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是以从上诸贤,无有怨怼于诸病苦者,乃至圣玄奘菩萨受剧大病苦时,唯一所想者,在于担心所翻译者是否无有合乎佛意;众圣贤者之用心,皆如是也!皆非于个人有所得法上用心,以今日已用功于佛道,既受熏习,虽有诸般种子现起流注,然善根不泯者,自知如何应对,不至于惶惶终日;能于善知识处,知有如来藏随诸烦恼从来不舍行人,何不受教,契然斯语,何学世间人之堕于断常二见所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唐代新译(唐代玄奘三藏及其以后的译称为新译,之前的为旧译)为有情。众生之内涵,如《杂阿含》卷六,佛告罗陀比丘: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杂阿含》卷四十五,尸罗比丘尼又云:诸阴(五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佛教所说之有情、众生,一般是指具有色身以及与色身相应的心识,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名义菩萨品)第八大乘法中有名义菩萨和实义菩萨二种,名义就是定位的意思,以某名确定他的位子;就好像法律一样,比如你想要拍卖债务人的财产来抵债,要先取得执行名义。如果没有取得执行名义,你有本票、债权、借据、支票都没有用,有抵押权也不能拍卖;你不能拿着借据、支票、本票要求法院依抵押权帮你拍卖,要过取得执行名义的过程才能拍 三摩地

2018-07-22

10种〖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父母、善友,乐听如来十二部,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优婆塞戒》(名 三摩地

2018-07-22

精进波罗蜜就是到一个阶段上,菩萨就知道过了十住位,过了十行位、十回向位,不断地修学以后,他就能够将这身命财都可以作种种的布施,不再吝惜。而且他在入地以后,会起不可思议的精进法,所以就会顺着佛法的安排来成就这个佛道。 而我们三贤位的菩萨要如何能够修学呢?典上也是勉励我们,我们不应该贪爱自己的身命,应当去想:自己如何威仪能够如法,然后在四威仪 三摩地

2018-07-22

如《佛说佛名》有这样的圣教: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障、二名为业障、三是果报障。(《佛说佛名》卷1)《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也说: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大智度论》卷5)首先来说烦恼障。《瑜伽师地论》中说:烦恼障者:谓猛利烦恼、长时烦恼;由此烦恼,于现法中,以其种种净行所缘,不能令净,是名烦恼障。(《瑜伽师地论》卷29)这意思是说,烦恼障所说的烦 三摩地

2018-07-22

像《大般涅槃》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三摩地

2018-07-22

典中提到阎罗王这个角色,又是怎么说的呢?先看《长阿含》第十九卷里面的记载:【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常说刹那,但刹那到底有多长?(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在日常生活或阅读文章时,我们常使用或者看到刹那,这个常用词汇其实源自佛教。在日常使用中,刹那一般指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但刹那究竟有多长(有多短暂),可有过相应的说法?不妨让我们回到佛教典著作中,看看各部论对刹那的定位。刹那原是梵语,汉语音译刹那,又作叉拏,意译则是须臾、念顷,也就是一个心念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也可以在《阿含》的《大本》里面,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说祂之所以能够成佛,是由过去诸佛一起传承下来,而且也说到当时毘婆尸菩萨,他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观察人间的生老病死苦之后,出家修行。所以修菩萨道之后而成就佛道,所以很明显的佛陀祂能够成佛,就是因为修了菩萨道,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事实上就已有了大乘的菩萨的法道。 三摩地

2018-07-22

真正研究印度哲学的这些学者们,他们一致都认为说,佛教里面的各种教法元素,绝大部分在古印度当中都已出现过了。所以甚至于比较极端的会说,佛教并没有超越之前《吠陀》的哲学。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在之前的吠陀哲学当中,已有如此多的东西它跟佛法的内容是非常相近的,这是为什么呢?上一次也说到,那是因为有许多的菩萨们,他们在佛陀降生人间之前就先来到人世,为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叫作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卷十二云:【世尊!佛法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过一切法故。世尊!如实说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一切语如实故。世尊!自然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一切法中自在故。世尊!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种智故。】这段意思是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 三摩地

2018-07-22

)二、如何修证解脱道到了末法之季,解脱道的修证也已变得不容易了。这可真的须要有真正的善知识来指导、详细的为你解说,如实的开示解脱道的正理,才容易了解;真正了解了解脱道的理论与内涵之后,才能真正的断除我见及我执,才能成为断三缚结的初果人,乃至成为断五上分结的四果罗汉。(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甘露法雨》,页45,佛教正觉同修会。)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 三摩地

2018-07-22

四圣谛的义理先引而说:【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果报,《大乘方广总持》等典具有明确的记载:诽谤、诽谤善知识的人舍报后,来世即出生于地狱中,受苦无量,多劫始能脱离此苦,而后辗转受生于饿鬼道、畜生道多劫,然后方能再生人中;初生人中,五根不具,盲聋瘖哑,生在边地,不闻佛法,历五百世;后生有佛法处,然因往世之诽谤习气与业力故,甫闻善知识所讲的时,又不能自已地加以诽谤,舍寿再堕地狱,如是反复轮转, 三摩地

2018-07-22

正如《菩萨璎珞本业》卷一所说:【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卷一)也就是说,菩萨从十信达人转入十住位,从初住开始布施,二住位持戒,乃至六住位修学般若,转入七住,依照善知识教导 三摩地

2018-07-22

《金刚》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般若波罗蜜》卷一)意思是说,众生由于根器、福德、智慧、因缘的不同,因此所相应的修行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当然所觉悟的内涵也就不同了。由于所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因此就有了三乘的差别。譬如世尊在《法华》中,就用了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来比喻三乘菩提的差别,也就是以羊车比喻为声闻菩提,鹿车比喻为缘觉菩提,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卷1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因为万法缘起自性的缘故,所以佛陀宣讲诸行无常;因众生对于万法错误的认识,对离念灵知意识心错误的认识,而产生妄想自性,误以为意识等六识心实有,所以佛陀宣讲诸法无我;而所谓成自性其实就是涅盘寂静,是说涅盘本际的如来藏心,具有成就诸法的自体性。此三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说还有所谓的四果,四果就是当他证得三果之后,他已可以迈向解脱,他已顺于解脱。可是要能够现世解脱,还要往前再迈进,就要实证四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就是对于三界的欲爱完全断除,表示他要把欲界爱断除,也要把色界爱断除掉,乃至对无色界的爱也要断除掉。当他把三界的欲爱完全断除之后,他就完全解脱于三界境界!但四果阿罗汉还有分别:慧解脱阿罗汉—— 三摩地

2018-07-22

佛世尊在阿含诸当中,开示了哪些可证涅槃之道呢?佛世尊在阿含诸当中,开示的可证涅槃之道非常的多。关于证涅槃之道的正理,佛世尊在阿含诸当中最主要所说的,第一个是三十七助道品,再来广说八正道的正理。三十七道品又叫作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种,也就是说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类: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第三个是四神足,第四个是五根,第五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