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释迦佛为了调伏娑婆世界刚强众生,说了因缘果报事相,已经说过了身业、语业邪行果报,关于意邪行因缘果报,经文中这么说: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维摩诘所说经》卷3)贪嫉指是有情坚持固守在财色名食睡五欲上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对刚强众生要用刚强语言呢?经文说: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狠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维摩诘所说经》卷3)难以教化人,他们心就像猿猴一样不停地攀缘,所以必须要运用种种方法才能够对治,并且调御他们散乱攀缘心;所以当他们心能够止息安住下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在这里,佛陀教导我们大家要在菩萨因地时发愿,也教导我们发愿因果、原理等等。善生童子问:世尊!这三十二大人相福业是谁才能作呢?善生童子在这边问三十二大人相福业,是谁才能够作?因为修这个三十二大人相,并不是一般人能够作得到。可是,有一种人家财万贯,但是他们全家每个月供养三宝才几百元台币,就觉得是很大数目了;但在世间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修三十二大人相业,有种种相要修呀!那它次第如何呢?佛陀说:菩萨摩诃萨修是三十二相业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其业虽定,修时次第不必定耶。也就是说菩萨摩诃萨在修这三十二大人相时候,当他一步一步去完成三十二大人相业,修集之后他就逐渐能够自己知道说,将来一定可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觉悟,因为一一相逐渐成就、逐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呢?就是因为三十二大人相是大悲果报。为什么会是大悲果报呢?就是因为诸佛菩萨慈愍众生不知道法界实相,所以特地来到世间为众生宣说不可思议第八识如来藏。因为众生对于第八识如来藏是从来不知、从来不听闻,所以诸佛菩萨起了大悲心,所以来到五浊恶世为大家宣说,而且为大家宣说如何修集三十二大人相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要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把从云何菩萨自他庄严起这一段开示,作了一个结论: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二庄严,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优婆塞戒经》卷2)佛法上有所谓四悉檀,世尊开示中,有时候是针对某些人,有时候是在事相上或者是在义理上来说明,而更常常是事相上、义理上都同时兼顾。可是,一般众生往往只看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除了前面所说七种法相之外,世尊接着又开示:具足福智庄严菩萨摩诃萨还有七种法相:第一个是乐化怨雠。既然菩萨利益众生是多方面,就好像说菩萨戒内涵是分为三个大部分——叫作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就说明了菩萨应该不但要去能够帮助有缘众生,还要不去做会伤害有情事;因为谁也不希望在世世修福过程中,不小心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说菩萨断了我见就能够开始离开我等四相呢?因为断了我见就一定会证得三种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三昧指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所以所见一切世间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有高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菩萨修福,有同于一般世人、有不共于一般人部分;一般世人修桥补路、救济贫苦,只是一般人天之福,不能称为菩萨造作不共法。菩萨在因地时候在外门广修福德,虽然也是在外门修福,却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是随分熏习般若正知正见;一世又一世之中,又同时为众生施设了方便,希望众生也能够亲证菩提;这样修学福德相貌就已经不同一般人了。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时间关系,经中: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就移到这一次来说明。平实导师多年弘扬如来藏威德力加被缘故——包括在《阿含正义》中详细地阐述,使得当今修学佛子已经确定了一个正确观念,那就是:在思惟观行十二因缘法义之前,一定要作十因缘 三摩地

2018-07-22

各位就可以了解:布施等六度之法,虽然有看起来属于福庄严,有看起来属于智庄严,但是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开示: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所以六度等法都是兼有福德与智慧庄严。也可以说,福德与智慧两者是互有依凭或者是含摄。何以见得?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之中一段:【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忍辱之中福庄严是什么呢?忍辱外相,可以从布施等法上看出来。譬如说,某甲正在布施饮食、物资给一些受灾人民,本来某甲是客客气气地奉上饮食等等,无奈对方却对所施饮食不满意!假如你就是某甲话,你要怎么办?相信你一定会以智慧来思惟:我之所以到这个地方布施饮食缘故,是为了要与众生结善缘,而不是要与众生结恶缘;众生因为所处环境千差万别,所以会有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布施为什么会有智庄严?也许有一些一般人听到善知识在开示布施法种种相貌时候,可能就会生起一些念头:哼!不就是想要从我这边弄到钱吗?我才没有那么笨!钱不留下来给自己用,还往别人口袋里面送。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又把自己口袋按得更紧了一些。当然,世道之中确会有一些假名善知识他是看准佛门乐善好施,所以说法时候是刻意强调布施法重要,因此也获 三摩地

2018-07-22

念戒二字,除了念持戒功德意涵之外,进一步其实还包含念时时持戒不犯。念戒为什么会有福庄严?如同前面所说,若单从一般律己利人戒相来看,假如说,某甲受持了戒律中最基本五戒,而开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为持戒缘故,某甲不犯其中前四项,未来世就感得不被众生侵扰一分或多分果报,当然这就是有福庄严。而最后一项不饮酒,看起来对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是属于智慧庄严;而念戒、念施、念天,是属于福德庄严;这六念也是庄严菩萨福德与智慧因。先来说属于智庄严念佛、法、僧。菩萨六住位之前,都是在外门修学六度万行,这当然也包括初住位之前十信位。而之所以称为是信位菩萨,表示说这一些菩萨还在修信,为什么要修信?因为对三宝信还不具足。譬如说:假如有人说: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自性三宝,就是自性佛宝、自性法宝、自性僧宝。自性佛宝就是指法身自心如来,这个自心如来每一位有情都有,一切蜎飞蠕动有情都有自性佛宝,这也是经论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道理。这个自性佛宝从本以来就存在,不是经过修行才出现。因为经过修行才出现、才存在都是有生之法,而且未来一定会消灭,不是从本以来就存在法身自心如来,菩萨亲证此自性佛宝,未来经过 admin

2018-07-22

佛教三宝可分为很多种,今天仅介绍两种——那就是住持三宝及自性三宝。所谓住持三宝,就是世俗三宝,世间人所见所闻三宝;所谓自性三宝就是指一切有情真心本体及自性。首先谈世俗三宝住持佛宝,就是指一般人眼睛所见佛象。它包括了泥土雕塑、木头雕刻、金属铸造佛象,乃至于在纸上印刷出来佛象,或者用笔画出来佛象都是。可以看见许多佛弟子们,将 admin

2018-07-22

也知道归依三宝以后就是佛弟子,可是有很多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对于佛法僧三宝真实内涵到底是什么?总是懵懵懂懂、似是而非,乃至将一贯道三宝、道教三宝混为一谭,与民间信仰无二无别了。在说明佛教三宝之前,先解释一贯道、道教三宝到底是什么?说明以后,再来解说佛教三宝到底有什么真实内涵?知道以后就可以判别佛教三宝与外道三宝真不一样,而且也很 admin

2018-07-22

“三摩地”又称为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中文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一般将意识心安住于一境,安定专注不散乱状态,通称为三摩地。但是这样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 三摩地

2018-07-22

有关于堕胎流产,以及这之后消业问题。有位当事者问到,她有过堕胎、还有流产,这样话,如何消除这些业报呢?我们这里要回答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她已经警觉到,她伤害到一些众生、伤害到一些有情,这样就是已经在悔改,就是发起了惭愧这样善根了。惭和愧是两个善法,她就知道说:以后我不要这样继续做。因此接下来过程中,只要自己能够如实忏悔,然后对这件事情就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