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是故凡夫外道于彼菩萨所说妙义,由不解故心生烦恼,辄妄评之(如现代禅副宗长张志成老师之妄评余身,即是现成案例),以积非成是之谬见,诋诬菩萨僧之摧邪显正,诬为「思想主观」,诬为不符「无见、无诤、无我」,而不敢就法义提出论证。-----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第一章第三节<说通概说> (原标题:宗说俱通之胜义菩萨僧,唯在大乘,极难值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三福净业”里面第二个部分:就是“受持三归、俱足众戒、不犯威仪。”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正法。进入正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盗贼想:释迦牟尼佛恩德很大,幸好皈依偈只有三句,如果皈依偈有四句的话,我可能已被打死了。在他心中好象皈依偈的声音与疼痛成了无二无别,并且脑海中一直回响着朗朗的皈依偈声。他到一个桥下躺了下来,这时,桥上来了许多鬼魔,它们说:这里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而不敢过桥害他,便嘈嘈嚷嚷地逃走了。皈依的功德实在太大了:没有皈依,就像有一座高楼,不得其门而入。皈依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其实三宝真实的内涵,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的认识,所以我们要再大略说明一下。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三福净业里面第二个部分:就是受持三归、俱足众戒、不犯威仪。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进入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家的实义菩萨,他对于他的出家,要如何来调伏呢?我们来看一下怎么说:出家菩萨,教出家者十二部经;随所犯罪谕令忏悔;教习八智,何等为八?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者分别智。佛陀说:出家菩萨教导出家的众要教导十二部经,这些十二部的内容是含摄在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的;也就是这三藏十二分教的真实义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作如是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大悲经》卷三礼拜品说:阿难,我法中但使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现前供养,即供养者,于不现前一切如来,及如来塔庙,作如是的观想:我现前普为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塔庙,施设供养,当知是名唯供不现前如来及塔庙。又若于佛涅槃后,为供养如来故,为如来造立形像,或塔庙,或龛台;随已能力,造一造二,乃至百、千、万、亿,而设供养,亦是不现前供养。《瑜伽师地论》说,唯供现前佛及塔庙,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不现前佛及以塔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能有所证,即能证四禅八定: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又能证慈悲喜捨;戒预流果等;六神通,八解脱等;是名为能有所证。4、性多哀愍,即于诸众生,常起哀怜悲愍,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安稳;如是名为性多哀愍。5、心无厌倦,即于弟子善能教导,于弟子善行,善能赞叹鼓励;性勤精进,为大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是名心无厌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皈依境既然是我们发心皈投依靠的处所,那我们就必须慎重的选择,观察它是否可以作为我们真正的皈依处。否则,若是一个三业不净,有诸过失的人,他自救之不暇,他们以他为皈投依靠,那是永远也不会得到真实的好处的。《瑜伽师地论》六十四卷说,选择皈依处,应当从五方面去观察,如彼论说:谓由五处观察所皈,乃可皈依: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业清净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要付嘱摩诃迦叶。”就这样,世尊将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的正法眼藏——如来藏妙法,第一个传给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再传给阿难尊者,传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时,菩提达摩看见东方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在梁武帝普通年间,从海路抵达广州,再由广州来到南京与梁武帝会面,可惜两个人话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一贯道跟喇嘛教,他们都只是假借佛法的名相,自己创造归依的内涵,因此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归依三宝,因为连六根本烦恼的无明恶见都断不了,也就是恶见中的我见都具足存在,如何能破除流转生死的无量苦?连如何是涅槃都不知,又怎能领受无上的涅槃寂灭的妙乐呢?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三归五戒,以及要如何才是正受三归五戒?其实三归五戒是两种法,五戒当然是讲不杀生、不窃盗、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接下来还要再跟各位补充,有关于三归依戒里面一些错误的说法。譬如说:佛法中我们说有三宝,可是有一些别的宗教也会说他们也有三宝,他们会盗用佛法的这个说法。可佛法里面所说的三宝是指佛、法、僧三宝,而且我们这个佛、法、僧三宝是没有秘密的,是要让大家知道,要让大家归依,要让大家知道这个三归依戒持守的内容。可是有些宗教他就会从佛法中偷盗这个名相,他们也会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声闻僧呢?这是不受菩萨戒的声闻僧,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佛门中的出家人都是兼受菩萨戒的,所以出家受戒时才会有三坛大戒嘛!可是这些已受菩萨戒的出家人中,心态确实已经落到声闻僧之中的人,其实并不少;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已经落入声闻僧的心态中,而且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声闻僧、声闻心态,而是出家受戒时在戒场中被作了错误的教导以后,才开始转成声闻僧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綖至无量綖,若以一花至无量花,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赞,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讲记佛接着开示:如来就是一切法藏。因为只有如来能把最究竟、最了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表相僧宝与真实义僧宝(上)余正文老师主讲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我们今天要跟各位来讨论的是表相僧宝与真实义僧宝的问题。那什么是表相僧宝?什么是真实义僧宝?顾名思义的话,表相僧宝就是依著表面的形像所显现出来的僧宝的形像;真实义僧宝就是因为有实体实义的这样子的一个僧宝。那这样子有什么差别呢?好,我们今天就是要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朋友和我分享了他身边发生的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是电力公司的处长,看见朋友因为念佛而治愈好长期的疾病,所以他也开始念佛。前不久外出,穿越马路时一直在念佛,突然迎面过来一辆悍马,车速极快,一下撞了上来。在靠近他的一刹那,车子停了下来,司机急忙跳下车,跑到他身边看发生的情况,这位处长说:别看了,快把车挪挪,还压着我的脚了。司机连忙倒车,并表示要送他去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或想佛的法身无形无像,住于我心中(非心脏的心)或脑中,时刻不离地护念我,这样想念,叫做念佛。所以念佛的“念”字,左边无口。若是有口,使成念佛,口念心念方可相应。若口念心不念,与佛不相应,念到驴年,才能往生极乐净土。若是有人反覆阅读、思惟、练习,结果“忆”既不会,“想”也不会,“念”也不会。则可于拜佛时,用心&l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僧的定义──《杂阿含经》在与各位分享高僧传心得之前,先与各位说明什么是「僧」?因为现代的佛门对于「僧」的定义已经不清楚了,乃至于一般的大众觉得身穿袈裟、住进寺院,剃头,受声闻戒就是「僧」了,殊不知在小乘佛法之中,对于「僧」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普遍大众对于经典中所记载的内容无法看懂,或无法深入,不过没关系,现在此世唯一通达经典的正觉来为大家隆重讲解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者身不出家而心出家,上自维摩诘居士、善财五十三参中之国王、天神、淫女等,下至庞蕴居士、凌行婆及我会中已明真心、已见佛性之居士等是。三者身出家、心不出家;不勤求证悟而故作悟状、说悟后事,建大道场,求名闻利养,如大法师是。四者身出家、心亦出家,如十方诸佛,及我会中已明心见性之法师是。(改版补案:二○○七年起,为恢复佛世大乘菩萨僧团之住世利生,已有正受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