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他的皇后郗氏性好嫉妒,后堕入了畜生道变成一只巨蟒。为了超度他的皇后,他延请高僧写了《梁皇宝忏》,字词优美,至今仍然是佛门中最重要的忏本之一。他建了很多的寺庙,又印了很多的经典来弘扬佛法,也度了很多的僧人——那个时候呢很多人受到鼓励都出家,他就觉得自己的功德很大,非常的自傲。所以见到了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他想跟祖师夸示,想要别人来赞叹他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愿意被他摄受,而菩萨说:我不愿意摄受这么多人,因为累人了。那我告诉你:他的佛道就不能成就。所以四摄才是道场,能够摄受众生的缘故。但这是事相,从理上来讲,如来藏才是真正的四摄者,并且祂的四摄法永远没有中断的时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来藏是对你布施最多的人,因为你的一切都从祂来。你所最珍惜的不是身外之财,如果有人要杀掉你的命,说:你把财 三摩地

2018-07-23

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又此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五欲法者与畜生共,有智者识之,能自远离。11五欲有种种过患,就像涂在刀上的蜂蜜,舐者贪著甜味而没有察觉会有伤舌的过患,众生贪爱五欲之乐亦然,为了追求短暂的五欲乐受 三摩地

2018-07-23

不如苦生,如是分明,慎莫犯杀。】(《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世间,如果能够慈心不杀的话,可以获得五种的福报:第一、可以增长寿命;第二、色身安隐少病痛;第三、不会为刀兵、虎狼或毒虫所伤害;第四、今生寿尽之后,可以往生天界,在天界寿命无量;第五、如果天福享完了下生人间,仍然可以得到长寿的果报。我们在世间常常可以看到百岁以上 三摩地

2018-07-23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 三摩地

2018-07-23

甚至于有法师后,留下好几亿的现金、一的房地产,让出家徒弟们在法院告来告去、互相争夺,闹得社会瞩目。但是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僧宝都还是属于贫穷田,也有很多人出家后很努力在修行办道,根本不向信徒劝募钱财,从来不开口:我现在办道缺少资粮。日子过得很清苦而专心在修行,这种僧众也是很多的,他们是如法的贫穷田。由以上所说,可知众僧具足三种田:报恩田、功德田、贫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位在家菩萨发菩提心要修学佛道,他是不畏惧生的,同时他因为不畏惧生发大心,能够于这个三大阿僧祇劫中次第修证,他能够实证如来藏;实证如来藏以后呢,接着他能够次第往前修,而自己能够进入到修道位,最后成佛。这过程里面他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能去摄受众生,能为他们解说这些佛法,让他们能够得清凉法而得安隐,同时也能够修佛菩提道;那么这些被他所度的人,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菩萨的修行不是说自己不杀就好,如果是声闻人他自己不杀,他能够解脱三界的生轮回,对他来说,他就能够实践他的解脱。可是菩萨不是只是独善其身还要能够推己及人,还要能够度化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自己在摩洗父母师长的时候,我们起了离杀思之后,我们还要劝导思。譬如说:如果我们父母有曾经造一些不好的业,我们就要劝导我们的父母不要再杀生,也要劝导我们的父母师长离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要说,阿罗汉他经过断除这个烦恼障,能够让他在三界生的烦恼障断除了以后,他舍报以后入无余涅槃;他入无余涅槃,当然有个涅槃本际,这就是如来处,就是涅槃本际。那这样的情况之下,阿罗汉在显示什么呢?阿罗汉就是在显示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的功德。也就是说,信有德这里要相信有阿罗汉证无余涅槃;相信有阿罗汉证无余涅槃就是在告诉我们,有一个如来藏是涅槃本际,而无余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既然证得真如佛性,将来生生世世不畏生,在世间与诸同修共度众生,在世间与有情众生在一起,才能究竟佛道。惟其必须有许多助缘,故应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即十恶业之相反。十恶业为:身三业:杀、盗、邪淫(在家是指邪淫,出家是指行淫)。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三业:贪、瞋、无明(愚痴)。若于此十恶业不犯,反而积极护生,修正自己各种行为而利益众生者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齐人不食嗟来之食」,在春秋时代的齐国有一个富有人家在布施饮食给飢饿的穷人们,他有一次要布施饮食给一个人,但是他布施时对那个人的口气很不好,说:「喂!拿去吃吧!」对方觉得受到侮辱,宁愿饿也不吃了,结果真的就活活饿。可见我们布施时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著「爱语」,如果朋友有难跟我们求助,我们布施钱财给对方时是把钞票丢到他脸上,或是口气很差,很不恭敬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齐人不食嗟来之食」,在春秋时代的齐国有一个富有人家在布施饮食给飢饿的穷人们,他有一次要布施饮食给一个人,但是他布施时对那个人的口气很不好,说:「喂!拿去吃吧!」对方觉得受到侮辱,宁愿饿也不吃了,结果真的就活活饿。可见我们布施时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著「爱语」,如果朋友有难跟我们求助,我们布施钱财给对方时是把钞票丢到他脸上,或是口气很差,很不恭敬 三摩地

