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五苦就是诸天苦、人苦、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另外也有一种五苦,是生老病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归结为五盛阴苦。这五苦,把第一个生老病苦拆开来,细分成生苦、老苦、病苦、苦,再加上后面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就是八苦。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三种苦,慢慢地愈来愈观察细致,最后观察到它详细的内容,就可以把三界里面的整个状况,完全用苦圣 三摩地

2018-07-21

若是时解脱,就一定要待时——一定要等待舍寿时间到来——才能进入无余涅槃而获得永远解脱生的无境界境界。八解脱的意思是:【复有八法,谓八解脱:色观色,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解脱,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度有想无想处 三摩地

2018-07-21

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 三摩地

2018-07-21

那什么是解脱道呢?所谓的解脱道,就是如何出离三界生轮回的义理跟行门。那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当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这个法界实相就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那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而事实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只能令人成阿罗汉之法;单修阿含 三摩地

2018-07-21

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轮回之苦;而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这当中,大乘菩萨同样是要断除烦恼障,要修证解脱的法门;而二乘菩提的行者,虽然可以断尽烦恼取证解脱了,但是他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轮回的方法与行门;那什么叫做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即法界根源)的证知;生命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嗎?為什么他們不属于佛菩提道呢?这就是说,菩提有三乘的差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 三摩地

2018-07-21

初果就是须陀洹;二果就是斯陀含果,也就是一来果,一来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只要证得二果,他往生天界以后,会回到人间再来受生一次,然后从此以后,他就不再回到人间受生,也就是他在出离三界生之前,他只需要人天往来一次,所以就叫作一来果;再来说三果,三果人呢,他叫作阿那含果,也就是不还果,不还的意思就是只要你能证得三果,那么你可以在中阴阶段般涅槃,也可以在色界 三摩地

2018-07-21

诸位学佛以后,绝对不会再错认你的色身是常住法;大家都知道色身是变异无常的,终究会啊!所以色身不是真实法。色身的我是虚妄、假合的,大家也都知道受、想、行、识是假合而有的,却往往只在文字上知道,仍然和以前一样落入识阴中,却自以为已经断了身见──我见。凡夫都以五阴身为常住的自我,这个身见之中最难断除的就是意识心(觉知心)常住的身见。识阴共有六个识,为了 三摩地

2018-07-21

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贪瞋痴、远离一切无明;祂不用休息,而可以尽未来际来救护一切有情来脱离这生的苦海;佛陀的智慧是无上的,他没有一个止尽;佛陀对于一切世间的法,完全了解,这就是我们说的佛的威力。佛有十种威力,其中有一种就是:这世间哪一件事情有道理还是没有道理,不论你口说的或是想的或是存在的,这道理有没有真正的道理?是不是会有这样的结果?佛都清楚。这地 三摩地

2018-07-21

问、大小乘真是「壁垒分明」吗?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初学者读经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是否才恰当呢?学佛者应当去选择分大小乘来修行吗?答:三乘菩提有共与不共的意涵,若不论与凡夫外道共之四禅八定,简略的说,三乘菩提都是强调「出离法」的亲证;实证三界生的解脱,也就是解脱道的部分,这是不共凡夫外道,却是大小乘俱共者;此乃是共的部分,故以此而论大小乘是「 三摩地

2018-07-21

密宗非但不能使人成佛,亦不能使人证得解脱果,连世间禅定、世俗神通都无法证得,更会使人沉坠三恶道,无量世流转生、受诸苦痛。我们接着进入第二节来说〈佛法只有两个主要道〉。再提示诸位:想要实证佛法又能学得快乐,你必须要先了解三德,要先实证三德。然而三德的实证,还是要以如来藏为中心,然后从如来藏不断地延伸出去,最后成就了一切种智时就是成佛了。这样去一步一 三摩地

2018-07-21

当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以后,他的如来藏还在─单独存在─而不再去投胎,也不再受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中,因此不再有五阴十八界,当然就不会再有生了。所以,阿罗汉的涅槃是依他的如来藏不再投胎受生而施设的;因此,无余涅槃并不是真实法,无余涅槃是依阿罗汉的如来住而不生一法之境界施设的。换句话说,你身中有如来藏,而你的如来藏本来就是不生灭的;不生、不灭就称为涅槃,无 三摩地

2018-07-21

目录一、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佛法中的甘露法门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4、所修行门内涵不同5、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三、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1、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2、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3、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1、不解基本佛法之十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先来讲说到底有没有轮回?没有轮回我就不需要修学佛法,换句话说,没有轮回,人一世一就百了了,那您愿意或说您认为真的是这样子的状态吗?我们先说如果没有轮回,那人世间所有有情所建立的这些包括建筑、音乐、诗词、歌赋,乃至所谓的音乐、美术种种的这些所谓人类文明、文化这些痕迹,都变成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一旦您了,所有这一些文明、文化都将是究竟永灭,在后 三摩地

2018-07-21

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 三摩地

2018-07-21

缘觉菩提之觉证,非唯纯依十二因缘而悟,有人偶见黄叶离枝飘零而落,便悟世界无常,因此成辟支佛者;有人偶见他人老已病,便悟色身无常及觉知心我无常,便成辟支佛;有人偶见自身眠已、偶见他人闷绝,便知五阴无常,成辟支佛;有人于证得禅定后,因于无常观而成辟支佛,或起因缘觉而成辟支佛;有人于具足四禅八定后,如是观行而成辟支佛;有人于具足四禅八定及五神通后,如是 三摩地

2018-07-21

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举示世尊的开示来作为证明,就是说:【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 三摩地

2018-07-21

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在 三摩地

2018-07-21

那苦圣谛的内涵有哪一些呢?这些因为三界六道,因为有情世间、器世间,由业烦恼所感生的六道的苦报,最主要有哪些内涵呢?这些苦圣谛的内涵,最主要有生苦、老苦、病苦、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有这七种苦;生苦、老苦,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这七种苦合起来而说,它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五蕴而来的,是因为众生执着于五蕴,这个根源是因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前面已经叙述了众生存活在世间有八种苦,有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总括而言为五阴炽盛苦,这包含起来有身心二苦;这个苦其实是后果,也就是说这个苦是果,它并不是原因。那苦的原因是什么呢?苦的原因就是苦集圣谛,就是四圣谛当中的第二个圣谛。也就是说,苦集圣谛就是在探讨我们苦所集起的这样子的原因:为什么会招集这样子的苦?为什么众生会招集 admin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