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法住世时有一比丘名二十亿——长者子,非常勤奋研读经藏、念诵佛号,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每人自己忙完分内的工作后就不断的修行,甚至不去睡觉。别人看在眼里,就对佛陀说:他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有一日佛陀问比丘:你平日喜欢什么?比丘答:弹琴。佛陀问:如果琴弦太松会如何?比丘答:发不出声音。佛陀又问:琴弦太紧呢?比丘答:很危险,不但声音不好听,而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虚云老和尚开示一、菩萨诸位居士:今天邀晚学来参加贵会讲演佛法和各位见面,心灵上感觉到非常欢喜,虽然如是,一方面反省个人,惭愧万分!现在所讲题目怎样学菩萨道?内容含义至深广博,可以说包括大乘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了,若果不信,我把这题目讲过之后,诸位翻开经律论一看,方知都不出这个题中的意旨,如大品般若经等。现今时间很短促,只好择其最精要者,与诸位菩萨谈谈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经首提到天人五衰的现象,此经称为五德离身: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的受持——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受戒品》第十四一、受优婆塞戒的条件和资格二、如何受优婆塞戒?三、优婆塞戒之六重二十八轻 一、受优婆塞戒的条件和资格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萨云何得受优婆塞戒?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的受持——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受戒品》第十四一、受优婆塞戒的条件和资格二、如何受优婆塞戒?三、优婆塞戒之六重二十八轻 二、如何受优婆塞戒?〖善男子!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谘启所生父母,父母若听,次报妻子、奴婢、僮仆;此辈若听,次白国主;国主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软言问讯,作如是言:&lsq | 三摩地 2018-07-23 |
’”〗语译:戒子对于五戒已经少分、多分、满分而受持了,接着再为他开示:“这优婆塞戒有六种重大的事情是不许做的。”优婆塞受了优婆塞戒以后,因为前面是受五戒,还没有正式受优婆塞戒,五戒受了以后,有的人心里会觉得松了一口气啊!我终于可以受三个戒,受了以后他自己心量会稍微大一点,胆子也壮一点,就比较敢受优婆塞戒。这就是有次第性的传戒。好 | admin 2018-07-23 |
|
![]() |
《优婆塞戒经》中有一段世尊与善生菩萨的对话。善生菩萨问:世尊!云何名智者?世尊回答到:善男子!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那么,菩萨要如何发大愿才是有智慧的人呢?这边我们再看一下这一段,佛说: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切共之。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缘觉、善知识等,供养恭敬,谘问深法,受持不失。这一段佛开示了说: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什么是冤亲债主】?在今生前世或长久以来,我们与众生有了不同的牵缠和纠葛关系:有的是互为彼此的关心、照顾、帮助而形成的善缘;有的是彼此争执、抢夺、侵犯、伤害、、杀吃等种种形式而形成了的恶缘;这就形成了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的关系。彼此的各种因缘缠结得愈深,不论是良善的或不良善的,彼此就愈容易在来世的轮回中再次相遇。属于情感引起的业缘,这次就用情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来看看经中是如何说的。《华严经》卷五十九〈入法界品〉,世尊云:譬如一灯然百千灯,无所损减。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悉然三世诸佛慧灯,无所损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九)意思是说,就好像一盏灯可以点燃百千盏灯,而无所损减于它原来的光明;菩提心灯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可以点燃三世诸佛的智慧,而不会丝毫减损它的光明。而且,一灯点百千灯,灯灯相续不断,就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若是上品上生者,他所应具备的条件是必须要发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得要具足。若能三心具足的话,他必能上品上生,经中还说或者有一类众生乃是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能够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而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行者他当来亦得往生。所以上品上生是摄受已经证悟的菩萨,或者是淳善的大心菩萨,何以如此呢?我们来看一下上品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还是互相沉溺染着在六尘中,流浪生死永无出期。想到这件事情,应该感到这个是天下最为惭愧羞耻的事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学佛能够从迷信一直迈向正信,迈向解信,乃至迈向证信之后,我们现在就要来跟各位介绍三资粮里面的第二个资粮:叫做愿。这个愿又有分邪愿、恶愿、许愿、善愿以及正愿。这个邪愿也就是说有些人他心术不正,他就发起愿力:我要驱使什么样的鬼神,我要供奉什么样的鬼神,然后我利用那个鬼神;向他求愿说:希望你帮我把某某人让他生病,让他受害,这样子就叫做邪愿。因为他发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倘若说因为发了菩提心,亲近了善友、善知识,修学如来藏正法,亲证了自心如来藏,发起了般若实相智慧,能够观照到这个自心如来,祂的法相永远是本来解脱、本来的永远是无我的这样的来生出万法来运行,也不落于三界有的系缚中,也不落于一切无的这个空法中,那么在三世之中都无所得。因为这个如来藏法性与所生诸法的性相都是如如;因为如来藏自己本身是真如无我,归属于祂自己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家中无论供奉哪尊或几尊佛、菩萨圣像,均可先诵念世尊赞,再依序诵念其他佛、菩萨的赞偈。2.以下是日常念诵的佛菩萨赞偈,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大众可依自己所供奉的佛菩萨圣像,依序诵赞,最后再以南无安位王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结尾。3.唱赞时,皆应恭敬合掌;若不会唱诵,诚心诵念亦可。佛宝赞佛宝赞无穷,尘劫前证大雄。常住寂光悲心隆,垂迹度群蒙。为说机理双契法,震发九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理忏就是实相忏悔,也就是说一个证悟的菩萨行者,他可以实践实相忏悔,以自己转依真如体性的方式来忏悔过去的罪业。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说,什么叫作实相忏悔?简单的说,实相忏悔就是一个真实证悟法界实相心的人,他亲证了法界实相心而得到真实的转依;因为他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得以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进而可以转依于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法性,这样忏悔而实践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相信忏悔吗?这个答案其实很明确,因为忏悔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善法,忏悔的功德乃是非常的殊胜,因此,佛教当然相信忏悔。同时,佛教也彻底的实践忏悔这些善法,因为忏悔乃是众生改往修来远离恶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加行方式,经典上也说忏悔乃是七种最上供养之一;七种最上供养就是所谓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因此,忏悔这个法乃是修集福德一个很重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很多修行人在种福田之后或之时往往会忘记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即回向。回向是七种最上供养之一。《佛说法集名数经》卷1云:“云何七种最上供养。所谓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CBETA,T17,no.764,p.660,b11-12)。回向列为最后分,显示菩萨广行一切善根之后,必须回向早日成佛。“普皆回向”也是成就如来功德门应修的十种广大行愿之一。《大方广佛华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杂譬喻经》卷2中所记载的有关于发愿的故事。这个经中的故事是说:往昔天竺国中有一间松寺,其中有住四位道人,他们都是修得五神通以及漏尽通,所以是六通具足的解脱道上的实证者。天竺国的四个居士,各请一个道人长期供养,四个道人也各行教化。一个人至天帝释处演说佛法,一个人则到海龙王宫,另外一个人到金翅鸟所,一个人到皇帝人王之处演说佛法。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问:请问诵经回向是属于法布施吗?能增长现世之福德吗?回向之对象可以同时包括冤亲债主和法界众生吗?答:行者诵经的功德与福德都是无量的。从理上来说,此经乃是指真心实相,唯有亲证实相转依如来藏以后,才是真正的诵经持经者。经上常常说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从事相上来说,一般学佛人早晚课时诵经回向,属于熏习的成分比较多,熏习成种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