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优婆塞戒经》卷2)在这里,佛陀教导我们大家要在菩萨因地时发愿,也教导我们发愿的因果、原理等等。善生童子问:世尊!这三十二大人相的福业是谁才能作呢?善生童子在这边问的三十二大人相的福业,是谁才能够作?因为修这个三十二大人相,并不是一般人能够作得到的。可是,有一种人家财万贯,但是他们全家每个月供养三宝才几百元的台币,就觉得是很大的数目了;但在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的修行的因果的观察,就如同在观察我们手掌中的庵摩罗果;就好像我们手中看到一个很具体的一个水果,我们可以观它就是这样子的真实呀!因为这样子的真实,所以说我们一步一步去修行的时候,我们能够依菩萨正行来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业是确定的,因为能够获得佛果的业已经成就了,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佛果。可是在修行的次第,到底我们要先修哪一项?以哪一项为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怎么说菩萨具足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呢?就是说菩萨已经完成了三十二大人相的具足。 (原标题:转轮圣王的三十二大人相不明了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2)佛法上有所谓的四悉檀,世尊的开示中,有时候是针对某些人,有时候是在事相上或者是在义理上来说明,而更常常的是事相上、义理上都同时兼顾。可是,一般众生往往只看到事相上的层面,就执取片面的意涵,有时候就称为这种情况叫作依文解义。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来,在家的菩萨要修集福智庄严,是要比出家的菩萨更来得困难,佛世的时候不妨也是这样;因为出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优婆塞戒经》卷2)除了前面所说的七种法相之外,世尊接着又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接着又开示: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调伏众生,名智庄严;同于众生受诸苦恼,名福庄严。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能教众生住信、施、戒、多闻、智慧,名福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菩萨修福,有同于一般世人、有不共于一般人的部分;一般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时间的关系,经中的: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就移到这一次来说明。平实导师多年弘扬如来藏的威德力加被的缘故——包括在《阿含正义》中详细地阐述,使得当今修学的佛子已经确定了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在思惟观行十二因缘的法义之前,一定要作十因缘的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各位就可以了解:布施等六度之法,虽然有的看起来属于福庄严,有的看起来属于智庄严,但是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所以六度等法都是兼有福德与智慧庄严的。也可以说,福德与智慧两者是互有依凭或者是含摄的。何以见得?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之中的一段:【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比较下来,大家就知道色界天人的福德状况是如何了!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证得禅定有没有福庄严?自然就已经很明显。智慧度的本身虽然看起来是智慧庄严所摄,但其实智慧一度之中还是有福庄严的。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五中提到说: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同时,学人为什么会精进地布施、持戒呢?甚至于也可以预料得到的是他会一世一世地做下去?世间人进行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若是因为正确的选择与执行而使得其获得了相对的利益的时候,那么当他再进行类似的事业的同时,当然会以过去曾经成功的例子拿来当作一个借镜。那么这个时候的再进行类似的事业,不就是一个精进的表相吗?当然是要以先前成就事业所得的智慧拿来作为依凭,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在《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又开示说: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而其内心不生忧悔。(《优婆塞戒经》卷2)因为有了第一分的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这是自庄严;正是因为有自庄严的缘故,初发心的菩萨才能够借着来利乐有情成就他庄严,乃至是为了众生去受三恶道的苦,也不生起忧愁后悔之心。也许有的人立刻就会想到地藏王菩萨,因为这正是此处佛所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还开示说: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六念法的念佛、念法、念僧,是属于智慧庄严;而念戒、念施、念天,是属于福德的庄严;这六念也是庄严菩萨福德与智慧的因。先来说属于智庄严的念佛、法、僧。菩萨六住位之前,都是在外门修学六度万行,这当然也包括初住位之前的十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自性佛宝就是指法身自心如来,这个自心如来每一位有情都有,一切蜎飞蠕动有情都有的自性佛宝,这也是经论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道理。这个自性佛宝从本以来就存在,不是经过修行才出现。因为经过修行才出现的、才存在的都是有生之法,而且未来一定会消灭,不是从本以来就存在的法身自心如来,菩萨亲证此自性佛宝,未来经过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四智圆明的究竟佛。所谓自性 | admin 2018-07-22 |
![]() |
所谓的住持法宝,就是用纸印刷出来的三藏十二部经,乃至现代科技发达,透过计算机屏幕而显示出三藏十二部经文,都属于住持法宝。然而有一件事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三藏十二部经里有真经、有假经,假经的部分是外道假借释迦世尊名义,乃至这些外道自己创造佛菩萨名号,来取代释迦世尊说法,因而渗入佛教内,让许多佛弟子们认为它是佛教的一支,以此来误导众生。譬如在《大正藏》的 | admin 2018-07-22 |
![]() |
所谓的口诀就是念五字真言,这五字真言就是“无太佛弥勒”,五字真言又名五字真经,无字真经。所谓的合同就是一种手式,是左手抱住右手,两手手心向内,两手指按一个位置,互按而抱放在胸前,它代表的意思是:无极老母为了唤回被她踢下凡间的九十六亿原灵。然而求道者在求道的过程中,获得他们所谓的三宝之前,都会被要求发下重誓:“若有泄漏三宝者,愿遭五雷 | admin 2018-07-22 |
![]() |
这时候心中就可以笃定自己已经锻炼好无相念佛净念相继的定力,也可以确定确实有无相念佛法门可修可证,也清楚了知如何修证无相念佛的方法与过程,而心得决定毫无怀疑,就称为正定;于无相念佛产生一心轻安功德受用,就称为正受;于无相念佛专念持守,远离心的掉举、惛沈、散乱而得到平等安详,就称为等持,这个时候就是达到事一心的念佛三摩地或念佛三昧境界了。如果再以事一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an)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八)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二九)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三十)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一)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