜意味着划算,划算意味着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东,可以让我付出更少而拥有更多,那份更多的感觉拥塞过来,心里瞬间被填塞的满满,在这份渴望被填满的催逼下,兴高采烈地一头冲了进去 三摩地

2018-07-22

作为佛法讲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其他场合,遇见很多佛都是问我关于佛法知识的问题,请问什么是三法印?什么是心法尘?什么是色法尘?……很少有人会问一些关于自己的问题,彼此交流的时候似乎都已完全没有了个人的问题所在,更多时候是关于学术上的交流,知识的思辨,而其中没有人,没有自己的存在。很多佛教的论坛上也更多呈现这样的局面,俨然成为一个个学术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要先想一想,等到别人都已没有要讲的时候,然后把它讲出来,就可以接续这样的话题,让别人能够受到利益。”因为自己过审慎的思惟。然后在结尾的过程中,还要讲说“这是个人一点小小的建议,提供大家来作为参考”;不要说,就是以自己的意识心,很自负的说种种不合这个场合的话。那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末那就会听到,自己的末那就会了解,它就会慢慢改 三摩地

2018-07-22

(《法句》教学品)[今译]如果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却勤奋追求真理。▲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呜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诺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来性是丈夫法一般认为佛教中轻视女性的论点,常引小乘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说女性是”五漏之身”。什么是五障?五漏呢?就是女人一不能成梵王,二不能成帝释,三不能成魔王,四不能成转轮圣王,五不能成佛道。为什么?因为:一、梵王是净行,而女人多染。二、帝释是少欲,而女人多欲。三、魔王是坚强,而女人懦弱。四、轮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五、佛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如果今天你是自称是二乘的声闻人,那你应该要特别的留意这一份的数据、这一份的卷。因为弥勒菩萨在里面说的实在是太过详细了,所以希望大家,你若是说要修学上,你可以作依止,那我们这边就开始作少分的这样的讲解,让你能够从这地方来观察。【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 三摩地

2018-07-22

当劝他们应该弘扬佛说的典时,他们反驳的理由还会很多:“这不就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吗?一切法不都是佛法吗?印光法师也曾弘扬过《太上感应篇》等书啊!”那么做为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猛地一看,《太上感应篇》、《玉历宝钞》似乎也在宣扬“因果”,劝人为“善”。但是它们所宣扬的“因果”、“善恶”等概念,与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大方便佛报恩》卷3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由于这个故事的比较长,因此在这里就不诵念,只以白话方式语译中所记载的内容。故事是这样子的:那时,阿难就禀白佛陀说:世尊!摩耶夫人在过去世时,造作了什么业行,而使得她受生于畜生道中成为鹿女呢?佛陀告诉阿难:你好好的听著啊!我就要来为你分别解释说明,摩耶夫人往昔身口意行的业因、业缘。就是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长阿含》的卷9里面,佛陀就有说到,佛陀说:【云何二难解法?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净。】(《长阿含》卷九)也就是说,既然前因跟缘已被限定了,我们的果报就被定了,那我们在中间,我们如何会有人能够获得清净?为什么会有人一直不能解脱,而一直在污垢里面呢?这是一个很难令众生获得解答的一个难题。而且即使来到现代的科学时代里面,其实也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宗又叫作法华宗,它是宗奉《妙法莲华》为根据,而判断说世尊的一代佛法分为五时三教。世尊的一代教法分为五时,是指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跟第五个法华涅槃时。这个宗所判的第三跟第四位的位置应当是颠倒一下的。三教的部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天台宗流传了一些论典下来,譬如说《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等;可是这个部分对一般人而言,往往是义趣过于玄妙 三摩地

2018-07-22

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五戒品)第二十二语译:【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持五戒一定可以保住后世再得人身,因为持五戒的人有大福德。为什么 三摩地

2018-07-22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企业家算是有钱人吧,可有报导说中国企业家的平均寿命低于普通人十岁;十多年前因为工作关系我曾认识一位刘老板,他是北京一家大型别墅区的投资人,一时烦恼想不开吃,第一次被发现抢救及时没死成,但他就是一心一意想死,所以没多久又一次吃,结果这次遂了他的心愿,这事发生在十多年前,他当时的身价已上亿;还有人会说;我常年卧病在床,所以感到很痛苦;那么健康 三摩地

2018-07-22

然后把典拿给你看,说你这样的修行方法错在哪里,你终于了解到了:原来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所做的一切修行,都是没有用的。但是人生没有几个二十年,一晃就过了二十年,这样真的是很无奈。但是这样子还不算什么,如果有人到死都还不知道自己一辈子所修行的方法是错的,然后把错误知见的种子,带到下辈子去,然后又继续残害自己(未来世)的法身慧命,这样子才真的可怜,才 三摩地

2018-07-22

以「目绀青色相」为例,在《大方便佛报恩》卷7〈9亲近品〉提到:「修集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目绀青色;二者,眼如牛王。」「目绀青色相」,乃因累世能慈心视众生如同对待父母一般,才能感召此业。因果律能运作,其关键在于吾人都有一个可持业种、贯通三世的「如来藏」,而一个人的相貌庄严与否,正是由吾人如来藏含藏之业种所决定,非由现代医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