2018-07-23

在四圣谛所建立的知见是这样的:菩萨知道五蕴的出生就是苦,因为有五蕴的出生,所以才有老病忧悲苦恼等苦!而五蕴本身:色蕴就是四大所成的色身,四大一向是变异无常的。而受蕴指的就是眼根触色尘,耳根触声尘,鼻根触香尘,舌根触味尘,以及身根触触尘,意根触法尘,触这六尘所生的受,那么触这六尘所生的受也是无常变异的。想蕴指的就是,六根触六尘中所生的种种想,种种想 三摩地

2018-07-23

初住菩萨经由财布施(资助印行善知识的书籍)来含摄法布施,这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因为只有法布施可以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见,能够让有情知道如何是生之苦,怎么样能够断除生之苦而脱离三界!可是财布施的未来世果报只能在欲界中领受,在欲界中只能够脱离贫穷!而只有法布施能让有情断除无明(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来修学解脱道,来修学佛菩提道!可是财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舍利弗就说:「孩子啊!你住哪边?难道你没有父母吗?」娄沙迦说:「以前父母对我说:『孩子!我们被你累了!』从此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他们了。」舍利弗就问:「那孩子,你愿意出家吗?」娄沙迦就说:「像我这样不幸的人,有谁愿意收容我呢?」然后舍利弗就把这个小孩带回僧团,让他出家。虽然娄沙迦出家了,可是因为业报所感,他的钵里面只要放入一汤匙的粥,旁人就会看到 三摩地

2018-07-23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 三摩地

2018-07-23

【在于生,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 三摩地

2018-07-23

公主在路上就问她的夫婿说:「你先前的父母还在吗?」穷夫婿回答说:「我父亲原先是舍卫城中第一豪富的长者,现在父母及居家亲眷都已尽,使我失怙、无所依靠,以至于穷困贫乏到这般的地步!」善光公主再问说:「你可还记得旧家宅院在何处?」回答说:「知道,但是房舍围墙都已倾颓毁坏了,所以现在只拥有空地而已。」善光公主即与夫婿相偕前往故居宅院所在,巡行四周各处;随 三摩地

2018-07-23

来世必能……继续修行,就是历劫在生中修行。由初发心而到久发心,久发心而进入不退转,由不退转而成佛。菩萨越修功德越大,利济众生的功能也越大,菩萨道是不限于初心的,不过弘扬菩萨道,总要从人的初发心说起。可见,双方的观点皆有一定的道理,似乎无法沟通。然而,其中隐藏着两个问题:第一,印顺法师不承认初发大心者的修行是菩萨道的本意,果真如此?第二 三摩地

2018-07-23

解脱生得阿罗汉。亦为甚难。如斯难事。汝已得之。于佛法中。获真实果。所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汝今宜应精进。慎莫放逸。(摩登伽经)复次说法比丘。应当筹量大众。应说何法而得受解。众若应闻深法当为说深法。应闻浅者为说浅法。不益前人名为恶说。何故不益前人。闻此浅法不欲听闻不求取解。何者名为深法。论持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十二因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