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自惟必死。极怀恐怖。即问象师。吾宁当有余命不耶。散阇白王。林中诸树。有可捉者。愿王搏捉。乃可得全。王搏树枝。象去王住。下树坐地。自视无复衣冠。身体伤破。生大苦恼。迷闷出林。不知从者所在。象师小前。捉树得住。还求见王愁恼独坐。象师叩头。白王。愿王莫大忧苦。此象正尔淫心当息。厌恶秽草。不甘浊水。思宫清净肥美饮食。如是自还。王即告曰。吾今不复思汝及象。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念无明为什么名为一念无明呢?这是因为它有一个现象——在无妄想之中,突然会有一念烦恼产生;由于这一念烦恼出现,就导致众生的受生而轮回生死,所以称为一念无明。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我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心为常不坏之我,执著这个恶见,住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之中,在这个境界中安 | admin 2018-07-21 |
![]() |
更有的更把它误会了,以“六识论”的观点来讲“缘起性空”、“一切法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这其实是“断灭见”的外道。他把误会的二乘解脱道当作是成佛之道,那更是冤枉了。所以说,我们对于这个内涵是要了解,对于它修道的次第也是要了解,才不会被误导,也不会被自己的邪见,或者邪师邪教导的误导。那好了,讲到这里,我们提到 | admin 2018-07-21 |
![]() |
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杂阿含经》中记载:【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洗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一切有情在三界六道轮转,乃至想要解脱出离生死,或想要成佛,都一定要受如来藏的法性限制。所以如果有人想要解脱生死,或者想要最后成就佛道,就一定要依于并顺于如来藏的法性,才能够解脱乃至成佛!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如来藏本身,祂才是法界的主宰!所以如果用无我法,来含摄三法印,对于如来藏的部分,或者涅槃的部分,就不能产生适用。所以用无常、无我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也是声闻人在灭尽定里和死人的唯一差别。识阴也是我们贪着的,而且是我们有情最贪着的。譬如视力,我们很贪着,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获得眼根;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是,都是由于它们有种种的了别性;因为这种了别性,是我们所贪爱的,这叫作识受阴。所以苦集圣谛,就是观察苦的根源是从贪爱而来,因此要灭苦时,不是把苦直接灭掉,而是要把贪着灭掉。如来藏由于众生不再贪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五苦就是诸天苦、人苦、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另外也有一种五苦,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归结为五盛阴苦。这五苦,把第一个生老病死苦拆开来,细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后面的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就是八苦。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三种苦,慢慢地愈来愈观察细致,最后观察到它详细的内容,就可以把三界里面的整个状况,完全用苦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教所说的解脱,就是使众生从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最重要的:是在三界六道背后有一个如来藏!这个千万不能忽略。三界六道是世间的因果,实证解脱果是出世间的因果;但不管任何因果,背后都是因为有如来藏的运作,才使得这些因果能够成立。在人间实证解脱果,首先要能够断除三缚结。三缚结:第一个断我见、第二个断戒禁取见、第三个断疑见。解脱果的初果须陀洹(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甲乙双方在晚上作战,甲方打了一个,把乙方杀死了,甲方他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等,都不能了知乙方,乃至他的意识也不了知到底杀了谁。同样的乙方,也不知道是被谁所杀,因为他们的前六识都不能了知。由此可知,一定是有除了六识之外的识(识也称为心),来让因果成立。同样,我们在修学三乘菩提,所谓出世间因果时,也是要按照有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这个道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不管是改变命运,或是来世这种更大的命运改变,可都没办法改变一个最大的命运----就是流转于生死之中的命运!因为一切众生最难逃脱的,就是流转于生死之中,如果我们可以在当世,解脱于生死流转,那么相对于改变命运或者,这两种比较简单的目标,也就轻而易举的达成了。因此,若能有解脱生死的智慧,不管在人间命运好与坏,或者是在天上,都不妨碍他最后的生死解脱。譬如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假设是杀人好了,譬如说可能是两个对方,在晚上作战,那结果甲方打了一个,把对方杀死掉,结果杀的人他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等,都不能了知对方,乃至他的意识也不了知,他到底杀了谁。