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三福净业里面第二个部分:就是受持三归、俱足众戒、不犯威仪。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进入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的是,三福净业里面第二部分里面的具足众戒的部分。具足众戒,我们已经说了三归依戒,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的戒法。譬如首先要跟各位介绍的就是五戒,这五戒可以让我们保得人身,而且这个五戒,虽然我们不学佛也同样要持守,因为这个五戒它是属于世间、人间里面,建立人间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五戒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首先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究竟释迦世尊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菩萨不作此想:我帮你开悟,你得要恭敬我、回报我。也没有起过一个念头:我帮你断了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了,这是你以前绝对想不到的,所以你得要供养我。菩萨心中没有这种想法。因为菩萨自有福德庄严,并不需要供养他。菩萨更有智慧庄严,不会这样想:我利益了众生,众生当然要回馈我。这是无智慧的人才会有的想法,所以当他具足这两法时,他在做种种布施时,心中都不会产生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比丘们问佛陀说:「罪和福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佛说:「我记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位长者的儿子,名字叫作慈童女,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的钱财又已用尽,只好靠劳力卖柴维生,每天赚到两钱,全部供奉年老的母亲。后来赚的钱变多了,每天得到四钱,也全部奉养母亲;之后收入又渐渐增加,每天赚到八钱,也供养母亲;由于工作勤奋价钱公道,买主对他信任,辗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不现化意终不解。即下作小儿年岁。在道边放牛。牛卒死卧地。小儿便行取草着死牛口。举以杖打牛。呼言起食。父母大小见小儿所为。便共笑之。前问言。卿谁家子。何痴乃尔。牛今已死举草着口。宁有食期。而反笑言。我牛今虽死。头口故在。举草不食。况君儿死来已久矣。加火烧之。唯少燋骨在地。以百味食着前而加啼哭。宁得食之不也。其父意即开解问儿。卿是何人。儿言。我是长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各位菩萨,我们从小到大,不管是生活也好,求学也好,或是为人处事,莫不是因为师长的教导,我们才得以顺利的成熟长大。因此,师长对我们有恩,所以我们应当要:给侍所须、礼敬供养、尊重戴仰。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如果以佛法的修行而言,一个菩萨想要在中能够见道得法,全部都得仰赖师长的教导和摄受,不仅是悟前如此,悟后的进修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对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无我见我。无常见常。无乐见乐。不净见净。生老病死之所迁灭。念念无常。五盖十缠之所覆蔽。轮回三有具受生死。无有始终譬如循环。是以如来教迹随宜。三藏九部乃至十二部经。分流道化。随信深浅故。说众经典。异办缘使封言者。自以顿足已得涅槃。是以如来慈悲本誓。显大方便。运召十方一切有缘。有缘既集。于此大众中。敷演散说此妙经典。垂训千载流布像法。使一切众生常获大安 | admin 2018-07-20 |
![]() |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儒家就有一则父母提杖体罚的故事:「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因为父母一时气愤,以大杖打来,如果不躲避,可能打伤或打死我们,事后将引起父母的伤心,所以要避。又像央掘摩罗,他的外道老师要报复他,怂恿他杀人:「如果将所杀一千人的手指头串成指蔓挂在身上,就可解脱。」他真的照做并且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幸好遇到世尊得度,悟后并说「我从本以来,实在没有杀过人」,而成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0616a07]我闻如是:[0616a07]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0616a08]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0616a10]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未来世一切佛,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六位;我们这边还真不少,连我七个。根性不错。)念释迦牟尼佛的概信心比较够一点,也是跟过去生的愿有关系,一般多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人一定可以往生;一往生就离开轮回了。只要一到极乐世界就离开轮回了,这是第一个殊胜的果报。另外我们说念佛可以了生死,是第二个果报殊胜。因为修念佛法门的人容易进入实相。参禅要悟很难,所以末法时代有一些师常常讲:末法时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个人常常失眠,他当医生,我告诉他:你只要持佛名号就好,当你睡觉的时候,心里面就念佛号。他照我说的,每天一,就心里默念佛号,念到后来,在什么时候睡着了?不知道!总之好好睡了一觉。因为他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人累了,精神太疲劳,变成亢奋的状态,就没有办法睡觉。我们上次禅三也是一样,有的人参啊参啊,那个疑情把整个身心内外绕住了,放不下来啦!躺了,睡不著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们不妨再来谈一谈诸佛世界,也就是诸佛国土,或者称为诸佛净土,与度化众生的关系。在《法华经》中,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为那些声闻们授记,会在未来某时某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会成佛,然后他们的佛号是什么,佛国如何的庄严,有若干等等;这其中们成佛时劫的速缓,还有他国土庄严的差别,以及的多寡,却各有不同。佛是实语者,是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对于们这样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不要像有一位,他母亲病危送回家里等待命终,我们就帮她念佛,念到天亮之后,没想到她又活过来了。她的儿子很惊讶,跑去问他父亲说:爸!怎么他们替她念阿弥陀佛!妈又活过来了?他的父亲骂他说:死仔啊!你以为他们念阿弥陀佛是叫她赶快去死、赶快去死啊?这就是说,没有听人说佛法,才会有这样天大的误会。------《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16集出离观与安隐观(二)>正明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