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色界天,从初禅天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不像欲界天人;欲界天人还有微细物质所造成的五脏六腑,所以他们还要吃甘露,以维持欲界天身之生存;但是色界天人,从初禅天以上,都没有五脏六腑,所以他们都不吃甘露。将来有一天,你修得初禅的时候,初禅遍身发的境界之中,你会发觉:「怎么我这个身体里面都是如云如雾?」好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但是比白云淡一点儿,好像很浓的白雾一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说象头精舍经》由上可知,一切草木不会[于色染着缠绵,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所以不属于佛教定义里的众生。但是......[....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佛告比丘。一切树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是先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一段时间,至少100遍。然后专诵〈无量寿经〉,十斋日加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即可。(这个方案是根据地藏经和其他经典的提示有的。)《占察善恶业报经》: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近有一些同修来信,发贴,诉说在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或者其他经典,念佛菩萨名号后出现了一些逆缘,或者不如意的事情。于是对于佛经中讲的修行的种种殊胜利益起了疑心,甚至退却。又有人在行行了一些善事后好像没有的到好的结果,于是认为行善并无什么益处。等等情况。那么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沩山老人说。‘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沩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余年。是像法时期。一切事情变迁。水久虫生。法久成弊。付法藏经云。阿难比丘。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之中。闻有比丘诵法句经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一日生。而得睹见之。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说百种福德它的庄严的时候,它要有修心五十,就是在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时候,先要有五十种心来修这个大人相,那是叫作修心五十;在修了之后还要去检讨:我之前所实践、所修的三十二大人相是不是有啊!是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呢?经过检讨之后,让所修的三十二大人相的业能够越来越,那个叫作具心五十。好!那我们说,什么是修心五十的内容呢?这个修心五十事实上也就是说,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怎么样能够让菩萨的身力一直成就而没有毁坏呢?经典里面说: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时得名菩萨,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这里佛陀就有开示说:如果菩萨要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业的时候,是要兼得两种定。也就是如果一个菩萨真正开始来修集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他可以称为菩萨,因为他已经满足十信位的修行;满足十信位的修行,开始进入初住以上的修行的时候,他可以真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是说善生菩萨他提出一个问题,因为经典说佛陀有不可思议的身力,善生菩萨就问说:佛所说的菩萨的身力,什么时候可以成就啊?也就是如何成就菩萨的不可思议的身力。佛陀就说:初修三十二相业时,也就是说一个菩萨开始来修三十二大人相,来造作可以成就三十二大人相这些业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可以逐渐来成就菩萨的身力。那我们说什么时候是初修的时候呢?如果我们从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杂阿含经》曾这样记载着,有一天世尊入王舍城乞食,在途中遇见一位在家人,名为阿支罗迦叶,缠着世尊为他开示。世尊为他开示后,阿支罗迦叶得法眼净;阿支罗迦叶非常高兴,请求世尊收他为在家的优婆塞。不久之后阿支罗迦叶被一只为了保护子牛的母牛攻击而死,死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有很多比丘听到这个消息,便向佛禀白,佛便告诉大众:阿支罗迦叶已经般涅槃了!而且佛还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要谈的是:如何才是真正供养法宝?佛开示: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供养法呢?如果菩萨能够供养三藏十二部经,就是供养法。菩萨又如何供养三藏十二部经呢?如果菩萨能够以至诚心相信佛说,而且欢喜地受持、读诵、解说三藏十二部经,如实去修行,不仅自己这样作而且也劝别人这样作,是名为菩萨真正供养三藏十二部经;唯除经典脏了,不能清洗外。此外菩萨还要书写三藏十二部经并且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在修学佛法过程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波折,而求取佛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如来之力,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你要亲近于佛。而佛的十力种种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的缘故,菩萨欣羡这样种种的十力,因为这个十力可以让你了知许许多多的法。譬如说佛对一切地方、一切处,到底哪一个地方是有道理,哪一个地方是没有道理,佛一切是了知的;这个地方有道理,这个地方没有道理,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佛在经中曾开示:供养如来形像如同世尊亲临一样,有很大的福德。所以佛于佛般涅槃后,应该供养如来的形像。五者,如来的塔庙也应该供养。因为如来的塔庙有供奉着如来的形像,也有供奉如来的舍利,菩萨都应该要供养。或许有人会怀疑,为什么如来是一切法藏呢?因为这里的如来就是指自心如来。祂含藏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在内,都是从自心如来藉缘而出生。既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僧宝当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功德,譬如从未获得暖法的凡夫僧开始,经历了顶、忍、世第一法的初果,乃至已得四向、五果,甚至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地上菩萨摩诃萨与究竟佛都是,以在这些僧宝种福田,就是在功德田种福田。又譬如僧宝不经营任何营生事业,他们修道所需要的种种物资,都是由众生供给,也就是说僧宝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之四事都是由众生供养,他们无法赚钱来回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在世间法的时候就已经是这个样子,往往是以世间的智慧再三思惟,然后得以安忍下来。再者,在思惟考虑的过程中,也许进一步又观察到:打是因缘法,到底是谁打、谁受?虽然现前免不了一番苦受,毕竟也是变异无常之法;骂也如空声,是因为幻执、幻取,都无实义!所以才能够进一步地安忍下来而不加以报复。这难道不也是因为智慧庄严的缘故吗?当然就说:忍辱度是有智慧庄严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之中,善生菩萨问说: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世尊开示说: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换句话说,菩萨应该修集布施…等六波罗蜜,才能初步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而其中的布施、持戒、精进度,是属于福德庄严;忍辱、禅定、智慧度,是属于智慧庄严的范围。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2)为什么是自他庄严的原因,上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已经先概略为大家说明了。接下来,因为善生菩萨启请的缘故,所以世尊接着就回答:菩萨应该要具足福德、智慧二法,才能够在佛菩提道上自他庄严。从表面上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有一段是:【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2)先说说庄严这一词,这在佛教界中是使用得非常频繁,而且在经论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学佛之后也会常常挂在嘴边。但是随着前后文的不同,所显示出来的意涵也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就先来看看经论中所使用的庄严的例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维摩诘所说经》卷3)说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心性刚强很难教化,所以释迦佛为众生说种种刚强的言语,以便来调伏众生的心性,说了:“哪些是地狱的处所和果报,哪些是畜生的种类果报,哪些是饿鬼的相貌、种类果报,哪些是八难之处,哪些是愚痴人造作贪瞋痴业报所生之处。”刚强的心性,指的是不调柔的,就像一匹很难驾驭的野马一样,不能担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迦佛为了调伏娑婆世界的刚强众生,说了因缘果报的事相,已经说过了身业、语业邪行的果报,关于意邪行的因缘果报,经文中这么说: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维摩诘所说经》卷3)贪嫉指的是有情坚持固守在财色名食睡五欲上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对刚强的众生要用刚强的语言呢?经文说: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狠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维摩诘所说经》卷3)难以教化的人,他们的心就像猿猴一样不停地攀缘,所以必须要运用种种的方法才能够对治,并且调御他们散乱攀缘的心;所以当他们的心能够止息安住下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