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从这样看来,看破红尘就有一点想要远离这一些纷纷扰扰尘世的意涵;或者,有的是已经不再眷恋这些曾经已经受用过的这些繁华景象。所以说,厌倦官场的这些虚幻的富贵生涯,然后向往着什么?向往着简单然后朴实的山林田园生活。或者是说,想要远离从前总是被侵扰而不如意的这些环境,然后安安静静地重新生活。那么,红尘这一词被引进佛法之中,无非也跟上述的意涵有着一些关联。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说声闻缘觉乘他没有办法摄受与自己同一种种性的有情,而必须要由菩萨来摄受呢?这是因为说,声闻缘觉乘的有情,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亲证解脱,一旦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五阴身俱灭,已经没有阿罗汉、辟支佛在这个世间出现;即使是最懈怠的声闻人,他七返人天,一样也要取证无余涅槃。只有菩萨才能够发愿生生世世入世,来利乐有情;只有菩萨才具足乃至于超过阿罗汉、辟支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铁城泥犁经》里面:【佛言:我见天下人不孝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畏县官禁戒、不畏今世后世者,不惊不恐,如是曹人死即入泥犁,与阎罗王相见,即去善归恶。泥犁卒名曰旁,旁即将人前至阎罗所,泥犁旁言:‘此人于世间为人时不孝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布施、不畏今世后世、不畏县官,阎罗处此人过罪!’阎罗即呼人前对,阎罗言:‘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佛陀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一样!注3注1《入楞伽经》卷8〈14刹那品〉: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大正藏》册16,页559,中22-25)《入楞伽经》卷7〈11佛性品〉: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人以已经出家的身分,或者是说以世俗上表相的在家与出家来讨论。可是,今天我们希望说,纯粹依佛法上的义理,乃至可以兼顾表相上的摄受众生,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上,来作说明跟讨论。出家这个词,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头、着染衣,当然这个染衣是指坏色衣,而不是光鲜亮丽的衣服。因为,先要有一个出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在每一月的初一的时候,诸侯们要宰杀一只羊,“饩羊”就是说,宰杀了以后还没有煮熟,是生的羊,宰杀了这只饩羊以后,再把从周天子那边领来的月令书周告宣导让大众周知,这就是所谓的告朔之饩羊;后来因为子贡他所服侍的鲁文公,他因为生病的关系,有连续几次都没有办法参加或是举办告朔之礼,子贡因为爱惜羊的性命,认为既然这一个祭礼的实质已经丧失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到第七日,感觉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嘹亮,可传一里之远。这是对三宝增上净信,依净信力礼拜而得的现世感应。太阳平侍者,是洞宗明安禅师的高足。一日琅琊广昭禅师来访,明安云:振兴洞上一宗之人,非远即觉也。广昭云:有平侍者在。安云: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说: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表示说:平以后会死于此处。等明安圆寂,平居于大阳,想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消逝的大海师兄:你好!首先向师兄道歉和表示忏悔,因为师兄所面临的疑惑和困境早就看到了,早就想写这封信,只是这几个月在外地出差,各种事较多,而前几天以为师兄的事情已经得以解决,就耽误了下来。之所以要道歉,是因为佛在《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明确嘱咐佛弟子们:“今应当修行是行。住诸城邑村落郡县。不令一人堕于恶道。长者。犹如城邑有善明医。令一众生病毒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是什么原因让很多有情众生出生卑贱呢?作十种业得出生卑贱报:一、贪爱名利;二、嫉妒他荣;三、轻毁父母;四、不遵师法;五、讥谤贤善;六、亲近恶友;七、劝他作恶;八、破坏他善;九、贩卖经像;十、不信三宝。即为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诏译经上云:复云何业获种族卑贱。有十种业。云何十种。一贪爱名利不修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十胜行者。谓前施等六到彼岸。又加方便、愿、力、智度。一切妙行皆此十摄。方便善巧,有十二种:悲心顾恋、了知诸行、欣佛妙智、乐处生死、轮回不染、炽然精进此六为内。令以少善感无量果、令以少力摄大善根、憎圣教者除其恚恼、处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此六为外。如是十二总束为二。一、回向。二、拔济。】《说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刚才偶读《贤愚因缘经》,其中優波毱提品中有一则故事,发人深省。此品叙述了一位尊者和波旬魔的斗法。这位尊者修行很有成就,他将一条死狗化为美丽的宝冠,移戴在魔的头上,魔尽其神力不能去除,求遍诸天皆是无用,只得请求尊者慈悲除秽。为了达到目的,魔曲意奉承,将尊者比作法力无边的佛陀,不料尊者回答:佛之于他百千万倍不可比喻,况且他生在佛法末世,无缘看到如来,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欲界男女欲的境界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瞭解,男女欲并不是所有的有情都一定要有的境界,而是可以超脱的。而在色界天,天寿虽然很长,但是仍然免不了有成住坏空的过程。所谓的「坏劫」,就是说世界开始败坏,会有火灾、水灾和风灾等大三灾。火灾会烧掉整个欲界,甚至连初禅天都会被烧坏;再来大水会淹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还有我执的存在,就表示我们还没有完全超过五阴魔的范围;但是,在我见断除的时候,五阴魔其实已经对治了大部分了。所以说,在降伏五阴魔的第一个首要之务,就是能够确实的断除我见,因为断除我见而有断三缚结的功德。可是,断我见对一般人来讲是很困难的,古今都一样。现见现在大部分的大师们,都自以为断了我见,其实从他们的开示内容就知道,他们根本没有断我见;但是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的真常功德,能够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恶业殃流万姓。」但在卷第五〈杂品之余〉则又说:「身口意业,各别异故。」也就是说各人因果各人了,父造恶业、子不代受。而世法也常提到帮别人担业障,故究竟业能不能代受?答:业有别业和共业,共业对每一个人都会造成影响。比方说,有些人喜欢乱丢果皮垃圾,把环境弄得脏乱不堪,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中这样开示,祂告诉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这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祂降生人间,是为了要让大家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能够找到自己的摩尼宝珠,找到如来藏;更进一步就是要让众生如我等无异,要让众生跟佛一样没有差别,那当然就是要众生都能成佛,也就是要证得众生各个本具的生命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许多学佛者都有诵经的习惯,如果能多了解有关诵经的相关知见,在修行上一定会有直接的帮助。首先我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读诵的解释:读是了解经中的义理;诵是读不懂,而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内容。所以读诵包括了解经中的义理与课诵。即使是课诵,一般人在诵经的过程当中,也多少会同时思惟其中的法义,因此除了诵之外,也有读的成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实佛法的实证,绝对不是在世俗法上面修行可以证得的,也绝对不是在经忏法会、朝山、劝募、盖道场、救灾、济贫这些世间法的事相上,就能够证得这个真实佛法。因为真实佛法乃是生命的实相之法,应该要向五蕴色身之中去找寻《心经》里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观自在的,本来无念离念的实相心如来藏,那才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入道的首要。如果还不能够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虽然是一味的,因为大乘跟小乘修证内涵的不同,所以佛世佛早就已经宣说大乘跟小乘的名相。因为怕这种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和境界也有所不同的说被误会,说大乘跟小乘只是心量的大小不同罢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首先要举一下《阿含》的。《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里面这么讲说: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