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样想不能说有错,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轻松,不要动辄得咎,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在,追求无系缚解脱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着解脱、常乐净行进的动力;只是都会产生颠倒的认知,们因过去世不能了解法界的真相,无明造作而有了这世的五阴世间,一生下来所了别的,就依着所的舒适和满足、执着和追求,所受的教导也是增益所的熏习,对于世间的无常执以为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们认为,这主要是指不侵犯他人的眷属,和不侵犯“法守”(包括戒法、王法、世间法)的人而言。犯了这个,就是破戒、毁坏戒体;犯了其它的邪淫,则是轻戒。《优婆塞戒经》卷3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 三摩地

2018-07-22

上海开示菩萨戒:这个问题就是刚刚讲到「菩萨戒」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来之前,就已经排好这个主题今天要讲,也就是说,现在因为们不能一直经常性来跟大家互动,刚刚有说只能看书啊!那怎么办呢?很多学习,像刚提到学习的方法,以及怎样知道对?要怎样修正?哪里错了?现在就是问题在这里,但是们在学习菩萨的这个法,说让自己成为菩萨,学菩萨道的过程里面,不是只有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钵中还有剩余的食物,就会带回来分给众人,众人对于这百味具足的美食,皆未曾见过,也未曾使用过,于是各自问所供养的道人:这个未曾食过的美食是从哪里来的呢?四位道人就为他们各说这美食的由来,于是这四个居士就各自发了一个愿,一个人发愿说:愿将来生于天帝释宫中;一个人发愿说:愿将来生于海中作海龙王;一个人发愿说:愿将来生于金翅鸟中作金翅鸟王;一个人 三摩地

2018-07-22

今孤独。如是无量百千年岁。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若于前世过去久远。有善业熟。不生饿鬼畜生之道。若生人中。所得妻妇。贪爱他人。彼人见之。不能遮障。是彼恶业余残果报。彼作集业果报不失。犹故须受。4。恋童癖又彼比丘。知业果报。次复观察合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恶见处。是合地狱第四别处。众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要跟各位介绍的就是五戒,这五戒可以让们保得人身,而且这个五戒,虽然们不学佛也同样要持守,因为这个五戒它是属于世间、人间里面,建立人间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五戒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首先们要说不杀。因为们人间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和乐相处,不应该互相杀害,这就是们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的道德。们可以看到很多的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是人得是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 三摩地

2018-07-22

是故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对法,自言是罗汉者,犯不可悔。若言是阿那含,斯陀含,若须陀洹,乃至向须陀洹。若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若得慈悲喜捨无量心。若得无色定、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诸天来到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们要说不杀。因为们人间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和乐相处,不应该互相杀害,这就是们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的道德。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畜生道的有情,它们一见面就要打架,譬如狗,一见面就要打架,为什么?要争地盘。所以们可以观察这个世间里面,很多人也都是依于这个而在争夺啊,可是争夺之后就会产生战争,杀害无量无边的人。所以们在修学佛法也要看清 三摩地

2018-07-22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二,记载一段佛陀的开示:「虽是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尊重著作权法的概念,即是「虽非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若佛弟子不遵守国家的法律,势必造成社会大众对佛教负面的观感,影响佛教的弘传,因此佛弟子不应违犯著作权法。但因为盗戒也是以窃取动产为构成要件 三摩地

2018-07-22

们既然三归了之后,们就要知道,们应该要持守五戒,即使没有受戒也应该要持守,如果们能够再去受这个五戒,这样更好。五戒可以让们保得人身,而且这个五戒,虽然们不学佛也同样要持守,因为这个五戒它是属于世间、人间里面,建立人间最基本的道理。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 三摩地

2018-07-22

具足众戒,们已经说了三归依戒,们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的戒法。譬如首先要跟各位介绍的就是五戒,这五戒可以让们保得人身,而且这个五戒,虽然们不学佛也同样要持守,因为这个五戒它是属于世间、人间里面,建立人间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五戒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首先们要说不杀。因为们人间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和乐相处,不应该互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有人在大乘法中同时兼受比丘戒与菩萨戒,每日为众生忙个没完,却坚持每日都过午不食,告诉你:他在出家一、二年后就会得胃病,然后身体每天都是病歪歪的,假使寺中分配了职事给他:某某法师!这件事情请您来做。他可能只剩下微弱的力气回答说:对不起!的身体没办法做这件事。胃被饿病了,还能为众生作事吗?所以大乘法中的菩萨们就有开缘:晚餐照样吃,但不称为饮食,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五戒相经》中,佛答净饭王请求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相说:“憍昙!(即瞿昙)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般”。论长行文中并说,譬如大地,为生长一切万物的依处,戒亦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们认为,这主要是指不侵犯他人的眷属,和不侵犯「法守」(包括戒法、王法、世间法)的人而言。犯了这个,就是破戒、毁坏戒体;犯了其它的邪淫,则是轻戒。《优婆塞戒经》卷三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 三摩地

2018-07-22

总之持戒的目的在于使们身心清净,不犯威仪,让们勤学菩萨五明之学。让们能够起心动念饶益众生。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 三摩地

2018-07-22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上一集已经由正圜老师为各位菩萨讲完佛菩提简介,接下来由再为各位菩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一、什么是菩萨?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之前,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 三摩地

2018-07-22

三不虚说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四不邪淫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说四众过罪优婆塞戒,虽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们认为,这主要是指不侵犯他人的眷属,和不侵犯「法守」(包括戒法、王法、世间法)的人而言。犯了这个,就是破戒、毁坏戒体;犯了其它的邪淫,则是轻戒。《优婆塞戒经》卷三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