那同样的对方,如果被杀了之后,他也不知道他是被谁杀了,因为他的前六识也都不能了知。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一定要有除了六识之外的其他的心,来让这个因果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或者从空三昧,从空的解脱迈向无相、无作,最后就可以究竟解脱于生死的轮转。大乘证悟的菩萨,事实上也可以实证三法印;如果说一位大乘菩萨,实证了三法印之后,即明心之后,事实上也同时断了我见,表示他对于声闻三三昧也能够实证,代表他也可以实证三法印。实证之后跟声闻人一样,可以了知三三昧、三解脱门。可是菩萨实证三法印之后,所发起的智慧是超越声闻的;这就是说,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意为以智慧而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所以说佛教的解脱是智慧解脱,成佛也是因为智慧的而得成就。佛教所说的智慧有三种,《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中说: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因为声闻、缘觉、佛菩萨觉悟的内涵各自不同,故菩提有三乘的差别。下面将三乘菩提,也就是佛教的三种智慧,简单的概述如下:(1)声闻乘的无常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不是有法身如来藏,那您如何能证得如来藏而有法身德呢?因为连法身都不存在了,而五阴十八界又是虚妄法,是会坏灭的,那么这一世死后,下一世的五阴十八界又要从哪里生出来?当然,生灭法一定要依靠不生灭法才能存在啊!这就是哲学上以及佛学学术研究中所说的假必依实的道理。所以佛陀说:有为法是依无为法才能存在的,而无为法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所依,所以称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分段生死已断,烦恼障习气种子开始断除,兼断无始无明上烦恼。↓七地满心断除故意保留之最后一分思惑时,烦恼障所摄色、受、想三阴有漏习气种子同时断尽。二地:初地功德满足以后,再成就道种智一分而入二地;主修戒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满心位成就“犹如光影”现观,戒行自然清净。三地:二地满心再证道种智一分,故入三地。此地主修忍波罗蜜多及四禅八定、四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声闻菩提系从闻而得,声闻人没办法自己证悟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必须要亲从佛陀听闻之后,才能取证四圣谛、八正道;缘觉菩提系从思维而得,辟支佛人从某一因缘去体会,然后自己思惟,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法而得来的,是从缘而悟的,辟支佛人所证的解脱仍然不是究竟,只能出三界生死,但是仍然无法了知涅盘解脱中的境界是什么,所以是少分觉悟;因为是少分觉悟,所以叫他作辟支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392,a11)所以唯有实际得到大涅槃者之如来,可以说有真正解脱境界,这解脱究竟境界根本不是小乘人所能够知道于万一的,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解脱实义,是不能够离开涅槃而有他说,所以如来世尊才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毕竟解脱即是如来!」因此为了安慰二乘人,所以便将非如实的二乘解脱,如是灰身泯智的修证,当作解脱而说!只有不清楚如来实义的人,才有可能在小乘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更有的更把它误会了,以六识论的观点来讲缘起性空、一切法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这其实是断灭见的外道。他把误会的二乘解脱道当作是成佛之道,那更是冤枉了。所以说,我们对于这个内涵是要了解,对于它修道的次第也是要了解,才不会被误导,也不会被自己的邪见,或者邪师导的误导。那好了,讲到这里,我们提到一些不是成佛之道,那真正的成佛之道是什么?真正的成佛之道是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1、初转法轮:也叫初会说法,以弘演声闻、缘觉所修的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道为主,总名二乘菩提,所度部众为声闻部。2、二转法轮:也叫二会说法(二会也叫般若会),以弘演大乘般若中道、法界实相般若之总相智与别相智为主,所度部众为三贤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众。3、三转法轮:也叫三会说法(第三会也叫方等会),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为主,即是方广经所说诸地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定可以得解脱三界生死;但是定力可以伏住我执,所以修定可以助成灭尽定的取证,故亦因此而方便名为定解脱。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定解脱中的初禅时,可以成为三果人;若无断我见的前提,发起禅定时则与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实证无关,只能说是解脱於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